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立大乘是佛说:(一)实有宗提出疑难;(二)成立大乘是佛说:1. 引《般若经》证成 ,2. 成立大乘是佛说;(三)论证空性在三乘解脱中的重要性:1. 无空慧不能证涅槃(1)说明空性慧的重要、(2)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脱,则暂断烦恼现行亦得解脱、(3)结成唯求解脱亦需修空,2. 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 [原文]
六、广说人无我:(一)破俱生我执之境;(二)破遍计我执之境:1. 破数论派 [原文]
2. 破胜论派,3. 解决无我带来的疑问:(1)无我,如何轮回、(2)心是我吗、(3)无我,不妨轮回与解脱 [原文]
七、广说法无我:(一)由念处门说:1. 身念处(1)总观察身体、(2)分观察分支、(3)故除贪身,2. 受念处(1)破受有自性 [原文]
(2)破受因——触有自性、(3)破受境有自性、(4)破受者有自性,3. 心念处,4. 法念处 [原文]
(二)断二谛诤:1. 断太过诤,2. 断无穷过诤,3. 心境谛实于理无据 [原文]
(三)成立法无我的正因:1. 破无因生,2. 破他——常因生(1)破自在天因生、(2)破极微因生 [原文]
3. 破自——主体因生:(1)叙数论见、(2)破数论见(自性生),4. 结破四边生,5. 开显缘起正因 [原文]
6. 破自性生灭:(1)破生有自性、(2)破灭有自性、(3)结成轮涅不二;八、劝修空性利自他:(一)悟空能净自心田 [原文]
(二)观察众生苦,生起同体大悲:1. 思维现生过患,2. 思维后世过患,3. 思维暇满难得,4. 生起无缘大悲之心 [原文]
第十品 · 回向;一、总回向,二、别回向(一)回向他利:1. 总愿离苦得乐,2. 别愿除恶趣苦 (1)愿除地狱苦 [原文]
(2)愿除鬼畜苦,3. 回向人天善趣:(1)愿离众苦、(2)愿得人间圆满、(3)愿入正道、 (4)愿成净土 [原文]
4. 愿满出世利益,5. 总结,6. 回向出世圣者;(二)回向自利 ;三、念恩礼敬 [原文]
第七节 清净戒;第五章 尸罗胜利;第六章 尸罗总摄;第七章 尸罗所作 [原文]
第四章 释其差别;第一节 难行戒;一、第一难行;二、第二难行;三、第三难行;第二节 一切门戒;第三节 善士戒;第四节 一切种戒;第五节 遂求戒;第六节 此世他世乐戒 [原文]
四、犯已还出之方便;五、无师自受法;六、佛说贪心罪轻之密意;七、犯罪轻重之差别;八、安乐住缘 [原文]
第四十,不随顺众生戒;第四十一,不随喜赞扬戒;第四十二,不行威折戒;第四十三,不神力折摄戒;三、从犯护心之法 [原文]
7.违犯饶益有情;第三十三,不为助伴戒;第三十四,不往事病戒;第三十五,非理不为说法戒;第三十六,有恩不报戒;第三十七,患难不慰戒;第三十八,希求不给戒;第三十九,不如法摄众戒 [原文]
第二十九,不信深法戒;第三十,爱恚赞毁戒;第三十一,不听正法戒;第三十二,轻毁法师戒 [原文]
6.违犯般若;第二十五,不学小法戒;第二十六,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七,舍内学外戒;第二十八,专习异论戒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