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一、传授说法的方便;说一切法,都不能偏离觉悟本体。不论对方的起点在哪里,导归的终点是一个,那就是体认觉性,切勿离开这一根本。 [原文]

  • 二、付嘱正法流传;三、叶落归根 [原文]

  • 四、辞别嘱咐;五、入灭;结束语;《六祖坛经》是禅宗的重要典籍,正因为有了六祖和《坛经》,才有了影响整个汉传佛教的禅宗时代。可以说,它是汉传佛教本土化的巅峰之作。 [原文]

  •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想、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原文]

  • 在禅宗发展过程中,有偏于自了的倾向。更多是强调个人解脱,缺乏积极利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所以,要强化信仰的基础,僧格的养成,以及大乘的菩提心的建设。有了这样一些基础,再来修习禅宗,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原文]

  • 我们平时对《心经》的学习,多半停留在念诵,或是理论的了解,很少想到它和禅修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学佛的核心目标是解脱,其关键在于体认空性,而《心经》的禅观正是引导我们直接契入空性的手段。 [原文]

  • 怎么获得自在?《心经》用了一个字——观,要通过智慧观照。般若智慧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首先是文字般若,凡能引导我们开启般若智慧的经典和教言,都可称为文字般若。 [原文]

  • 《心经》虽然篇幅很短,但文约义丰,蕴含的智慧极为丰富,是证悟空性的利器。所以对本经的学习不只是念一念,而要依此获得般若中观的见地,进而以这一见地指导禅修,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乃至一切法的空性本质。 [原文]

  • 在一万多卷汉传佛经中,《金刚经》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即使不是佛教徒,即使从未读过佛经,也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缘听过这个经名,或听过其中某个偈颂、某句经文。其普及程度,惟有同属般若系经典的《心经》可相提并论。 [原文]

  • 【之一】在汉传佛教中,般若系经典是份量最大且品类最多的,如《心经》《金刚经》《摩诃般若》《放光般若》等。而对《般若经》的翻译,几乎贯穿了整个佛经翻译史。 [原文]

  • 【之二】在汉传佛教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是罗什译本。不仅依此修学者最多,历代祖师的注释也集中于此。《金刚经》的弘扬和普及程度,主要体现在注释多、诵者多、抄本多几方面。 [原文]

  • 【之三】每部经都有经题,我们现在学习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它的宗旨是什么?或者说,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金刚,比喻般若智慧坚不可摧,具有断除烦恼的作用。 [原文]

  • 【之四】科判就是目录。现在通行的《金刚经》共三十二分,这个科判并不是经文本身的内容,而是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为便于人们修学所作的划分。经常有人问,诵经时要念这些标题吗?其实念不念都可以,看各自习惯。 [原文]

  • 【之五】《金刚经》的主要思想,是菩提心、菩萨行、无我、无相(无所得)、中道见、无住六方面。 [原文]

  • 【之六】《金刚经》的序分,是关于佛陀入城乞食的描述。就像一幅画卷,将我们带到2500多年前的舍卫城。在那里,佛陀正向我们缓缓走来,说法,释疑…… [原文]

  • 【之七】《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简别大乘和二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金刚经》从发菩提心开始,但起点很高,直接指向空性的修行。所以,本经开篇所提出的,是如何发起胜义菩提心,而非世俗菩提心。 [原文]

  • 【之八】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中,无我才是佛法有别于其他一切宗教、哲学的不共所在。因为涅槃是印度很多宗教共许的,只是和佛法的内涵有所不同。至于无常,认同范围更为广泛。但惟有佛法提出“无我”,那么,《金刚经》是怎样讲述无我的呢? [原文]

  • 【之九】通过财布施,可以解除众生的现实困难;通过法布施,可以引导众生走向觉醒;通过无畏施,可以让众生身心安乐,无有恐惧。无论哪一种,都能和众生广结善缘。对于这个自利利他的重要项目,佛陀在《金刚经》中是怎么讲述,又是怎么引导我们修习的呢? [原文]

  • 【之十】我们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些能不能代表佛陀的真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其中也蕴含着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修行内容。正确认识佛陀身相,同时也意味着认识自我 [原文]

  • 【十一】学佛首先要皈依,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这是整个修学的基础。佛法是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因为有了信,才能进入佛法之门。对于《金刚经》这样的甚深经典,我们的学习和接受,自然也离不开信仰。那么,本经的信仰到底有什么特色?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