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第十品 回向
《入行论》立足于菩提心教法,践行菩萨道,包含了大乘佛法的完整修行。全论共分十品,从开始的赞叹菩提心利益,到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及最后的回向,蕴含了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阶段。发心是初,菩萨行是中,回向是后。大乘一切修行都蕴含着初善、中善、后善三部分,这是确保行者不偏离菩提道的保障。菩萨道是成佛之路,我们从发心开始,以帮助众生觉醒为目标。然后通过六度等菩萨行,将发心落到实处。回向意味着时时提醒自己——我要走向觉醒,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作为尽未来际的目标。这不是空话,不是口号,而是在面对每个众生时,生起真切的利他心,决不忘失初心。
认识到回向的重要性,就要把这一修行贯彻到每个当下。从如何发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到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一部分都是菩萨道的重要组成,每个项目都要回向。我们最常念的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就是大乘回向,是立足于大乘精神,将所修一切功德导向菩萨道。
除了总的回向,还要有针对性地回向六道众生。“回向品”中,首先是把功德回向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然后是人道、天道的众生。面对一切众生都能真诚地生起慈悲心和利他愿,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走上觉醒之道。除了六道众生,还要把功德回向给声闻、缘觉、菩萨,希望他们早日成就解脱,圆满利他事业。总之,“回向品”是对修行功德的一一落实,不仅对修行意义重大,也对我们改变心行非常重要。
什么是回向?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我们拥有的财富指向某个目标,比如赚了很多钱,是用来买房子、买汽车或是干什么。作为学佛人,我们发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积累种种成佛资粮,怎么使用这些功德?凡夫都有强烈的我执——这个功德是我的,是为了我有更多的福报,更好的修行条件,或是为了我将来成佛。总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管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修行,考虑的只是我,所做一切都是为我服务。
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即使做的是布施等善行,成就的还是凡夫心。佛法修行的核心是破除我执,任何事都不例外。我经常说,学佛是要完成生命中心的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三宝为中心,以众生为中心。回向就是帮助我们完成中心的转变——所有修行都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一切众生。当我们这样回向时,就是在完成无我的修行,慈悲的修行,没有我,只有众生。
另一方面,我们虽然说要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可因为无始以来的我执,对众生其实是没感觉的。当我们面对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众生时,内心往往封闭而坚硬,不能真正将他们和自己视为一体,心生悲悯。回向就是把发菩提心的愿望和菩萨行的内容,落实到每一个众生。通常,我们对众生多少会有一些负面情绪,这是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的障碍。回向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心态,通过对众生痛苦的观察和思考,对他们从理解、同情、接纳,到主动帮助,最后是无条件的帮助。如果不通过具体实践,我们虽然学了很多大乘经典,喊着发菩提心的口号,往往只是说法而已,所以回向对修习菩萨道非常重要。本品共58个偈颂,这不仅是寂天菩萨的回向,也是每个菩萨道行者应该效仿的。我们看寂天菩萨是如何将修行功德一一回向,落到实处的。
一、总回向
1.造此《入行论》,所生诸福善,回愿诸众生,悉入菩萨行!
“造此《入行论》,所生诸福善。”寂天菩萨造《入行论》,全面开显了大乘慈悲济世的精神。我觉得,本论对于汉传佛教弘扬大乘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功德无量无边,给他自己和世界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当然这是寂天菩萨的回向,对我们来说,可以改为“学此《入行论》”。我们学习、弘扬本论,修习种种善法,由此成就的一切福报、功德和利益,究竟用它来做什么?
