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导归净土,回入娑婆;行愿无尽;利益无尽;回向;我们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具备更大的能力,从而利益十方世界所有众生。 [原文]

  • 这段经文,就是本品的总结归纳。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原文]

  • 四无量心是佛法的重要修行,希望大家把这四句话作为定课内容之一,通过每天的发愿提醒自己,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忆念。最重要的是,真正把这些内容作为自己的愿心,发自内心地由衷祈愿。 [原文]

  • 我在学修《普贤行愿品》之初,时常都在思考:为什么汉传、藏传的大德那么重视《行愿品》,其奥妙何在?随着学修的深入,终于发现其中深意所在。普贤菩萨的这一行门,确乎深广、希有、究竟,它不仅是集资净障的最佳途径,其本身,就是成佛的修行,指引我们直接临摹佛菩萨品质,成就无限智慧、无限慈悲。只要我们用心观想,精进行持,必能触摸到这 [原文]

  • 修行的关键在于用心。如果心能用得真切,自然就会具有力量。你们今天来受菩提心戒,是否生起这样的愿望?是否发愿以救度一切众生为自身使命?如果没有这样的愿望,其实是没有资格受菩提心戒的。那样,即使受了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大家首先要把愿菩提心作为生命内在的愿望,其次,通过每天的不断修习来巩固这一愿望。 [原文]

  • 在大乘佛法中,菩提心与空性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在究竟意义上,空性与悲心原本是不二的,既无菩提心之外的空性见,亦无空性见之外的菩提心。本文之所以特别强调菩提心的殊胜,指出学人在修习空性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主要是针对某些重空性见、轻菩提心的现象而言。但我们需要的注意的是,在未圆成无上菩提之前,二者皆不可 [原文]

  • 当我们在房间里观想“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是不难做到的。但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违缘和逆境,如果愿心不坚,就很难经受现实的考验。另一个困难在于,使这念愿心相续不断。以前有句话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发心也是同样,发一念愿菩提心不难,难的是发长远心、坚固心,难的是尽未来际地保持这一发心。 [原文]

  • 我们有多大的发心和胸怀,未来就能在这个事业中发挥多大作用。希望今天成为大家菩提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通过修学的提升,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原文]

  • 我们之所以要修行,就是为了治疗生死之病,轮回之病,烦恼之病,这一认知非常重要。我们目前还是凡夫,还有强大的凡夫心,不是说来到寺院就解决问题了,就高人一等了。不必说在家众,即使出了家,如果不在心行上下功夫,一样会问题重重,一样是光头俗汉。 [原文]

  • 在寺院住着心要清净,这样才能和法相应。相应了,才能在寺院享受这份清福。事实上,做事也是修行,生活也是修行。不要以为做事是做事,生活是生活,那你就没时间修行了。你要带着修行的意乐,带着菩提心、带着观照去做每件事。在做事过程中,最容易展现固有串习,也最容易失去观照。所以,做事正是最好的用功处,而且做事本身也是菩提心的实践, [原文]

  •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今亦如是,请阿遮黎耶证明,我今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心。 [原文]

  • 对八步骤的概念,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但具体怎么运用?并不是人人都很清楚了。其实,八步骤就是一种方法论。简单地说,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其中,包含了从理解法义到思考人生、形成认识,进而落实心行、改善生命品质的过程。不仅是一套有效的修学方法,同时还蕴含着学佛所要达到的结果。 [原文]

  • 佛法自古就被称为心性之学,简称心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理学”。我们知道心理学有不同流派,如果要给佛法加个定义,就应该是“解脱心理学”。那么,它和世间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原文]

  • 经行系列开示21至44——修行关键是有正确方法,就像我们回家,必须找到回家的路。其实,觉醒的家并不远,只是因为我们不认识,总在走错,才使这条路变得遥不可及。现在我们已经找到方向,就要付诸实践,不断熟悉。 [原文]

  • 经行系列开示1至20——我们每天有很多时间在走路,但多半是在散乱放逸中,在各种想法中,无法安住当下,保持觉知。经行,就是让走路成为正念禅修的训练。包括平时的吃饭、做事、待人接物,都可以成为培养正念的助缘,以此训练专注力和觉察力。 [原文]

  • 每一次吃饭,都是我们培养利他心、慈悲心和正知正念的修行机会。在吃饭过程中,要带着一份专注和觉察,安住在吃饭的当下,对当下的每个动作、每种心理状态都清清楚楚。只要反复训练,一定会感受到修习正念的利益。 [原文]

  • 正念有两种,一是观念上的,一是心行上的。首先要确立观念上的正见,进而通过禅修,将之落实到心行。这一转化至关重要,否则,佛法还是佛法,我还是我,就像水和油,即使放在一个容器中,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 [原文]

  • 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我们总是要不停地做着什么,玩着什么,总要把时间塞得满满的才觉得踏实,否则就会“闲得发慌”。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安?是什么让我们没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闲?没有能力静静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相处? [原文]

  • 每个人都具有圆满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万法具足的,不需要任何外在支撑。一旦开启觉性,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以无明执著为基础,当无明不再,执著不再,哪里还有它们的立足之处?哪里还有它们的安身之地?这时的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无拘无束,了无挂碍。 [原文]

  • 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做是“我”。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身份、家庭……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