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于福安栖云古寺开示“菩提心的修行”

文│道清   图│观轩

  福安城郊,青山如画,连日烟雨,褪去初夏炎热。栖云古寺几座唐式建筑依山就势,远离尘嚣,颇为清净庄严。只见山门匾额上“栖云古寺”四个金漆大字,大门两侧刻有一副楹联:栖心净土化导人心归极乐,云锁山门往来世界度群迷。既应了眼前的景致,又点出寺院弘法利群生的悲愿,甚是贴切。

  应栖云古寺之邀,菩提书院导师上济下群法师,于6月3日、4日下午两点,为僧俗二众开示“菩提心的修行”。两场讲座均是人满为患,在主持人的引领下,恭请济群法师升座。除了现场的僧俗二众,此次讲座还全程进行微课、视频直播,让没有条件到达现场的信众也能得逢法雨甘露。

  多少学佛者忙忙碌碌,每日修行,但如何得佛法之受用,深入佛法之堂奥?如何明了大乘佛法的核心,走上修行之道?汉传佛教虽是大乘佛教,但过去教界对菩提心的认识不够,使得不少学人往往偏于自了,只想个人解脱生死,少于利他,从而导致世人对佛教产生误解,认为佛教消极避世。如何抓住佛法修行的核心,走上菩提道,利益无量有情?
  导师指出,发菩提心是所有法门修行的基础,非常重要。但如何真正发起菩提心,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头禅?这需要我们反省并重新认识菩提心的修行。
  在这个因缘殊胜的周末,济群导师从六个方面为我们娓娓道来。

一、认识菩提心的重要性

  大乘佛法的修学内容包含菩提心和空性见两个方面,修习菩提心要成就的是慈悲,修习空性见要成就的是智慧。空性见是三乘佛教的共法,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菩提心,以发菩提心为修行的根本。
  发菩提心是走上菩萨道的起点,是大乘佛子的标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发心就像播种,发出离心,持别解脱戒,是种下解脱之因;发菩提心,持六度四摄,是种下菩萨之因。
  菩提心是最珍贵、最具价值的心理。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发达,很多人却过得不幸福,心里充满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可见拥有健康心态的重要性。佛陀以他的无上智慧发现,惟有发菩提心才能开发生命内在的良好品质,也只有在成就菩提心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究竟的利他和觉醒。

二、发菩提心的基础

  一方面,要受持大乘皈依,而非依声闻解脱道建立的皈依。大乘佛宝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为大乘三藏经典,僧宝为观音、普贤等诸大菩萨。诸佛菩萨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为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而发起尽未来际的皈依之心,最终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因此,受持大乘皈依是发菩提心不可缺少的基础。
  另一方面,修习七支供可以帮我们打开心量,让心从有限回归到无限,利益一切众生;还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集资净障,早日圆成佛道。

三、如何发起菩提心

  我们凡夫平时所做的一切,往往都是在培养贪心,重复嗔恨心,也因此造就了无尽的轮回。但佛陀发现我们的生命内在同时拥有觉醒的潜质,发菩提心就是在开发自我拯救的能力。念轮回之苦和生死苦,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动力。
  此外,《菩提道次第论》还提供了两种思路。七因果的修行,可帮助我们培养两种生命素质,大悲心和平等心,令我们认识到一切众生在本质上跟我们是一样的;自他相换,可帮助我们破除我执,利益一切众生。正如佛经云“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

四、受持菩提心戒与修行

  过去大乘佛教对菩提心的修行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人虽受了菩萨戒,却没有发起真正的慈悲心、菩提心,成了假冒伪劣的菩萨。因此,导师自200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菩提心的弘扬,还编写了受持菩提心戒和修习菩提心的仪轨。反复受持与修行,可以不断提高菩提心的广度、纯度、力度。

五、受菩萨戒,行菩萨行

  菩萨戒相当于菩萨行人的法律条文,用以规范菩萨行为,止恶行善;菩萨行是道德规范,包含六度四摄。菩萨戒是菩萨行的行为准则,通过受持菩萨戒,修习六度四摄,我们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菩萨。

六、修习空性见,开发般若智慧

  虽然我们发了菩提心,但如果没有空性见,在利他的修行中,就很容易著相,陷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做出一堆烦恼。《金刚经》告诉我们修习六度四摄时,还要修习空性见,在修行的过程中,依般若正观,通达无我、无相、无所得的空性智慧,最终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从而圆满菩萨道的修行。

  讲座最后,导师强调,若想进一步了解菩提心,在他所著的《认识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中有详细开示,另有讲座《入菩萨行论》120讲可供学习。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它贯穿着整个修学过程。我们不仅要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更要重视菩提心的实践和提升。只有在做事中修行,才能成为实至名归的菩萨行者。
  在一片偈颂声中,众人合十起立,恭送导师离场。回望导师的背影,内心无不充满感恩之情。在这样一个末法时代,正是因为导师“往来世界度群生”的慈悲接引,才有我们接触三级修学、听闻菩提心教法的殊胜因缘!
  网络的无限宽广,令佛法得以传遍十方。两天来,除现场外,很多人通过微群和视频的直播共同享受了法雨甘霖。而这样的弘法方式,也是实践菩提心的一种善巧方便,彰显着大乘行人慈悲利他的悲心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