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讲记
济群法师
第三,饶益有恩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暂见申敬,赞言善来。怡颜欢慰,吐诚谈谑。祥处设座,正筵令坐。若等若增助利供养,现前酬答,非以下劣。于彼事业,虽不求请,尚应伴助,况乎有命。如于事业,如是于苦,于如理说,于方便说,于济怖畏,于衰恼处开解愁忧,于惠资具,于与依止,于随心转,于显实德令深欢悦,于怀亲爱方便调伏,于现神通惊恐引摄。如应广说,当知亦尔。
第三相,菩萨行者应该利益对他有恩的人。
“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菩萨对那些于己有恩的有情,要在深知和铭记这些恩惠的前提下,常常想着怎么报答。知恩才有感恩、报恩之心,这是菩萨行者应该具备的素养。
“暂见申敬,赞言善来。”申敬,表示敬意。菩萨看到这些有恩的有情,要表达自己的恭敬、感恩之心,主动向对方问好。
“怡颜欢慰,吐诚谈谑。”怡颜,以充满欢喜和愉快的表情,面对有恩于己的人。谈话时要保持真诚,但又不显得死板,还要幽默风趣。这也是菩萨行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因为菩萨要引导并利益众生,如果不真诚,不风趣,众生看到你不喜欢,怎么和他们结缘?
“祥处设座,正筵令坐。”筵,古人席地而坐时铺的席。菩萨行者看到有恩于己的有情前来,马上要为他在最好的地方安排座位,把坐具摆放端正,请对方落座。
“若等若增助利供养,现前酬答,非以下劣。”报恩不是一句空话,还要有实际行动。对方给你多少好处,对你有多大帮助,菩萨行者报恩时要有更多的回报,至少也是平等的,而不是以下劣的物品回报对方。古人说,滴水之恩,报以涌泉。对于给你好处、恩德的人,要加倍回报。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菩萨行者?
“于彼事业,虽不求请,尚应伴助,况乎有命。”对有恩于己者从事的正当事业,即便他不求你帮忙,你也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主动参与。何况对方有求于你,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协助。
“如于事业。”前面说到,当有恩者事业发展需要时,菩萨要积极协助。此外,当有恩者面临种种困境时,菩萨也要给予帮助。
“如是于苦,于如理说,于方便说。”当有恩者陷入痛苦时,菩萨要为他宣说佛法正理,善巧方便地加以引导,使他摆脱痛苦。
“于济怖畏。”当有恩者陷入恐怖时,菩萨要尽己所能,帮助他走出令人怖畏的处境。
“于衰恼处开解愁忧。”当有恩者生活中遇到不幸和苦恼的时候,菩萨行者要安慰、开导、宣说正法,引导他解除忧愁。
“于惠资具。”当有恩者有物质、经济方面的需求时,菩萨行者要给予帮助,为他提供需要的各种条件。
“于与依止。”当有恩者需要在法上得到依止时,菩萨行者要作为他的依止。
“于随心转。”当有恩者有需求时,菩萨要随顺对方。当然这种随顺是有前提的,下面会详细解释。
“于显实德令深欢悦。”菩萨为了帮助众生,会适当展现自己的德行,让众生对你生起信心,愿意跟着你一起修学。这么做不是自己要表现,而是为了创造利益众生的因缘。
“于怀亲爱方便调伏。”如果发现对方有什么优点,菩萨要以慈悲爱护之心赞叹,令他欢喜,方便调伏。
“于现神通惊恐引摄。”如果对方陷入邪行,我们要以各种方式调伏,甚至用神通吓唬,引导其出离不善处。
“如应广说,当知亦尔。”作为菩萨来说,对有恩于我们的有情,当他们有这些方面,包括其他方面的需要时,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
第四,救济怖畏
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谓于种种禽兽、水火、王贼、怨敌、家主、宰官、不活、恶名、大众威德、非人、起尸、魍魉等畏,皆能救护,令得安隐。
第四相,当众生遇到令人恐惧的处境时,菩萨行者应该帮助他们解除困境。
“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对于遭遇恐怖、畏惧等困境的众生,菩萨行者要给予救护,帮助他们解除困境。有哪些困境呢?
