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三)断二谛有无自性之诤
第二个问题,和认可实有的宗派探讨无自性的问题。“智慧品”中,以诸法无自性的认识为核心,由此开启空性慧。但在佛教的不同宗派,尤其是小乘的部派佛教,比如说一切有部,就有很强的自性见。中观破斥的重要对象之一,正是有部的自性思想。从应成派的观点看,只要还有自性见,我们就有贪著,无法真正成就解脱。
讲到无自性前,必须认识什么是自性见,以及自性见在人类文化中的普遍性。世界主要由两种东西构成,一是物质,一是精神。当我们探讨自性时,首先要了解物质世界是怎么建立,又怎么存在的。关于这个问题,东西方哲学提出了一些基本成分。中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印度讲极微,也讲地水火风四大,或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西方人讲原子,和极微的概念类似。总之,他们都认为有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其存在不需要依赖条件,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关于心灵,有些宗教会讲到上帝、灵魂、神我、阿特曼,以此作为宇宙的终极存在。哲学也有类似观点,比如黑格尔认为世界有一种绝对精神作为世界之根。这个存在不依赖条件,恒常不变,且对世界有一定主宰作用。从佛法角度看,这些都是自性的存在。
佛教把世界分为我的存在和法的存在。“我”指有情本身,一般宗教认为,有情的存在有神我、灵魂、阿特曼在执持,这个神我就是自性。但佛法告诉我们,有情只是五蕴和合的假相,其中并没有所谓的“我”。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根据解脱道的教义,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声闻行者由认识人无我而解脱。大乘佛法不仅讲人无我,也讲法无我。不论唯识还是中观,在这一点是共同的。如果仅仅认识人无我,不能通达法无我,解脱是不究竟、不透彻的。
说一切有部认为,法的存在是有自性的。《大毗婆沙论》说到:怎么判断法的存在?究竟哪个层面属于世俗假有,哪个层面属于胜义有,即真实不变的存在?比如我们讲到大地,是地水火风各种条件和合的假相。但地的特点是什么?是坚硬性,哪怕分析到最小的单位都是如此,而且是恒常不变的,这个特点就是胜义有。再如水以湿为特质,只要是水就有这个特质,也是胜义有。
所以有部认为,擅长说法的人会说有情无我,但法是有自性的。这个自性代表法的存在,是不变且不可分割的。说到物质现象的存在,有时会从有变成没有,从没有变成有。比如我们做了张桌子,几年后用坏了;盖了栋房子,几十或几百年后倒塌了。这是不是说明,法的自性也会变化,也会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其实不然。有部认为,这种有和没有只是条件的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出现,条件不具备它就消失。但这张桌子坏了之后,组成桌子的基本物质又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房子也是同样,不管好的还是坏的,构成房子的基本物质是不变的。有部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就是法的体,即自性的存在。他们认为缘起就是因缘和合,把各种元素聚集在一起。如果因缘败坏,这些元素就各奔东西,但基本成分是永恒不变的,不会因为房子消失了,构成房子的元素也随之消失。所以在有部思想中,认为缘起和自性并不冲突。因为有自性,物质的基本成分才能构成整个宇宙。
但在中观思想中,缘起和自性势不两立。缘起法必定没有自性,所谓缘起性空。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物质的存在都是因缘所生,其中找不到不可分割的不变实体,是无自性的。
此外,唯识也对有部的极微思想作了批判。《唯识二十论》中,世亲菩萨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如果以极微作为不变且不可分割的物质存在,那么极微到底有没有形相?如果是物质的存在,一定有形相,有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面,那就说明它还可以继续分割。如果不承认它有形相,那么它已经是空的,不再能作为物质的存在。所以从大乘的角度说,缘起一定就没有自性。
在科学史上,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也认为世界有基本的原子,否则宇宙将无法建立。但根据量子力学,尤其是现在最新的弦论,认为宇宙其实是条件、关系、变化的假相,其中根本找不到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根据有部的思想,认为世界必须有自性,由物质和精神的实体才能形成整个世界。包括人的各种心理,乃至轮回、解脱,都是有自性的,否则就无法建立轮回和解脱。就像经典物理学,认为必须要有基本原子,才能构成整个世界。而从中观思想看,正因为无自性,才能由缘起形成整个世界,完成生命的轮回和延续。也正因为无自性,我们才能成就解脱。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一切都是空的、无自性的,所以一切才能成立。
这是代表两种不同观点。凡夫的认识建立在无明基础上,隐含着自性见,更容易认同有部思想。当然有部所说的自性,比凡夫建立的自性更深刻,不是说现象有自性,而是说构成现象的基本物质有自性,所以世界才有建构基础。而以缘起论看世界,既没有中心,也找不到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从《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典,到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中观论典,都在引导我们认识一切法的无自性空。乃至最新的科学发现,也在佐证这一观点。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确实会深信,无自性的智慧最为究竟了义,不仅可以破除凡夫的自性见,还能破除有部的自性思想,乃至哲学、科学史上所有的自性见。因为一切自性见都会成为凡夫心的基础,成为轮回的支撑、解脱的障碍。所以中观学者不遗余力地破除自性见,从龙树、提婆到月称菩萨,无不如此。
