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结语
前面讲到怎样在生活中修习自他相换,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把自己奉献给众生、为众生服务的认知,一是放下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这是自他相换的修习关键,把利己转成利他,把爱己转成爱他,把对他人的轻视和不在意转向自己。不断把自我放低放下,最终通达无我。接着,寂天菩萨为我们作总结性的说明。
165.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
166.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
167.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
“往昔为自利,所行尽害他。”在无尽轮回中,我们一直从自我出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为了利益自己。这是凡夫心最大的特点。如果没有离开我执,哪怕做种种利他行,还是无法百分之百地利他,还是会不同程度地增长我执。更何况,我们在无尽轮回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享受,为了拥有财富、情感、地位,曾经做过很多伤害众生的事。因为我们有贪嗔痴,势必会产生杀盗淫妄等恶行。这是我们应该检讨并向众生忏悔的。
“今为他谋利,愿害悉归我。”我们现在修习菩提心教法,确立了自他相换的认知,意识到我执和利己的过患,也意识到利他的功德和对生命的重大意义,从今往后,发愿把自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众生,为社会谋利益,为众生谋利益,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承担在此过程中的一切伤害。过去我们出于利己,把伤害推给众生,由众生承担痛苦。现在却要把自己奉献给众生,为众生服务,还要把一切不幸和灾难转到自己身上,由自己承担。这是自他相换带来的巨大转变。
“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在凡夫心的轨道,我们往往执著自己在世间的成就和能力,就会我行我素,肆无忌惮地顺着串习做人做事。现在修习自他相换,发愿利他,这是代表生命的重大改变。但以我执为中心的串习依然强大,所以修行中必须谨言慎行,时时观察自心,不要被串习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令如初嫁媳,羞畏极谨慎。”寂天菩萨举例说,要像古代新出嫁的媳妇,因为刚到婆家就面对公婆和七姑八姨,不容易被接纳,所以要心存敬畏,小心翼翼地做事,才能和新的家庭磨合。我们现在修自他相换,意味着从利己转向利他,从凡夫变成菩萨,这是心行的重大调整。每做一件事都要以智慧观察,看看是在自我的串习,还是利他的轨道,这么做能否利益他人。只有带着这种心态,才能避免陷入凡夫心而不自知。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这是寂天菩萨对我们进一步的提醒。我们已经确定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就要在实践中坚持利他行,把愿心坚持下去。这一心行转变很不容易,因为在利他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逆境、障碍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下去,才是生命的唯一出路,是最有意义的选择。同时,不再做任何伤害众生的事。
“妄动应制止,逾矩当治罚。”我们这颗以自我为中心的凡夫心,永远都在蠢蠢欲动,必须反复调整。一旦自己偏离菩提心、利他行的规范时,就要及时制止并给予惩罚。制止是不让错误继续,而治罚可以牢记教训,这样才能让心安住于利他正念,不再偏离方向,回到自我的强大串习中。
这个训练有点艰难,但只要目标坚定,精进努力,我执不断弱化,慈悲不断增长,是可以练成的。
第二,其余助行
其余助行,即帮助我们修习自他相换的辅助行为。
·调伏自利心
自他相换的关键,就是调伏自利心。修利他行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依我执建立的自利心太强大。如果不调伏自利心,我们就会被牢牢抓住,走不出来。这部分共6个偈颂。
168.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众过终归汝,届时唯受罚。
169.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170.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汝已售他人,莫哀应尽力!
171.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
172.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不应自爱执。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
“纵已如是诲,汝犹不行善。”《入行论》中,寂天菩萨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自利的过患。虽然我们接受了这些教育,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和对现实的观察,完全相信我执会给人类及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我执代表无始以来的串习,已成为生命主导,所以心还是不由自主地顺着串习,造作不善行。
“众过终归汝,届时唯受罚。”寂天菩萨再次提醒我们,凡夫的所有过失都来自我执,来自自私自利之心。如果为此造作种种不善业,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谁也代替不了,只有自己承受。
“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过去我们一直受到我执的控制,受制于自利之心,对它言听计从,是因为看不清我执的过患,将此当作生命的主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我就是听我自己的,难道听别人的?却不知道这是无明所致,是生命的错误设定,把替代品当作“我”,认可它,顺从它,使自己无始以来一直被控制。现在我们通过学佛看清,原来我执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伤害自己、制造过患的恶贼,决不能受制于它!
