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标准,产品的制造需要有标准,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做人的标准。正因为缺乏做人的标准,最后,所有的标准就会被任意篡改,成为一个解释权在于“我”的说法。 [原文]

  • 我们探讨“企业家的慈善精神”,必须认识到:这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在内心建立慈善精神?怎样才能由内而外,从身口意来展现、践行并提升这种精神? [原文]

  • 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就必须明确: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如果对这两点认识不清,慈善就可能变成伪善,公益就可能变成利益。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变,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使参与者的心行受到伤害。 [原文]

  • 大乘佛教的《入菩萨行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原文]

  • 佛教认为,真正的慈悲是要帮助人们究竟解决生命的痛苦,这不仅指物质问题,还包括心灵困扰;不仅指现实问题,还包括生死大事。从佛法观点来看,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解除人类生命中的永恒困惑和无明烦恼,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痛苦,获得安乐。 [原文]

  • 每个人能力不同,但即使他生活再清贫,也可以关爱身边的人,对父母、兄弟、同事、朋友,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只要真诚,同样是在自利利他。此外,我们也可以在技术上帮助他人,或是以行动参与公益慈善。当你有了爱心和慈悲心之后,随时都乐于付出,并从中使爱心和慈悲心得到强化。 [原文]

  • 生命就像河流,从无穷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由此而来的生命经验会在潜意识中留下记录,形成心理力量并影响未来生命。错误认识会不断制造烦恼,而生命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修行就是正确认识世界,并不断排除内心负面力量的过程。 [原文]

  • 如果要建立一种充满占有的爱,注定是不能独立和自由的。因为这种爱是有粘性的,粘住后就会形影相随,不再独立。一旦分离,便会因曾经粘得太紧而撕裂。就像两张粘住的纸,揭开时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惟有建立无私的、不以占有为目的的爱,才能在爱的同时彼此自由。 [原文]

  • 佛教认为,在父母和儿女之间,必然有着特别深厚的缘分。不论来的是什么,终归是有它的缘由,有它千丝万缕的宿世纠葛,所以要安然接受。如果是顺缘,固然要心存感恩。如果是逆缘,同样要心存感恩,因为当下就是化解往昔恶业的机会。把握这个机会,才能转逆缘为顺缘,而不是让这种不良关系带入未来生命,生生世世地互相缠绕。 [原文]

  • 佛教所说的出世有出离、超越之意。这并不是说,必须放弃世俗的生活和事业。有些人远离尘世,入山修行,那只是个人的选择,或者是修学某个阶段的选择,不是学佛的必经之路。如果具有正见,在红尘中一样可以修行。因为我们真正要出离的并不是环境,而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们在迷惑和烦恼中度日,那就是世间。一旦超越这种 [原文]

  •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 [原文]

  • 懂得随缘的人,才能更好地进取,才不至于一意孤行。在综合评估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原文]

  • 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过去,我们衡量一个行为成功与否,更多是从客观结果来考核,考核投资获得多少回报,比赛取得什么成绩。除此而外,有项重要投资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参与。 [原文]

  • 在很多人心目中,企业成功就等于人生成功,只要全力以赴抓住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自然就是人生赢家。是不是这样呢?企业的成功有很多具体指标,这点大家比我更清楚。那什么是人生的成功? [原文]

  • 为什么要探讨“企业家的现实价值与终极价值”?这关系到对“成功”的定义,并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我们觉得什么有价值,自然会追求什么。不仅人生将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眼中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原文]

  • 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曾接触过不少企业家。作为这样一个比常人有更多担当和责任的群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困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幸福的困惑,二是成功的困惑,三是安心的困惑,四是道德的困惑,五是慈善的困惑。 [原文]

  • “佛商”,顾名思义——学佛的商人,这是继儒商、道商之后出现的一个新词汇。 [原文]

  • 虽然目前的国学热和佛学热表现为一种潮流,同时也伴随着潮流出现时必然携带的肤浅和喧哗,但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潮流会逐渐向深度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因为信仰代表着人类心灵的需求,代表着我们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 [原文]

  •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寻找更好的归宿。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答案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对外在世界的过分依赖。 [原文]

  • 虽然这二十年来一直在弘法,但我本性还是喜欢清净,更多只是出于责任和使命在做。庆幸的是,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已经找到了更有效的弘法方式。我们今年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修学和管理模式,学员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学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