认识到中观破除自性见的目的后,接着要和有部交流无自性的问题。对于无自性的认识,有部会觉得不以为然,认为没有自性的话,很多东西都不能成立。关于这一点,中观学者需要给出回答——没有自性,万物一样可以成立。
4.以二同许喻,为果不深察。
5.世人见世俗,分别为真实,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
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一切现象有没有自性?胜义谛有没有自性?有部认为,一切事物必须有自性,世界才能建立起来。包括轮回、解脱、成佛,都要有自性,否则成佛到底成就什么?因果又怎么建立?在逻辑上似乎存在困难。所以有部提出:中观讲无自性,这个观点有什么理由?
在法义辨析中建立观点时,一般会以经典为依据,因为佛说的话最具权威性,为圣言量。比如《般若经》从头到尾都在讲无自性,讲一切法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城,如水中月,如镜中花。佛法对现象的描述,有两个字非常高明:一是假,假有的假;一是幻,如幻的幻。《唯识三十论》的开头就是“由假说我法”,一切缘起现象都是因缘、条件的假相,不存在真实不变的实体。《中论》也有个非常著名的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假不是没有,但也不是真实不变的有。这是佛法对现象所作的智慧描述。
“以二同许喻,为果不深察。”当然,声闻学者未必能接受大乘经典。针对这个情况,就要举出两大体系共同认可的比喻。在大小乘经典中,都说到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其中就蕴含无自性的思想。但有部学者接着提出:如果你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实有的,解脱和成佛也是无自性的,那怎么能通过修习六度成就解脱,成就佛果?如果修行也没有自性,那修行有效吗?能成佛吗?成佛到底成什么?
中观学者的回答是:由修习六度成就佛果,是从世俗谛和因缘因果的角度而言。而从胜义谛的角度,从空性体悟来说,没有我也没有众生,成佛也是了不可得的。这个道理,我们学过《金刚经》会非常熟悉。《金刚经》说:如来有没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也没有什么法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如来证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所得的智慧,超越佛和众生的界限,没有佛和众生的差别。所以从空性的境界说,确实没有成佛,也没有说法,没有度众生。
我们知道,佛陀成就的三身为法身、报身、应化身。在法身层面是无所得的,但在报身和应化身的层面,还是有无量的功德差别。所以在中观看来,成佛有两个层面。从空性层面说,成佛是了不可得的;从世俗层面说,需要通过修行积累功德,才能圆满佛果。这是寂天菩萨对有部学者的回答。
“世人见世俗,分别为真实。”有部学者接着提出:世间万物遵循缘起因果的规律,你承认不承认这种存在的有效性?我想只要是学佛者,都会承认因果。它为什么有效?从有部的见地看,因为其中隐含着自性。有自性,因果才会有效,所谓“假必依实”——我们看到的虚假现象,背后一定有不变的实体为依托。
世人透过无明看到的一切,都以为其中有自性。包括生的自性,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被生出来;也包括灭的自性,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被灭掉。我们看到每个东西的存在,如桌子、房子等,在内心会有一份自性见,觉得它是自己存在的,是一个实体。对人的认识也是同样,觉得人是作为不可分割的实体存在。还有我们作出的判断——觉得某个东西有价值,是它本身蕴含着价值,反之则是它本身没价值;觉得某个东西好看,是它本身很好看,反之则是它本身不好看。以及垢净、增减、生灭等等,我们对一切现象所作的认识和判断,都隐含着巨大的自性见,认为它本身就是这样。有了这份自性见,我们就会对判断的对象产生好恶之心,进而带来贪著或嗔恨。这是从自性见的眼光看世界。包括哲学家和科学家,虽然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比凡夫更深入、更合理、更高级,但依然是以自性见为基础。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师。”中观学者也承认一切现象都蕴含着因果的有效性,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点和有部学者有共同的认识。不同在于,中观学者认为这些现象中并没有自性的存在,不是真实不变的,而是条件、关系的假相,是无常变化的。这个见地不同于有部的认知,也和世人的认识产生对立。正因为有冲突,才需要进行交流,需要学习中观见,来批判有部和世人的错误认识。
二、与实有宗交流无自性
(一)引言
6.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彼等诚虚伪,如垢而谓净。
有部学者又提出:在我们的感觉中,世界是真实的存在。不管是看到的颜色,还是听到的声音,吃到的东西,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真实的。这是来自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的现量认识,是最直接的。这就让人感觉一切都是真实的,有实体的。这确实是一般人的共同认识,大家都这么认为。那这种认识究竟有多少权威性和合理性呢?我们的感觉可靠吗?
