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诸佛菩萨都有各自的愿力和行门,或是从大悲入手,或是从智慧入手,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修行道路。 [原文]

  • 成佛是悲和智的成就,具体而言,正是菩提心和空性见的成就。若是从这两方面入手,成就一批真正的修行人,汉传佛教的面貌必有全新改观。 [原文]

  • 当我们有机会行利他行的时候,应视为众生成就我们菩提心的因缘,本着感恩心去做。而在做事时,随时调整心行,念念不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 [原文]

  • 希望大家本着正确的闻法心态学习菩提心教法。这样才能纳法于心,进而依法调整心行,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善。 [原文]

  • 1.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2. 大乘人的标帜;3. 成佛的不共因;没有菩提心作为种子,就不能算作大乘行者。没有空性慧作为解脱共因,也不能结出无上菩提的殊胜果实。 [原文]

  • 1. 大乘皈依的殊胜;2. 由发心完成皈依修行;没有皈依作为前提,菩提心的修行就没有依托基础;没有菩提心作为实践,皈依将永远停留于形式。 [原文]

  • 1. 礼敬支;2. 供养支;3. 忏悔支;4. 随喜支;5. 请转-法-轮支;6. 请佛住世支;7. 回向支;七支供是根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而建立,具有积资净障的作用,能为发起菩提心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原文]

  • 1. 解脱为本,出离心为先;2. 菩提心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仅仅发起出离心,只能成就个人解脱。唯有与众生共同出离,才能成就佛陀那样悲智圆满的品质。 [原文]

  • 在《略论》中,对菩提心的发起提供了两条思路,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相换。 [原文]

  • 1. 传统依据;2. 正授仪轨;3. 守护菩提心;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诸佛的庄严承诺,对众生的庄严承诺。 [原文]

  • 1. 受者条件;2. 戒师选择;3. 正授仪轨;4. 三聚净戒;我们想要成为菩萨行者,就要真正发起利益大众的心,自觉遵循作为菩萨应有的行为规范。 [原文]

  • 1. 菩萨行的内容;2. 菩萨行的特征;3. 菩萨行的修习;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慈悲和智慧两大品质。 [原文]

  • 1. 无我;2. 无自性;结语;对于发心修学大乘的佛子来说,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因为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发菩提心为起点,以圆满菩提心为终点。 [原文]

  •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二、念死和观苦;三、放弃我执;四、发心;五、关于《行愿品》;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原文]

  • 在每一处佛土,在每一位佛陀之前,都有无数的我在礼拜;而每一个我,又在礼拜无量佛土中的无量诸佛。 [原文]

  • 我们赞叹佛陀的大慈大悲,赞叹佛陀的的智慧无量,因赞叹而心向往之,以身口意三业模拟佛陀的心行。这种忆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 [原文]

  • 《行愿品》所阐述的广大供养乃无上妙法,发心极为广阔,在空间上周遍十方,在时间上尽未来际。 [原文]

  • 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忏悔也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才能形成稳定的心行力量,从而与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抗衡。 [原文]

  • 若以凡夫心、以充满我执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为发心狭隘而不纯净,所获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无限广大的清净心去随喜,所获功德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原文]

  • 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前,有无数的我在祈请;每一个我,又在祈请无量的诸佛菩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