“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既然看清真相,就一定要消灭它。就像追杀仇敌那样,不论敌人跑到天涯海角,都要紧追不舍,彻底摧毁我执我慢之心。否则,它对我们的控制将永无止境,轮回也永无止境。只有消灭我执,生命才能永久解脱痛苦,所以我们要将此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
“今当弃此念:尚享自权益。”既然要以消灭我执为目标,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放弃为自己谋利乐的念头,放弃自我保护。这些本是凡夫的正常想法,以我执为中心的生命,就想着为自己谋利益,想着保护自己不被人伤害。我们现在已确定——“要消灭我执,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就必须放弃为己谋利、自我保护的习惯。
“汝已售他人。”为什么要放弃呢?因为我们已修习自他相换,把自己卖给众生了。生起这个愿心之后,我们就属于众生所有,必须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不再有资格为自己服务。就像过去的奴隶,命都是主人的,主人要他怎样就怎样,无权考虑“我要怎样”。当我们确定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同样无权为自己着想。
“莫哀应尽力!”作出这样的决定,凡夫心肯定会很不舒服。但我们不要难过,因为这是最英明、最智慧的选择,应该尽力为众生服务,悲伤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下面接着这个思路继续阐述。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于众。”我们现在发心利他,发愿把自己奉献给众生,但我执和自利心依然力量强大。只要稍稍放逸,没有安住在利他正念上,就会回到依我执建立的贪嗔痴的轨道,忘了把自己布施给众生,忘了“我要为众生服务”。这么做将给生命带来什么结果?
“则汝定将我,贩与诸狱卒。”贪嗔痴是我执的帮凶,一旦忘记利他,我们就会因为我执而造业。其结果,就使得自己被我执贩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卖给众生,就会被我执送入地狱,受到狱卒折磨。反之,如果我们选择利他,最后将成就佛菩萨的功德,成为佛菩萨那样的圣贤。这是严谨分析的结果,不是吓唬人。只有看清利他和自利的不同结果,才能作出正确选择。
“如是汝屡屡,弃我令久苦。”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在轮回中,我们听从于我执,为此造下恶业,一次又一次使自己被卖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遭受无尽伤害。这些我们曾在往昔生命中经历了无数次,但过去就忘了。
“今忆宿仇怨,摧汝自利心。”所以我们现在要深刻检讨宿世以来我执的过患。可能有人会说:那些我看不到,也想不起来。其实在现实中,从自他恶业到由此招感的一切痛苦都来自我执,这是当下就能看得到的。因为这些新仇旧恨,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摧毁自利之心。
“若汝欲自惜,不应自爱执,若汝欲自护,则当常护他。”每个人都想爱护自己。凡夫因为没有智慧,听从于我执,虽然想要过好,但不论从处境还是心态来说,都过得不好。怎么做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如果你珍惜自己,想让自己幸福安乐,就不该受制于我执,爱著自己。如果你想保护自己,使自己免受痛苦,就要爱他护他,这样才是究竟地爱自己。反之,害他就是害己。
以上,寂天菩萨从各个角度告诉我们,只有调伏自利之心,建立利他和爱他之心,才能真正地爱护自己。
·制伏己身贪
自他相换的助行,还包括降伏对自己色身的贪著,这是凡夫最突出的贪著之一。因为我们把身体当作“我”的标志,说起某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人长什么样,想到自己,也是投射到这个身体。所以消除对身体的贪著,是转变自利心的关键。这部分共11个偈颂。
174.汝愈献殷殷,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175.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177.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178.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179.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岂异木石等?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181.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182.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183.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184.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宝筏。