“色等现量境,共称非智量。”这是中观学者的回答。所谓共称,即世人公认的。虽然这是根据自身感觉建立的共同认识,但只是我们的错觉,是在无明基础上产生的错误认知。从唯识的角度看,就是遍计所执,属于“非智量”,不是智慧观察的结果。
因为人的认识迟钝而片面,同时受到情绪甚至错误观念的影响。比如地球在不停地转动,可我们从来感觉不到它在动;我们坐在车上感觉两边房子在动,其实房子并没有移动;我们看天上的点点星光,似乎微不足道,可科学家通过天文望远镜告诉我们,那里有着比银河系更大的世界。可见我们的感觉非常迟钝。此外,心情好或不好的时候,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对一个人喜欢或不喜欢,看到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以感觉作为一切法有自性和事物真实存在的依据,因为这个感觉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如果以智慧审视,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经不起分析的。解构之后会发现,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根本找不到不变且不可分割的实体。据说科学家通过20年的观察,找到物质的最小成分叫夸克。但这个东西很奇怪,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而且出现后快速消失。不仅如此,当你在观察夸克时,观察者的心直接影响其存在。也就是说,观察对象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唯物论以不变、不可分割的物质实体作为构成世界的基础,可物质是什么?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实体,这就意味着唯物论不能成立。
“彼等诚虚伪,如垢而谓净。”在常人的观察中,物质的存在是缘起的,由因缘和合形成条件、关系的假相。另一方面,每个人会带着自我的认知看世界。这种认知包含情绪和错误观念,就像戴着有色眼镜,所见一切都被眼镜处理过了。我们看到的事物有两个层面,一是事物本身,一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二者有关系,但并不一样。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就意味着你的所见是透过眼镜看到的,是被你的感觉扭曲过的,是把假相当作真实,当作不变的存在,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被自己欺骗了。就像世人总是把污浊的身体当作干净的那样。
不论我们的六根也好,所缘的六尘境界也好,一切都是虚幻的存在。佛法反复提醒我们:一切都是假相,但我们往往觉得这只是一个说法,看到现象总觉得是真实的。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还是顺着固有串习看待一切。如果以无自性的智慧观察世界,确实找不到不变的存在,找不到物质中有不可分割的实体,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假相”二字的含义。既然其中没有实体,当然是假相;必须有实体,才是胜义有。事实上,不论我们的心还是物质世界,都找不到真实不变的存在,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说,轮回大厦根本找不到支撑点。虽然没有,但我们执著它是实有时,它就会成为轮回的支撑点。只要有这份执著,就可以根据自性见构建轮回。如果以中观智慧观察,重新认识轮回的本质,看清它是无自性的,这个看似坚固的轮回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所以说,世人看到的所谓真实是源于迷乱的感觉,而不是智慧观察。我们学习佛法,要学会用中观正见看待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看到自性是不存在的。
(二)破常人所见实有
7.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
8.瑜伽量无过。待俗谓见真,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
第七和第八颂是有部学者引佛陀所说,证明一切法有自性的存在。佛陀在经典中说到:有为法具有无常和苦的特质。这是否说明,有为法有自性的存在?如果有为法本身是虚假的,没有自性的存在,何以有无常和苦的特质?有部之所以反复提出这个观点,因为他们从自性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一定要有自性,无常和苦的特质才能成立。而在中观学者看来,正因为没有自性,无常和苦才能成立。这是见地差异导致的。
“为导世间人,佛说无常法。”佛陀为什么要说无常法?对于有部提出的问题,中观学者回答说:佛陀说无常,是让我们不要贪著身心和世界,引导世人体认空性,证悟涅槃,成就解脱。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常正是无自性空的显现。所谓无常,即一切有为法的刹那生灭。当然有部学者可以从刹那生灭中找到自性见,认为生灭只是条件的变化,法体是永恒的。但在中观学者看来,无常正是要否定常见。我们认为有为法有恒常、不变、不可分割的实体,无常恰恰说明,其中根本没有恒常的实体。佛法说无常,是否定常见;说无我,是否定我见。所以无常和无我都是空的不同表现,是通达空性的方便和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无常证悟空性,也可以通过无我证悟空性。
“真实非刹那,岂不违世俗?”从有部的角度看,无常是代表生灭变化。一切有为法在刹那刹那地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空性的状态。空性是不生不灭、超越生灭的,所以无常并非空性。另一方面,无常是说明事物的刹那生灭,也不同于世人的认识。在凡夫的认知中,感觉一切都是真实存在、恒常不变的。房子真实存在,桌子真实存在,椅子真实存在,每个人真实存在,能说什么不是真实存在的?既然如此,佛说无常法,岂不是和世人的认识相冲突?