“回愿诸众生,悉入菩萨行。”寂天菩萨造《入行论》,目的是引领众生走上菩萨道,所以回向也蕴含造论的初衷。我们修学本论,同样要把由此成就的功德利益回向众生,希望他们都能走上菩萨道。
对汉传佛教徒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我们学习大乘经论,了解大乘的见地、理论、思想,是否意味着在学做菩萨呢?其实未必。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菩提心的意义,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就会缺少积极利他的慈悲精神。长久以来,我们的修学更多是以空性见为重点,没有对菩提心引起重视。《入行论》通篇围绕菩提心,从赞叹菩提心功德,到如何生起菩提心、实践菩提心,次第深入,对修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菩提心的价值,进而落实到心行。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声闻乘的不共所在。只有真切发起菩提心,才是走上菩提道的标志。否则,不论学多少大乘经论,都不能算是入大乘门,能把这部论学透,发心专弘本论,不论对个人修行还是弘扬佛法,都有不同寻常的作用,意义重大。我长期从事弘法,很清楚个人修行最缺乏的是什么,佛教界最薄弱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建议是很中肯的。
二、别回向
别回向,是如何把回向指向具体目标,其中又有总别之分。对修行来说,愿望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共鸣。否则就容易流于泛泛,虽然那么说着,但所缘目标太大,说得很空洞,没感觉。
(一)回向他利
1.总愿离苦得乐
2.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
3.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愿彼皆获得,菩萨相续乐!
我们首先把修行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共同希求。可以说,众生的生存目标就是摆脱痛苦,获得幸福。我们看寂天菩萨怎么回向。
“周遍诸方所,身心病苦者。”周遍是东西南北、十方上下,诸方所是一切地方。众生不幸福的原因,无非是身病和心病。一方面是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一方面是贪嗔痴心病带来的烦恼,如果身心不健康,我们就别想幸福。寂天菩萨为法界所有被身心病苦折磨的众生带去祝福。
“愿彼因吾福,得乐如大海!”希望众生因为我的修行功德和福报,远离身心病苦,得到大海般深广的幸福和快乐。这个回向不只是寂天菩萨的,包括每个践行菩萨道的人,都应该这样回向。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原来是为了自己过得幸福,现在接受了大乘教法,发起菩提心,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众生,不仅是把所修功德奉献给众生,甚至要全身心地为众生活着。
“愿彼尽轮回,终不失安乐!”究竟是得到什么快乐呢?世间有各种快乐,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暂时和永久的,究竟和不究竟的。世人只看到眼前的快乐,但寂天菩萨希望众生得到现实和究竟的快乐。这两句是说现实的快乐,菩萨希望众生身处轮回时,始终不失去短暂的世间之乐。比如能生到善道,摆脱种种不幸和痛苦,拥有健康、美貌、感情、眷属、朋友,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总之,一切都很好。
“愿彼皆获得,菩萨相续乐!”菩萨不仅希望众生得到轮回中的短暂快乐,更希望他们走上菩提道,通过修行获得菩萨的相续乐,那就是涅槃、解脱、觉醒的快乐,以及在利益众生过程中,由慈悲心产生的快乐。菩萨道所说的离苦得乐,是让众生解除烦恼,彻底离苦,走上觉醒之道,这样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否则,世间任何快乐终归是短暂的。
前面讲到总的回向。希望将我们的修行功德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接着是别愿,对具体众生一一回向。《入行论》中,回向范围包括三恶道、人天乘到声闻、缘觉、菩萨。回向不是一个抽象、笼统的愿望,而要面对具体的所缘。只有对他们真正生起慈悲,才会发自内心地希望——我要为他好,要为改善他的生命做些什么。也就是说,需要面向具体对象一一观修。如果不做这样的观修,结果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说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就以为自己做到了,其实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一部分,寂天菩萨就是引导我们具体落实。
2.别愿除恶趣苦
首先,需要把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功德,回向给地狱众生,愿他们消除痛苦。这部分内容分为两点,一是以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地狱众生,二是祈求佛菩萨加持,为地狱众生解除痛苦。
(1)愿除地狱苦
第一,自然除
4.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彼中众有情,悉获极乐喜!
5.愿彼寒狱暖!亦愿菩萨云,飘降无边水,清凉炙热苦!
6.愿彼剑叶林,悉成美乐园!铁刺树枝干,咸长如意枝!
7.愿狱成乐园,饰以鸥鹅雁、悦音美飞禽、芬芳大莲池!
8.愿煨成宝聚,烧铁成晶地!怖畏众合山,成佛无量宫!
9.岩浆石兵器,悉成散花雨!刀兵相砍杀,化为互投花!
10.陷溺似火燃,无极大河众,皮肉熔蚀尽,骨露水仙白。
愿彼因吾福,得获妙色身,闲浴天池中,天女共悠游!
