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一、遮止学处;二、奉行学处;三、共同学处;皈依之后,一定要奉行相应的学处。通过守护这些学处,使自己保有皈依体,并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 [原文]

  • 一、入佛子数;二、诸戒之本;三、减灭诸障;四、集广大福;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七、随愿皆成;八、速得成佛 [原文]

  • 一、如何修习皈依;二、《仪轨》中发心的说明;三、《仪轨》中忏悔的说明;四、《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五、《仪轨》中发愿的说明;皈依修习是可深可浅的,若以至高见地修习,皈依同样是最高、最快捷的法门。 [原文]

  • 我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往往迷茫困惑,患得患失;有了信仰之后,依然心无所住,游移不定。正因为如此,虽然信佛者逐年增多,社会对佛法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却没有改变整个教界信仰淡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这些皈依和修学总体上是有数量而无质量的。 [原文]

  • 2005年8月,济群法师应邀前往五台山,为“清凉之旅夏令营”的营员们作开示。本次夏令营主题是“《坛经》与人生佛教”。故法师围绕《坛经》,并结合目前大力弘扬的皈依法门,就如何从皈依住持三宝到成就自性三宝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原文]

  • 本文主要从佛教的角度,通过建立道德准则、引导精神追求、使人心态超然、培养慈悲大爱、解决生死归宿、找回自己六个方面,讲述了信仰的作用。 [原文]

  • 本文从七个方面解读了涅槃的美。这是代表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之美,人格之美,是世出世间最为圆满、究竟的美,也是佛菩萨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了解到,学佛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美好的生命,我想,它将成为每个人的心之所向。 [原文]

  • 在这殊胜的日子,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观音菩萨,听闻观音法门,是对菩萨最好的纪念。 [原文]

  • 在世界几大文明中,关注重点各有不同。西方文明关注的是自然和社会问题;中华文明关注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印度文明关注的核心,则是“轮回与解脱”。 [原文]

  • 2006年7月26日晚,济群法师来到“佛教在线”,为部分北京信众作了皈依修学的开示,并答疑解难。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原文]

  • 1995年,济群法师应无锡佛协邀请,在开原寺为无锡居士宣讲《瑜伽菩萨戒》,并于法会圆满后为信徒授三皈五戒,本文根据法师在法会上的开示记录而成。 [原文]

  • 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唯有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 [原文]

  • 菩提心总持一切。菩萨道的修行首先要发菩提心,最后成就还是菩提心,因为无上的佛果便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 [原文]

  • 1. 凡夫心的形成;2. 良好心行的培养;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悲心。 [原文]

  • 1. 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 2. 发心过程中误入凡夫心;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发心的误区,才有可能准确地发起菩提心,进而掌握佛法修行的要领。 [原文]

  • 正确的发心主要有两种,即出离心、菩提心。菩提心既是修行中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最终所要成就的结果。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我们的修行就无法找到扎实的立足点。 [原文]

  • 1. 菩提心的殊胜;2. 菩提心是入大乘门;若初发心菩萨以无限之心行利生事业,便能于念念中成就无限功德,圆成佛道资粮。 [原文]

  • 1. 愿菩提心;2. 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修习,是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依愿菩提心而有菩萨行,并通过六度四摄行的修习使菩提心得到增长。 [原文]

  • 1. 七因果次第;2. 自他相换法;3. 十种因缘;唯有发起菩提心,生命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才能从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不仅使自己获得解脱,同时使一切众生获得解脱。 [原文]

  • 特征:1. 觉悟;2. 无我利他;3. 无限;4. 平等;5. 无相、无所得;菩提心的实践过程,正是不断调整心行的过程。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