如果无常的教法既不符合空性,又不符合世间认识,那它到底算什么?中观学者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答。
“瑜伽量无过。待俗谓见真。”佛陀说一切法无常,是智慧观察的结果,没有任何过失。瑜伽师的证量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世俗谛的层面,无常是代表一种真相,虽然还不是空性,但对无常真理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常见,证悟空性,所谓“待俗谓见真”,通过学习世间真理,超越错误认识。佛法说二谛,不认识世俗谛就不能通达第一义谛。换言之,对第一义谛的认识,离不开对当下一切事物的正确认识。认识到其中无常、无我、苦的真相,是帮助我们通达胜义谛的重要渠道。
“否则观不净,将违世间见。”有宗学者提出,无常、生灭和世人的认识有冲突。中观学者回答说:不能因为有冲突,我们就认为它没道理。因为世人的认识本身就有问题,是无明的产物,是迷乱颠倒的。正因为如此,才要给予他们智慧开导,纠正误解,这是佛法的价值所在。如果认为无常法和世人的认识相违就是错的,那么佛法讲不净观,和世人认为身体干净也有冲突,难道就不修不净观了吗?因为不净观是声闻乘的重要修行,也是有部的重要修行,所以寂天菩萨以此为佐证,说明世间认识是迷乱的,不可作为标准,必须以佛法智慧为标准。
(三)功德与受生
9.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10.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
这里的问题是,如果说一切法无自性的话,那么我们拜佛、供佛会有功德吗?因为我们供的佛也是因缘假相。供养没有自性的佛,到底有没有功德?在有部学者看来,佛一定要有自性,包括供佛的人、供养的心也有自性,才能积累功德。我们要建立功德的大厦,必须有柱子支撑,这个柱子就是自性。就像物理学认为必须有不变的原子,才能建构起世界。而在中观学者看来,轮回大厦也好,修行成就也好,乃至佛陀的存在,都是无自性的。
“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中观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说:你们觉得供养有自性的佛才有功德,其实我们供养如幻的、没有自性的佛,一样有功德。你们觉得供实有佛有多少功德,我们供如幻佛就有多少功德,二者的功德完全一样。认为其中有自性,只是一种错误认知,并不符合真相。在缘起的世界中,正因为无自性,才能建立一切。如果有自性,一切都固定不变,反而建立不起来。佛陀在因地的无量劫中,不断修习六度四摄,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最终圆成无上佛果。这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
但要知道,无自性不是什么都没有,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有部学者认为,一切存在必须有自性。而在中观学者看来,万法都没有自性,但不是说它不存在。同样的道理,虽然佛陀没有自性的存在,但不妨碍他成就万德庄严,不妨碍他悲愿无尽。事实上,正因为佛陀体悟到诸法无自性,才能随类化身,化导无量众生。所以说,供养无自性的佛陀,一样能成就无量功德。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这是和有部学者探讨轮回、受生的问题。有部认为法一定要有自性,业力和心念都有自性,才能构成生命的相续。如果有情如幻不实,死了之后怎么还能投生呢?没有自性怎么延续?但以中观缘起性空的观点看,无自性才能构成轮回的相续,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轮回是靠无明,靠爱取,靠业力,只要具备无明、爱取、业力等因缘,生命就会无尽延续。这个延续过程只是因缘假相,因为业力无尽,所以生死无穷。如果没有无明爱取的滋润,即便有业力,也是没能力感果的。无明、惑业、爱、取,都是无自性的存在,由此形成轮回的因果。而因果本身也是无自性的存在。二者的不同在于,有宗学者认为,必须有自性才构成轮回的延续;中观学者认为,轮回中根本找不到自性,不论心法或色法都是如此。这不是一个说法,而是以大智慧观察的结果。所以佛陀在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反复为我们说明无自性的道理。龙树菩萨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被称为佛陀第二,在他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中,同样是以无自性来解读自身和世间的一切现象,从轮回到解脱,找不到丝毫自性。由此证明,轮回确实是无自性的延续,认为有自性是错误观点。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我们不能因为有情相续无尽,就认为轮回实有,这是没道理的。轮回是惑业导致的现象,只要具足条件就会无尽延续。不论它的存在短暂还是长久,在本质上都是缘起假相,是无自性的,其中没有不变、不可分割的实体。如果因为久住就成为实有,那梦做久了的话,岂不是也会成为实有?