“汝愈献殷殷,护此不净身,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一个人在世间生存,很大程度上都在维护五蕴的需要。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方式维护身体的健康、美貌,希望它青春常在。其实身体污浊不净,且无常脆弱,你越是想尽办法地保护它,它反而退化得越快,越是不堪承受痛苦。即使不生病,不遇到天灾人祸,也每天在走向衰老和死亡。佛教的八苦中,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都是来自身体。对于这个既不干净又不结实的东西,我们到底贪著什么呢?能抓得住吗?世间很多人在和无常抗争,但注定是要失败的。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人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对世间的贪欲却不减反增。不只是身体的需求,也包括心理的需求。对牛马猪羊等动物来说,胃口就是它们的欲望,只关心吃多少。但人有妄想,会由攀比把欲望无限扩大,这是很可怕的。即便大地的一切都归自己,也不会满足。当人还是个小国王时,就想着扩大领土,成为大国王。等到国家版图大了,又想着控制世界,当地球霸主。进一步,还想控制宇宙,现在的航天技术就在向外星球扩张。可见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么大的欲望,谁有能力去满足呢?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人的欲望被无限扩大之后,永远得不到满足。一旦欲望受挫,就会因此失意,产生烦恼。这是世间非常普遍的心理,追逐欲望不仅使人辛苦,还会带来种种痛苦和烦恼。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如果一个人无所求,福报才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无求的心很容易满足,无论遇到什么,都能感到快乐,也没有追求带来的痛苦。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说,带着无所求、无所得的心修布施,就是无相布施。《金刚经》说,如果一个人能无我无相地布施,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限。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一个人贪图享受,就会追求享乐。享受之后又会产生贪恋,追忆曾经享受过的快乐,念念不忘。为了再次得到这样的享乐,就要不惜代价地继续追逐。而在满足之后,还会进一步产生需求和追逐,如此轮回不已。所以寂天菩萨提醒我们,不要贪著享乐,不要让自己陷入其中。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不执即不贪。从佛法角度说,无贪无嗔无痴是善法,是令我们走向解脱的重要心理。对世间的金银珠宝、财富地位、声色犬马等悦意物也不贪著,才是最好的功德法财。世间的高尚者也是如此。古代郑国有个士大夫叫子产,人家送他一块美玉,他拒绝了,理由是:你把玉看作宝,我把不贪看作宝。如果我接受你的玉,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我们的宝都没了。玉是物质的宝,不贪是精神的宝,这和寂天菩萨的说法相似。总之,不贪本身就是最好的宝。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从此颂开始,寂天菩萨重点分析如何看破身体。我们把身体当作“我”的标志,执以为我,可身体的真相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不净的。如果我们看到身体腐烂的恐怖过程,想贪都贪不起来。即便现在这个看起来还不错的身体,本质上也是九孔常流不净的臭皮囊。而且身体本身不会动,因为神识去投胎,然后有了呼吸,有了神识和呼吸的执持,才能动起来。如果一口气不来,身体就是纯粹的物质了。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一旦死神降临,神识离开,身体就无法保存了。尤其是夏天,放几天就会发臭生蛆,要是自己能看到的话,都会觉得厌恶。佛世时,有些比丘修不净观之后,对身体很厌恶,觉得每天背着这个脏东西走来走去,实在无法忍受,甚至不想活了。所以我们要看清身体的真相,这只是今生暂时使用的重要工具,它本身不是我的,而且肮脏不净,火化后最终就成为一堆灰,何必把它执以为我?把身体执以为我,就像把房子、汽车执以为“我的”那样,只是一个误解。只不过这是我们从投胎那天就开始执著的,已经根深蒂固,不分彼此。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岂异木石等?怎不除我慢?”不论生还是死,这个身体就像木头、石头一样,本身只是一堆物质,和无情没什么差别,能有什么用呢?当我们对身体的实相有更多了解之后,建立在身体上的我执和我慢就会减轻。我执是执身体为我,我慢是以身体、长相、出身为骄傲。寂天菩萨通过智慧分析,引导我们看清身体的本质,以及自己和身体的关系,避免对身体的贪著。