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1. 菩萨行的内容;2. 菩萨行的特征;3. 菩萨行的修习;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慈悲和智慧两大品质。 [原文]

  • 1. 无我;2. 无自性;结语;对于发心修学大乘的佛子来说,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因为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发菩提心为起点,以圆满菩提心为终点。 [原文]

  •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二、念死和观苦;三、放弃我执;四、发心;五、关于《行愿品》;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原文]

  • 在每一处佛土,在每一位佛陀之前,都有无数的我在礼拜;而每一个我,又在礼拜无量佛土中的无量诸佛。 [原文]

  • 我们赞叹佛陀的大慈大悲,赞叹佛陀的的智慧无量,因赞叹而心向往之,以身口意三业模拟佛陀的心行。这种忆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 [原文]

  • 《行愿品》所阐述的广大供养乃无上妙法,发心极为广阔,在空间上周遍十方,在时间上尽未来际。 [原文]

  • 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忏悔也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才能形成稳定的心行力量,从而与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抗衡。 [原文]

  • 若以凡夫心、以充满我执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为发心狭隘而不纯净,所获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无限广大的清净心去随喜,所获功德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原文]

  • 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前,有无数的我在祈请;每一个我,又在祈请无量的诸佛菩萨。 [原文]

  • 请佛住世这一大愿,不论是对我们个人修行,还是对这个世界的众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原文]

  • 学佛,关键在于行佛所行,而不仅是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唯有将佛法落实到自身的心行改造中,才是名符其实的学佛。 [原文]

  • 菩提从何而来?正是由众生而成就。如果没有众生作为修行所缘境,一切菩萨都无法圆满佛道,成就无上正觉。 [原文]

  • 菩萨每做一件好事,哪怕是微小善行,都应如此回向,而这种回向是永不间断的。当我们作如此回向时,等于将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和大海融为一体,并因此获得恒久的力量。 [原文]

  • 一、总说;二、校量功德;三、消除恶业;四、远离邪魔;五、诸佛护念,人天礼敬;六、获得圆满身份;七、往生佛刹速成佛道;八、结说;《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一部教导我们圆满成就菩提心的修行宝典。 [原文]

  • 信仰、见地、行愿;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及来历;本经的翻译;释经题;本经的组织与内容;本品开演的修行法门,对学修有着重要、普遍的指导意义。 [原文]

  • 菩萨的资格考察;佛陀的功德有多大;如何成就佛果功德;此处为总说,类似书籍前的目录,让我们大致了解本品的提要。 [原文]

  • 礼敬的意义;拜哪些佛;怎样拜佛;常不轻菩萨;礼敬的意义,则是帮助我们建立并保持对三宝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修学佛法。 [原文]

  • 欢喜赞叹;如来的名号及功德;十方世界诸佛无量;称颂如来;对于十方三世所有佛陀,以及他们身边的无量眷属,我们都要以虔诚心、清净心称扬赞叹。 [原文]

  • 供养的意义;香花灯果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依法修行是法供养;以诸如来尊重法故;通过供养这一方式,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体现我们对佛菩萨的报恩之心。 [原文]

  •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业与果报;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由贪嗔痴造诸罪业;如何忏悔;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