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2001年春,在济群法师的亲自主持下,“戒幢佛学教育网”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网络佛学班”,利用多元的弘法方式,为信众提供了新的学佛窗口。第一学期的课程,由法师主讲《佛法概论》,以提纲挈领的开示,对佛法的基本思想作了总结。本文为讲课摘要。 [原文]

  • 学习《金刚经》可以成就无上佛果。般若(译为大智慧)是诸佛之母,有大智慧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没有烦恼)的彼岸,了脱生死直至成佛。 [原文]

  • 法的实质,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经典,乃是经典诠示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也是宇宙延续的根本规律,它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存在着,常恒不变 [原文]

  • 佛教与一般宗教截然不同,他否定神在世界的主宰地位,不崇拜神,肯定人在世界的独立性,主张世界的兴衰,人生的祸福,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的命运并不依附于神,人和神一样,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因此,佛教以人为本。 [原文]

  • 同学们到这里来参加夏令营,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无论是从出坡劳动中,还是从坐禅诵经中,或是从课堂听讲中,都要能够用你们的智慧去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你们才可以进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 [原文]

  • 无论从教界弘法的需要,还是心理学发展的需要来看,双方都在期待全面且深层的交流。作为以弘法、教育为重点的戒幢佛学研究所来说,我们非常乐意促成这种交流。 [原文]

  • 汉传佛教的继承和建设是一大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界的努力,需要四众弟子的参与。因此,我不揣简陋,坦陈己见,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更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共同关心,使一代圣教流布广大,利益众生。 [原文]

  •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不仅是菩萨行者应该具备的一种信念,同时也是最高的观修方法。《行愿品》分为长行和偈颂两部分。长行是详细的观修仪轨,若依此仪轨观修,便能迅速契入法界,圆满佛果功德。 [原文]

  • 研究《金刚经》,最好每天都能读诵一卷《金刚经》。诵经时如面对佛陀说法,以虔诚、清净无染、无分别之心,让佛陀的教法落入我们的八识心田,息灭我们的妄想,开启我们的智慧宝藏。 [原文]

  • 佛法犹如一棵大树,三系佛教乃同根同源的不同分支,各有所长及所短。我们倘能放弃偏执,以平等心看待三系佛教的不同作用,对南传与藏传佛教进行深入了解,相信会对中国佛教的建设有莫大帮助。 [原文]

  • “周末论坛”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教学特色之一,也是济群法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在气氛活跃的交流中,师生之间增进了相互的沟通和了解。法师在论坛所作的开示,都是针对学员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原文]

  • 我常说,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人生最好的投资。现在,不少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关于养生保健的资讯、方法、机构层出不穷。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希望找到一套简单易行的调身之道,为大家的生活、工作、修行打好基础。 [原文]

  • 身和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设备的话,正向心念就像润滑剂,使设备得到保养,顺利运转;而负面心念就像腐蚀剂,使本来正常的零件日渐受损,使出现故障的零件加速毁坏。 [原文]

  • 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是对有禅的人而言。若是具备禅的体认,喝茶时自然会有禅。其实,不止是喝茶,因为禅是无所不在的,不一定要通过喝茶这种形式才能体味禅。 [原文]

  • 台湾的法师大都热心于弘法,随便走到一个道场,看看他们的活动安排表,便可以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了。一些大的道场,如佛光山、法鼓山等,一年内的活动都会预先安排好;一般的小寺院往往也安排了一个月或一周的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真可谓法门无量。 [原文]

  • 随着信仰和修学的深入,信仰对象所具有的品质在信仰者的生命中逐步落实,两者间的距离也在随之缩小。最后,信仰对象与信仰者的生命融为一体。到这个时候,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不再是“二”,而是“一”了。 [原文]

  • 抓住心这个根本,我们才不会被外在的世界所转,真正看清“我是谁”,并由认识心性,而能了知世界真相,解脱生死轮回,找到生命意义,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悲智圆满的品质。 [原文]

  • 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特定条件下的假象,还是代表生命本质的存在?什么阻碍了我们获得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最大杀手是什么?如果幸福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追求幸福岂不成了水中捞月,注定是一场不可企及的幻想? [原文]

  • 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无情还是大爱? [原文]

  •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发现,每个众生都有觉悟的潜质,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可以完成对生命的自我治疗。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这个发现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明白:不论现在有多少问题,有多少烦恼和痛苦,只要愿意改变,都有光明的前景。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清净而非染污的,是圆满而非残缺的,是自由自在而非需要依赖的。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