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我们伺候这个身体,以及立足于身体产生的我执,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会带来种种痛苦。身体本身就像树木那样,很快就会朽坏,但业力会一直跟随我们。如果我们为了维护没价值的五蕴身造作恶业,比如为满足身体欲望引起贪著,或是当身体受到伤害引发嗔恨,实在是不值得。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我们想尽办法悉心照料这个身体,但死神来临时,还是要把它抛到山林给鸟兽吃,埋到坟墓给蚁虫吃,扔到海里给鱼虾吃,结果都一样。总之就是给众生吃,看你和哪类众生更有缘。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身体本身不会贪也不会嗔,不论给谁吃,身体是不在乎的,给蚂蚁吃也好,给狮子虎狼吃也好,拿去喂鱼也好,身体不会高兴或不高兴,我们又何苦在乎,何苦对这个身体爱著不舍?这个身体本来就不是“我”,只是因为我们的贪著,把它认定为“我”,才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看清身体的实相,看清自己和身体的关系。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我们在乎这个身体,想尽办法地照顾它。那么,什么毁谤能让身体嗔恨?什么赞叹能让身体欢喜?事实上,身体是属于无情物,不论怎么毁谤它,身体都不会起嗔心;无论怎么赞叹它,身体也不懂得欢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既然身体本身无所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殷勤地侍奉它,贪著身体的意义是什么?寂天菩萨引导我们看清身体是不净、无常、脆弱、短暂的,同时也不属于“我”,只是今生暂时使用的工具。看清这些之后,就能避免对身体的盲目贪著。身见是非常重要的我执,如果我们真正确认连身体都不是“我”,就不会执著外在的什么是“我的”。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喜欢我的身体,欣赏我的为人,我就愿意和他交朋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寂天菩萨根据这个原理提出:为什么我们只爱自己的身体,不去爱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爱众生,众生也会喜欢我们,就可以和众生成为朋友。所以我们要打开胸怀,不仅爱自己的身体,也要爱一切众生。这个道理在本论反复提及。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最后一颂是“制伏己身贪”的总结,非常重要。前面讲到身体的无常、不净、脆弱、短暂、无情,大家看了可能觉得:既然身体这么麻烦,为什么要一天到晚为它服务?在不贪著的同时,也对身体充满负面看法,甚至觉得活着没意义。所以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揭示身体种种过患的用心,是引导我们远离贪著,否则我们永远都在为自己服务,无法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只有放下对身体的贪著,我们才能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为利益众生舍弃自己。这是身体的价值所在。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宝筏。”如果我们单纯为身体的享受活着,其实是没价值的,带来的利益非常短暂,同时有很多副作用。比如我们对身体形成依赖后,就会设法寻找这种快乐,为贪著享受造作种种恶业。虽然这个身体有很多过患、缺陷和不足,但能善加使用的话,它就是引领我们从轮回此岸抵达觉醒彼岸的航船。从这个角度说,身体又有巨大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正常维护身体,才能有效地使用它,成办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四、结勉修三昧
《入行论》围绕菩提心的修行,从未生到生起,已生令增长,直到菩提心的圆满。在“静虑品”中,首先是勤勉修止,接着进入止的修习,断除成就止的逆缘,重点有二,一是断舍尘缘,一是断舍邪念,通过对五欲六尘的智慧分析,让心不陷入散乱和掉举。在“如何修止”的部分,重点阐述自他平等观和自他相换。其中,自他相换是全论的核心修行,通过视他如己、爱他如己的认知,建立爱他利他之心,最终瓦解我执,圆满慈悲。本品的最后是结勉修三昧,共3个偈颂。