“谓于种种禽兽、水火、王贼、怨敌、家主、宰官、不活、恶名、大众威德、非人、起尸、魍魉等畏,皆能救护,令得安隐。”禽兽,被野兽攻击的恐惧;水火,水灾、火灾带来的恐惧;王贼,政治势力或黑社会带来的恐惧;怨敌,被冤家伤害带来的恐惧;家主,身为仆人被主人欺凌、虐待带来的恐惧;宰官,被官员或领导迫害带来的恐惧;不活,因为经济等问题担心未来生存,没有安全感;恶名,担心名声受损带来的恐惧;大众威德,看到人多而害怕怯场,被大家的威德震慑住;非人,妖魔鬼怪带来的恐惧;起尸,对尸体的操纵方法,使人恐惧;魍魉,妖魔鬼怪带来的恐惧。当有情遇到这些状况,菩萨行者要以种种方便帮助他们解除恐惧,获得安全感。
第五,开解忧恼
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或依亲属有所衰亡,所谓父母、兄弟、妻子、奴婢、僮仆、宗长、朋友、内外族姻、亲教轨范及余尊重,时有丧亡,善为开解,令离忧恼。或依财宝有所丧失,谓或王贼之所侵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溺,或为矫诈之所诳诱,或由事业无方损失,或为恶亲非理横取,或家生火之所耗费,于如是等财宝丧失,善为开解,令离忧恼。由是因缘,诸有情类生软中上三品愁忧,菩萨皆能正为开解。
第五相,通过为众生开解忧伤和苦恼,达到饶益有情的目的。
“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衰恼,是由某方面损失带来的苦恼;愁忧,是由各种逆境引起的忧伤。对处于衰损和苦恼中的种种有情,菩萨要善巧开解,让他们摆脱忧愁。究竟哪些问题会给众生带来忧愁?菩萨的服务范围有哪些?或者说,菩萨的行为标准是什么?我们看看菩萨戒是怎么规定的。
“或依亲属有所衰亡,所谓父母、兄弟、妻子、奴婢、僮仆、宗长、朋友、内外族姻、亲教轨范及余尊重,时有丧亡,善为开解,令离忧恼。”首先是因为亲属重病或去世带来的忧愁。父母、兄弟、妻子,指直系亲属的衰亡,对人影响最大。奴婢和僮仆,在现代相当于和自己有工作关系的,如员工、司机、家政人员等。宗长,指宗族中的长者。内外族姻,指父亲和母亲家族中的亲戚。亲教轨范,指和尚、羯磨师等直接教导自己的师长。及余尊重,指自己尊重、在乎的人。当这些人重病或死亡,有情会因此陷入痛苦、忧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菩萨行者要对他们慰问关怀,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摆脱忧愁。
“或依财宝有所丧失。”其次是财富损失带来的忧愁。除了前面所说的亲友去世,财富受损也会使人深受打击。这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两种逆境。
“谓或王贼之所侵夺,或火所烧,或水所溺,或为矫诈之所诳诱,或由事业无方损失,或为恶亲非理横取,或家生火之所耗费。”财富受损的方式很多,包括内因和外缘,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比如被官府没收;或是被盗贼偷窃、抢劫;或是被火烧、水溺;或是被人坑蒙拐骗;或是因经营不善带来损失;或是被无良亲友霸占财产;或是有喜欢赌博、吸毒的不孝子孙,把家产迅速败光。
“于如是等财宝丧失,善为开解,令离忧恼。”作为菩萨行者来说,当有情因为财产受损而产生忧愁时,要善巧地为其开解,让他们远离忧愁。
“由是因缘,诸有情类生软中上三品愁忧,菩萨皆能正为开解。”忧愁的程度在于两方面,除了外在损失,也取决于自身素质。比如面对同样的损失,每个人的忧愁程度并不一样,而是有软中上三品。软是一般的忧愁,只是感到难过,还能正常生活;中是中等的忧愁,感到非常痛苦,但不至于走上绝路;上是严重的忧愁,感到活不下去了。菩萨要根据众生不同程度的忧愁,为他们开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可见,菩萨真是最高级别的服务员,要为众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以出家人也要培养服务意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第六,饶益匮乏资具者
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谓诸有情求食与食,求饮与饮,求乘与乘,求衣与衣,求庄严具施庄严具,求诸什物施以什物,求鬘涂香施鬘涂香,求止憩处施止憩处,求诸光明施以光明。
第六相,菩萨要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缺乏物资的人,以此饶益有情。
“又诸菩萨备资生具。”这句话很重要,备就是富有。菩萨和声闻不同,为了帮助众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过去印度有些大富长者会开无遮大会,把仓库打开,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我们修习菩萨道,关键是学习这样的精神,有条件也可以照做。
“随有来求,即皆施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当他人有需求时,菩萨行者应该满足对方,慷慨布施,不贪著,不吝啬。
“谓诸有情求食与食,求饮与饮,求乘与乘,求衣与衣。”有情需要食物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食物;有情需要饮水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饮水;有情需要车乘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车乘;有情需要衣服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衣服。