第一,希望以我们修行积集的福德,消除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
“愿诸世间界,所有诸地狱。”诸世间界就是三界,不只是我们这个小世界,还有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才是一位佛陀的教化范围,而在十方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不仅有净土,还有地狱,最极端的是八热和八寒地狱。在八热地狱中,有复活狱、黑绳狱、众合狱、号叫狱、大号叫狱、烧热狱、极烧热狱、无间狱,烈火熊熊燃烧,销铜熔铁,众生被烧灼之苦所折磨。八寒地狱中,有具疱狱、疱裂狱、紧牙狱、阿啾啾狱、呼呼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红莲花地狱,其特点是极致的冰冻,众生被冻得皮开肉绽。此外还有近边地狱等,都是代表种种痛苦的折磨。我们看战争电影中,有人被抓去审讯时,那种刑罚就像地狱一般,当然惨烈程度还远不及地狱。在当下的人间,也有不少人在遭受身心痛苦的折磨,生不如死。
“彼中众有情,悉获极乐喜!”我们了解到地狱众生的痛苦,通过观想感同身受,唤起内在的同情、怜悯、慈悲之心,希望把所修功德回向给他们。这个偈颂是对地狱众生总的回向,希望地狱变成天堂,身处其间的众生能摆脱痛苦,获得极乐世界般的快乐。下面是具体的回向。
“愿彼寒狱暖。”我们希望在寒冰中受冻的地狱众生能得到温暖。在八寒地狱中,众生身处冰天雪地,冻到身上长出巨大的冻疮,然后像莲花般裂开。当我们设身处地体会那种痛苦,哪怕能感受到万分之一,都会对他们生起真切的同情,发自内心地希望,能以修行功德改变他们的现状,使他们得到温暖,也愿意为改变他们的命运作出努力。
“亦愿菩萨云,飘降无边水,清凉炙热苦!”我们希望十方菩萨以他们积集的广大福德,化作清凉的甘露,飘洒而下,熄灭八热地狱的熊熊烈火,让那些被煎、被烤、被烧的苦难众生得到清凉。地狱火是由众生的业力感得,一般的水浇不灭,所以要祈请菩萨,以他们的福德资粮降下甘露。如果我们体会到众生在八热地狱遭受的痛苦,怎么忍心旁观?就会发自内心地希望,以自己所修的功德去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愿彼剑叶林,悉成美乐园!铁刺树枝干,咸长如意枝!”无间地狱四边各有四个地狱,一是塘煨坑,其中是烧得极热的草木灰,看去似乎没什么,但踏进去立刻把皮肉烧烂了。二是尸粪坑,其中长了各种各样的虫,人只要落下去,全身的肉就被虫吃了。三是利刃园,地上插着利刃,人走进去就会体无完肤。四是剑叶林,树叶长得像剑一样,只要一碰上,剑叶就会插到人身上。众生从无间地狱逃出之后,四处逃散,又进入这些地狱,被狠狠折磨一番。我们想到这样惨绝人寰的地狱处境,感受到地狱众生的无尽痛苦,就会生起真切的同情和慈悲之心,希望以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帮助他们转变处境。希望剑叶林能变成赏心悦目的花园,而那些长满利刺的铁树都变成如意树,让众生在美妙的园林中安享快乐。
“愿狱成乐园,饰以鸥鹅雁、悦音美飞禽、芬芳大莲池!”在阿鼻地狱和近边地狱中,有恐怖的吃人鸟兽,给地狱众生带来折磨。我们观想他们的悲惨处境,生起深深的同情,希望地狱变成乐园,在美丽的奇花异草中,点缀着珍稀的鸥鸟、天鹅、鸿雁,发出美妙动听的音声,还有芳香四溢的大莲花池。
寂天菩萨的描写很有诗意,但我们看了可能会想:这到底现实不现实?地狱是不是通过回向就能改变?我们有没有能力改变?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通过相应观想,可以使我们对地狱众生生起真切的慈悲,改变对他们的不良心态。现实中,我们对犯罪者往往冷酷无情,看到他们受惩罚时,会有一种痛快,甚至是幸灾乐祸的心理,觉得这些人总算受到惩罚了,罪有应得,根本不值得同情。从修行来说,这是一种不良心态。寂天菩萨的引导,可以使我们克服对犯罪者的不良心态,对他们培养慈悲心。当我们真切地把所修功德回向给他们,发愿改变他们的处境,希望帮助他们走向觉醒,首先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然后把这种愿望传递给众生。如果更多人都有这样的愿望,世界一定是可以改变的。
