最新发布


  • 《僧伽的自新大会》是济群法师对唐代道宣律师所著《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说戒正仪篇》的解读,可在线观看相关音像资料,并有光盘结缘。 [原文]

  • 《僧伽的教育问题》是济群法师对唐代道宣律师所著《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师资相摄篇》的解读,可在线观看相关音像资料,并有光盘结缘。 [原文]

  • 《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全论共分十品,从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到静虑品、智慧品、回向品,阐述了由凡夫“趋入菩萨律仪”的一切学处,涵盖了从发心至六度万行的整个过程,是关于修学菩提心、实践菩萨行最畏系统而圆满的论典。 [原文]

  • 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复。惟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原文]

  • 佛陀对这个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成就解脱,还在于他成道之后,将解脱的原理和方法广为宣说,让每个有缘闻法的众生都能走上解脱之道。佛陀在首次说法时,以苦集灭道四谛,将自己证悟的真理作了归纳。其后四十五年的种种说法,百般譬喻,都是围绕这一纲要展开。 以下,我们将通过对佛陀生平的介绍,围绕佛陀的出家、求道、降魔、成道、说法, [原文]

  • 一盏灯的光明是微弱的,短暂的,随时可能熄灭。而当一灯点燃百盏、千盏、万盏灯时,就能光光互映,照彻大千。传灯所要做的,就是把佛法之光传递出去,让更多众生与佛法结缘,于佛法受益;让更多众生成为修学路上的伙伴,相互增上,彼此激励。 [原文]

  • 书院首先是一个自觉觉他、弘扬佛法的修学团体,然后才是一个具有慈善性质和互助功能的公益组织。两者是彼此促进,相互深化的。修学和弘法,可以说是心灵的慈善;而传灯和互助,又是对修学内容的具体实践。在这样一个定位和模式之下,再由义工团队推动整个书院的工作。所以说,义工就是菩提书院的中坚力量。​ [原文]

  • 作为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在多年修学过程中,我发现,法门虽多,宗派虽多,但都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各宗修学的共同基础。目前存在的修学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基础不够,或是信心不足,或是发心不正,或是戒律废弛,这又会直接影响到正见和止观的修行。 [原文]

  • 就我自己来说,出家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也比较感性,但通过对佛法的深入学习,使我更坚定了这一选择。因为弘法的原因,对社会有了更多接触之后,越发认识到,追求真理、智慧和解脱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此外,出家生活清净自在、无牵无挂,也非常适合我的性情。 [原文]

  • 僧人不仅要追求解脱,更要担当民众的精神导师。正因为如此,僧宝是人间福田。僧伽布施信徒以法,施主供养三宝以财,这就使佛法有更多的机会普及到民间。而僧伽在接受供养的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对社会负有什么样的使命。所以,僧团依赖供养而生存,对佛法的推广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原文]

  • 佛教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关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发展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由如是因感如是果。人类种下什么样的因,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所以佛教不像其他宗教,对人类未来做出先知式的预测,而是要我们活在当下,重视当下人生的改善,如果每个人都能止恶行善,社会自然会安乐祥和,未来自然会有光明前景。 [原文]

  • 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才面临的,在以往各个时代,历代祖师都曾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古代大德们完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使命,在今天,佛教现代化的使命就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佛弟子的身上。 [原文]

  • 环境需要保护,需要治理,我们的内心同样需要保护和治理,不然就会成为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在这样的心灵环境下,怎么可能感知幸福,怎么可能获得宁静? [原文]

  • 如果我们的痛苦可以通过这些现实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世界上大约不会有那么多人沉溺在痛苦之中。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生命中还存在烦恼,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无论地位高低,无论人生遭遇怎样,总是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 [原文]

  •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人生无疑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也最关注的问题。人生,简单地来说,就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由生活、生死和生命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原文]

  • 如果将环境污染比做地球的一场疾病,在“病来如山倒”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能对它的痊愈抱有乐观态度?我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实际行动;一方面在于治疗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原文]

  • 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贪著财富的话,没钱时我们会因为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富失去而烦恼。所以我们要了知财富的无常,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唯一的。 [原文]

  • 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许多的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所造成,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是正确或是错误,是深刻或是肤浅,是全面或是片面,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原文]

  • 人生就是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对人生做深层思考,必然会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 [原文]

  • 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正所谓“功夫在画外”。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又如何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