以上,是和有部学者探讨供佛功德和受生的问题。
(四)善与恶
11.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
12.诸咒无情识,不生如幻心。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
13.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
我们讲到轮回,离不开善业和恶业。那么,善恶业到底有没有自性?从有部的角度说,善业之所以招感乐果,恶业之所以招感苦果,是有心行上的自性。正是这种自性,决定了善恶业有果报,可以建立轮回。
“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佛法认为,一个人造下善行或不善行,主要取决于有心或无心。就像从法律来说,一个精神失常者杀了人,判刑会很轻,因为他是在不能自控的情况下做的。所以有部的问题是:如果人没有自性,就像魔术师变化出的幻人,那我们杀生或做好事,应该既没有罪过,也没有功德。因为罪过和功德都来自心,而幻人本身没有自性的心,也就无所谓功过。在他们看来,如果人没有自性的话,因果将不能成立。因为有部学者有自性的设定,所以对任何问题都会从这个角度思考。就像我们认定某人是好人,不论看到他做什么,都会往好的方面想;觉得某人是坏人,则会往坏的方面想。这是设定的导向。有部也是如此,认为造业感果必须有自性,才能完成因果的相续。
“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中观学者认为,造业、感果的过程并没有自性,只是条件关系的假相,是在条件关系的变化中完成因果报应。幻人和正常人的区别在于,幻人没有心,而正常人有心,就会形成业的积累,由此招感福报或罪报,所以善恶业的基础都是心。但心本身就是无自性的存在,由心产生的行为也是无自性的。
《中论》有一品叫“观去来品”,比如我们今天从宿舍走到教室,或是从教室去往其他地方,这种来和去的运动过程到底有没有自性?包括我们现在抬一下手,说一句话,坐在这里听课,这个过程到底有没有自性?以中观的智慧解析,认为整个过程就是一系列条件关系的假相。比如去,当你抬腿时,是一个动作的产生;落腿时,抬腿的动作消失,变成落腿的动作。然后再抬腿,又一个新的动作产生,落腿时这个动作又消失了。除了身体的变化,还包含想去什么地方的心念、承载身体的大地、走路的时间等,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去的动作。解析这些动作,其实并没有不变的、不可分割的自性。如果离开条件,根本找不到去和来到底是什么。既没有自性的去,也没有自性的来,所谓来去都是条件的假相。但这些动作会在我们内心形成积累,产生力量,影响未来生命。
比如我现在给你们说法,或是赞叹你们,你们听了会欢喜;如果我批评你们,你们可能会生气。我和你们都是有心的,这个说话的动作就会在彼此的内心形成力量。在你内心生起的念头、产生的动作,会影响我的内心,影响我的生命状态,对你们来说也是同样。这种心理并不是自性的存在,而是因缘和合的。如果培养它,它就会因此增长,如果以智慧观照,它就会因此化解。正是由一系列无自性的因缘,产生种种业力,招感果报。不管好还是不好的结果,都是无自性的存在。
“诸咒无情识,不生如幻心。”幻师变幻出的幻人和咒术是没有情识的,不同于有情造业。因为幻人是没有心的,正常人是有心的,所以能构成因果的相续。
“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世间一切现象都不是自性的存在,而是众缘和合形成的,是因缘假相,如梦幻泡影。
“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如果说一种因缘能产生一切现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中观和有部关于自性和无自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