“愿煨成宝聚,烧铁成晶地!”我们观想地狱众生正在火热的塘煨坑受苦,真切希望以自己的修行功德,帮助他们转变恶劣处境,让充满炭灰的塘煨坑变成珍宝盆。八热地狱中,众生在滚烫的铁板上被烧被烤。想到这样的痛苦,我们要生起同情和慈悲,希望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让滚烫的铁板变成清凉的水晶地。
“怖畏众合山,成佛无量宫!”众合地狱众生所受的苦,是当他们走到山沟时,两座山会合起来,把他们夹成肉泥肉饼。我们观想这样的惨状,生起悲悯心,希望众合山转变成诸佛菩萨的庄严宫殿。
“岩浆石兵器,悉成散花雨!”在复活地狱中,到处往下掉落岩浆、火石、刀剑,地狱众生被砸得伤痕累累,死去活来。当我们想到地狱众生在这种处境下受苦受难,真切希望能帮助他们,发愿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让岩浆、火石、刀剑化为缤纷的花雨。
“刀兵相砍杀,化为互投花!”地狱众生不仅要遭受环境和刑具的折磨,彼此也会互相伤害。因为他们嗔心很重,就会用刀剑互相砍杀,苦上加苦。看到这种情况,我们要生起同情和慈悲,希望以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让相互砍杀的刀剑,变成互相投掷的花朵。
“陷溺似火燃,无极大河众,皮肉熔蚀尽,骨露水仙白。”接着是描写陷溺在无极大河的有情,其中有滚烫的熔浆,狱卒不断用叉子把罪人扔到河中,使其皮肉分家,熔蚀殆尽,全身只剩下水仙般惨白的骨头。想到这样惨不忍睹的景象,我们要生起同情和慈悲,希望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愿彼因吾福,得获妙色身,闲浴天池中,天女共悠游!”希望地狱众生因为我的修行功德和福报,得到天人那样美妙的色身,沐浴在天池中,和天女一起悠游,享受天人般的快乐。
在学佛之前,我们会觉得地狱众生和自己毫无关系,对他们没有任何感觉。现在我们要发起菩提心,就要通过观修,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由此生起同情和慈悲,想尽办法地帮助他们改变处境。真正具备这样的愿望,才是有效的回向,而不只是一个说法。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因菩萨而除
第二,祈请菩萨加持,为地狱众生解除痛苦。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力量不足,所以要祈请诸佛菩萨,以他们的慈悲和智慧帮助三恶道众生。这里祈请了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乃至无量无边的菩萨。希望通过这些菩萨的加持,令地狱众生摆脱痛苦,唤起内心觉醒、慈悲等良性潜质,这样才能究竟离苦得乐。否则的话,外在加持的作用是有限的。
11.云何狱中隼、卒鹫顿生惧?谁有此妙力,除暗生欢喜?
思已望空际,喜见金刚手。愿以此欣喜,远罪随密迹!
12.愿狱有情见,香水拌花雨,自天迅飘降,熄灭炽狱火!
安乐意喜足,心思何因缘?思时望空际,喜见圣观音!
13.愿狱众有情,欢呼见文殊:友朋速来此!吾上有文殊,五髻光灿灿,
已生菩提心,力能灭诸苦,引乐护众生,令畏尽消除,谁愿舍彼去?
14.彼居悦意宫,天女齐歌颂,着冠百天神,齐礼莲足前,
花雨淋髻顶,悲泪润慈目。
15.复愿狱有情,以吾善根力,悉见普贤等,无碍菩萨云,
飘降芬芳雨,清凉复安乐。见已彼等众,由衷生欢喜!