“求庄严具施庄严具,求诸什物施以什物,求鬘涂香施鬘涂香,求止憩处施止憩处。”有情需要装饰品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装饰品;有情需要日用百货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日用百货;有情需要香水等物品时,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香水等物品;有情需要并寻找休息、居住的地方,菩萨行者要布施对方可以休息、居住的地方。
“求诸光明施以光明。”这里的光明有两层含义,既可以指现实中的灯具,也可以指内在的智慧光明。不论有情需要哪一种光明,菩萨行者都要为他们点灯,指引他们走向光明。
第七,饶益求依止者
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愍心现作饶益,然后给施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于己以法所获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与众同用,自无隐费。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此中所说教授教诫,当知如前“力种性品”已广分别。
第七相,菩萨要饶益那些求依止的有情。所谓求依止,比如对方需要生活或修学的环境,需要亲近善知识。在禅宗丛林中,住持有领众修行的责任。作为住持一方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心?如何为大众服务?
“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菩萨天性就喜欢帮助并引导众生,所以叫“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是依法。御众,是依佛法和戒律管理大众。在管理过程中,菩萨行者要以各种方便帮助大家,引导大家走上菩提道。具体怎么做呢?
“以无染心先与依止。”首先以没有染污的心,作为大众的依止。不要有我相,觉得我是方丈,是住持,是老大,一切都以我为主,你们都要听我的。有的人收徒弟或住持道场,不是想着成就大家,成就佛教事业,而是需要这个资源和身份,为自己的名利服务,这些都是有染污的心。
“以怜愍心现作饶益。”同时要对道场大众具备怜愍、慈悲之心,做种种利益他们的事,成就大家的学习、修行、发心。总的来说,就是为众生,为佛教,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成就自我感觉。
“然后给施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要维护一个道场,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修行保障,必须为大众提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包括生病后的医药和治疗,这在佛教中称为四事供养。资身什物,则是四事以外的生活用品。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大家才能安心地修学、办道。
“若自无有,应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求索与之。”如果自己没有这些物品,应该向对三宝有清净信心的长者、居士、婆罗门等护法化缘,让更多的人参与护持道场。
“于己以法所获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与众同用,自无隐费。”作为菩萨行者来说,对于自己如法获得的四事供养,以及生活用品等,要和大家共享,而不是藏着自己用。
以上所说主要指物质上的依止和帮助。在生活稳定的基础上,菩萨还要给予大众法上的引导,这才是更重要的依止。
“于时时间,以其随顺八种教授而正教授,五种教诫而正教诫。”菩萨要时时如法引导大众,包括偏向禅修和教理的八种教授,偏向戒律的五种教诫。八种教授中,有关于禅修的五停心的教授,如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安那般那(数息观)。关于教理的,有中道见的引导,使大众远离断见和常见。同时还要引导大众远离增上慢,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偏差,没得到什么果位却以为自己得到了,没证悟空性见却以为自己证悟了。作为菩萨行者,要给予大众相关引导,通过住持道场来饶益有情。
所谓五种教诫,《瑜伽师地论》云:“一者,遮止有罪现行。二者,开许无罪现行。三者,若有于所遮止开许法中暂行犯者,如法谏诲。四者,若有于彼法中数数轻慢而毁犯者,以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意乐,如法呵摈,与作忆念。五者,若有于所遮止开许法中能正行者,慈爱称叹真实功德,令其欢喜。当知是名略说菩萨五种教诫,所谓遮止、开许、谏诲、呵摈、庆慰。”
“此中所说教授教诫,当知如前‘力种性品’已广分别。”相关内容,《瑜伽师地论》的“力种性品”已经作了详细介绍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