185.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186.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187.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凡夫由无明建立我执,由贪嗔痴产生种种愚昧行为,给生命带来无尽过患。我们在轮回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种愚昧,让自己很辛苦。现在通过学佛看清这些行为的愚蠢,足以让自己厌倦,所以要放弃愚行,以佛菩萨为榜样,追随圣贤,走向觉醒。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忆念菩提心教法,从菩提心如何发起,到遵循六度,精进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菩萨行。在此过程中,我们努力打败散乱和掉举,消除昏沉和睡眠,决不放逸。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佛大悲子,即菩萨行者。在修行路上,我们要像菩萨那样,面对一切逆境,接纳一切苦行,勇猛精进,不被任何困难打败。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六度是菩萨道的必修项目,如果我们不能持之以恒地行持,将无法走出我执的串习,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消除种种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六度每种修行都有对应障碍,布施的障碍是悭贪,持戒的障碍是放逸,忍辱的障碍是嗔恨,精进的障碍是懈怠,禅定的障碍是散乱和掉举,开发智慧的障碍是愚痴。总之,凡夫心就是修行的障碍,我们要走上觉醒之道,必须避免凡夫心建立的贪嗔痴串习。前面已经通过智慧的分析,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间八法、五欲六尘的过患,避免陷入散乱,乃至堕落恶道。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去除障碍后,才能让心安住于正所缘。这里的所缘,是指菩提心的修行。我们要恒常让心安住在利他修行上,从自他平等到自他相换,一方面弱化我执,一方面生起利他、慈悲之心,不断串习,直到这些心行在相续中具有强大力量,足以主导生命。
这是寂天菩萨讲述“自他相换”后对我们所作的勉励,希望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以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为重点,努力践行菩提心,沿着觉醒之路勇猛精进。
本品的内容有一定复杂性。我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开始还有点不习惯,因为它和我们的认知有较大差距,但学下来觉得特别殊胜。对于我讲的内容,你们要多听。因为我已把它转化好了——自己怎么运用,怎么通过弘法利益大众,听懂之后就可以用。这是最省力的,否则凭你们现在的功力,从看懂原典到实际运用还是有难度的。只是简单听一遍,这些内容到底有多好?好在哪里?可能还感觉不出来。如果有感觉的话,就知道这是快速掌握和运用佛法的捷径。
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快快成长,从佛法受益,以此服务社会,服务众生。所以大家要用心闻思这些课程内容,只有真正听进去,理解并接受这些思想,才意味着把这部论学了下来。否则的话,虽然现在听过了,其实也就听过而已。古人读书都是把一本书反复读,读上几年,一生都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人什么都学,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甚了了。如果把一部论学透了,再学第二部就容易多了,一通百通。反之,一部都没读透,可能读一百部也没多少受用。
学习贵在深入,还要交流讨论。真正学到位,是能学出乐趣来的。我给你们讲课就很有乐趣,而且对自己帮助很大,可能我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讲课的因缘,我会更用心地研究。大家只要深入学习,同样会法喜充满,因为这是在和菩萨交流,去认识菩萨的智慧,领会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这些道理对改善生命的作用是什么。不仅自己可以走向觉醒,还可以把这么殊胜的智慧介绍给大众,帮助更多人走向觉醒,很有意义。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带着这样一份情怀和好乐之心,不是为了学而学的,更不是我要你们学。出家是基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问题的解决,对弘法使命的承担,对社会大众的爱护和慈悲,是为了解脱走到一起。这就需要有方法,有能力,否则是泥菩萨过河。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让自己的心行更强大。如果你们没问题,还要学干什么?其实所有人都有问题,所以佛法智慧是普世性的,对每个人都适用,无一例外。
当今世界很需要无我利他的智慧,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现在有各种讲堂、总裁班,到处都希望有出家人给他们讲课,可有能力、高素质、被他们认可的出家人寥寥无几。如果具备能力,把这种智慧弘扬开来,我们的世界就是净土。大家有良好的基础,只要努力,有希望成为法门龙象。我们在居士弘法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希望研究所的出家众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发菩提心,引领更多人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