“云何狱中隼、卒鹫顿生惧,谁有此妙力,除暗生欢喜?”这个描写看似文学化,其中蕴含着菩萨的巨大悲心,也蕴含着慈悲修行的重要内容。让地狱众生感到惊讶的是:为什么狱卒和鹰鹫等恶鸟突然恐慌起来?谁有这样的神妙力量,能消除地狱的黑暗,使狱卒、刑具不起作用,让受苦有情充满欢喜?谁的力量能让地狱产生这些改变?
“思已望空际,喜见金刚手,愿以此欣喜,远罪随密迹!”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抬头望向空中,看到金刚手菩萨金光闪闪地屹立在虚空。因为他的威神力,使地狱从黑暗变得光明。这是论主寂天菩萨祈请金刚手菩萨加持,令地狱众生当下离苦。同时也希望这些受苦有情对菩萨生起欣喜和虔诚之心,远离罪业,常随菩萨修行,改变未来命运。
“愿狱有情见,香水拌花雨,自天迅飘降,熄灭炽狱火!”我们也要祈请观音菩萨帮助地狱众生改变处境,离苦得乐。观音菩萨对众生充满慈悲,手持甘露杨枝,救苦救难。我们祈请观音菩萨在地狱洒下甘露,希望众生看到的不是刀剑、石头、岩浆,而是香水拌着花雨,从天而降,熄灭八热地狱的火焰。
“安乐意喜足,心思何因缘?思时望空际,喜见圣观音!”香水花雨从天上飘下,让地狱众生充满欢喜,同时也感到惊讶:怎么世界突然变了?怎么从地狱变成了天堂?当大家望向天上时,发现观音菩萨正站在空中,往地狱遍洒甘露。我们祈请菩萨慈悲加持,前提是对地狱众生有着真切的同情和慈悲,才会至诚恳切地祈请,而不是有口无心,也不是口号式地敷衍了事。当我们这样祈请时,就在完成慈悲心的修行。
“愿狱众有情,欢呼见文殊:友朋速来此!吾上有文殊,五髻光灿灿,已生菩提心。”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的圆满成就。我们真切祈请文殊菩萨,以他的智慧力为地狱众生消除痛苦,希望地狱有情能兴高采烈地见到文殊菩萨,招呼朋友一起拜见文殊菩萨,让受苦有情有机会亲近菩萨。文殊菩萨头上的五髻金光灿灿,是早已经圆满菩提心的大菩萨,对众生充满悲心。四大菩萨虽有不同偏重,如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但他们都具有悲智两种基本品质,否则就不能称为菩萨。
“力能灭诸苦,引乐护众生,令畏尽消除,谁愿舍彼去?”文殊菩萨有大智慧、大慈悲,有能力引导众生消除痛苦,带领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消除一切怖畏,究竟安乐。像这样的菩萨,所有众生都想亲近,谁愿意舍他而去呢?我们祈请菩萨加持,不仅帮助地狱众生解决眼前痛苦,还要帮助他们究竟离苦,走上觉醒之道,得到涅槃安乐。
“彼居悦意宫,天女齐歌颂,着冠百天神,齐礼莲足前,花雨淋髻顶,悲泪润慈目。”这是对文殊菩萨的进一步描述。文殊菩萨代表着智慧的成就,是空宗和般若思想的本尊,所以中观系统特别推崇文殊菩萨。菩萨坐在赏心悦目的宫殿中,众多天人和天女正在齐声赞颂菩萨的功德,还有数百位戴着华冠的天帝在礼敬菩萨。菩萨所在的宫殿花雨缤纷,纷纷洒落在菩萨头顶的发髻上。在菩萨的眼中,饱含对众生无限慈悲的泪水。
“复愿狱有情,以吾善根力,悉见普贤等,无碍菩萨云,飘降芬芳雨,清凉复安乐。见已彼等众,由衷生欢喜!”我们以修行功德回向地狱众生,希望他们因为我的修行善根,见到普贤等诸大菩萨。我们还要祈请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加持,以他们无碍的能力在天空布满祥云,飘降甘露法雨,为地狱众生消除热恼,令他们身心清凉,充满安乐。希望见到这些菩萨的地狱有情,都能由衷地生起欢喜心。
我们这里祈请了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是十方三世诸大菩萨的代表。我们看到地狱众生受苦,希望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以至诚心祈请菩萨加持,改变他们的痛苦现状。这种祈请本身就是慈悲心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