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三、增长精进力

  这一部分,寂天菩萨首先讲述了增长精进的助缘,提出了四种力量,即信乐力、坚毅力、欢喜力和放舍力,这些都是精进得以增长、保持不退的助缘。其次是以正知正念力行,第三是振作轻安行。

(一)增长精进之助缘

  1.总说

  首先是总说,对四种力量作总的介绍。

  31.为办有情利,四缘助精勤:信乐心坚毅、放舍心欢喜。
       畏苦思利益,能生信乐力。
  32.为除惰障故,巧施四助力,以慢喜舍欲 ,勤奋增精进。

  “为办有情利,四缘助精勤:信乐心坚毅、放舍心欢喜。”为了成办有情利益,保证自己精进不懈地走上修行路,圆满菩萨道,寂天菩萨提出了“四缘助精勤”。四缘即四种力量,第一是信乐力,第二是坚毅力,第三是放舍力,第四是欢喜力。

  首先,以信乐力为基础。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整个修行都立足于信解行证。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相信三宝,相信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这不是普通的相信,而是通过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后,由理解而深信不疑,确定这条路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选择。然后根据这种胜解建立信心,简单地说,就是依正见建立正信。如果没有正见和正信,所谓的信心很可能是迷信、盲信。因为深信,才能对佛陀指引的觉醒之道充满向往,对转迷为悟、离苦得乐的修行充满向往。

  其次,以坚毅力为保障。有了这份确定之后,还要坚定不移地实践。坚毅力就是坚定的认识、顽强的意志。在修行过程中,尤其刚开始时,要走出轮回,克服不良习气,进而持戒、修定,都离不开意志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跨越障碍,持之以恒地前行。

  第三,以放舍力为平衡。如果在修行中过于勇猛,绷得太紧,就会疲惫不堪,结果心生厌倦甚至退转。所以,太累的时候可以适当休息一下。放舍就是通过放松,使身心保持平衡,恢复活力,本身也是有效的修行。但要注意,放松不是放逸,更不是放纵,否则就不是修行,而是懈怠了。

  第四,以欢喜力为动力。一方面,通过思维修行的功德,看到生命的光明前景,从而心生欢喜;另一方面,通过有效修行减少内心的迷惑烦恼,时时法喜充满。这样才能锲而不舍地修下去。如果修得枯躁无味,看不到效果,仅仅靠意志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寂天菩萨提出四种力量后,接着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并修习这四种力量,使自己保持精进。

  “畏苦思利益,能生信乐力。”如果修行时缺乏动力,就要观察因果和轮回,思维三恶道苦,对此心生怖畏。同时还要思维佛菩萨功德,思维解脱和觉醒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对千千万万众生的利益。当我们作这些思考时,就能对修行心生向往,感到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

  “为除惰障故,巧施四助力。”懒惰、懈怠是精进的障碍,故称惰障。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都是帮助我们克服惰障,四种助力也是同样。善巧运用四种力量对治惰障,就能发起精进,二者非此即彼。

  “以慢喜舍欲,勤奋增精进。”慢在此指坚毅力,喜是欢喜力,舍是放舍力,欲是信乐力。其中,信乐力是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对因果的正见,对修行目标的向往。坚毅力重点是培养对自己的信心,有些人虽然认为佛法真理很好,法门很殊胜,解脱之道究竟圆满,但对自己能够修行没有信心。我们要通过这四种力量,努力断除懈怠,增长精进。

  2.信乐力

  (1)信乐之对象

  信乐对象,就是我们实践的菩提道修行。我们虽曾在三宝前发愿,立下向佛菩萨学习的誓言,发愿净除业障,积累资粮,广泛度化众生。可究竟做了多少努力?以下,寂天菩萨提醒我们要“思未曾除罪、思未曾修德、思未曾修法”,通过这些思维,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此策励精进。

  第一,思未曾除罪

  33.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34.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

  首先,检讨自己没有为除罪付出努力。

  “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我们发菩提心时就已发愿,不仅要断除自己的贪嗔痴,还要帮助众生断除贪嗔痴。这是我们曾经发下的誓言。

  “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但是,我们和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过失。有时断除一种过失都要很长时间,甚至经历一劫那么久,不精进能行吗?

  “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如果不努力对治贪嗔痴三毒,就意味着这些不善心行将给生命带来无尽过患,使自己和众生饱受轮回痛苦。即使想发菩提心,也是泥菩萨过河,不仅帮不了众生,也救不了自己。想到这些,我们怎么不感到恐惧?

  第二,思未曾修德

  35.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
  36.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其次,检讨自己没有为修习福报、积累资粮付出努力。

  “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我们走上菩萨道时曾发愿:要努力成就众多功德,包括人天乘的善法,解脱乃至成佛的功德。不仅希望自己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也希望一切众生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想要成就每一种功德,可能都要通过一大劫的修行。实际又是如何呢?

  “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我们虽然有过这样的发心,可长时间以来,并没有真正生起精进修习功德的心,大量时间都耗费在散乱掉举中,为不良需求打工,使生命在虚耗中度过。所以叫“无义耗此生”,义就是意义和价值。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对于生命的正向成长,对于解脱和觉醒,没有丝毫意义,实在是莫名其妙!想到这一点,我们要立刻发起精进之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第三,思未曾修法

  37.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
  38.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故唯得胎苦,及老病死苦。

  第三,检讨自己在菩萨道修行项目中究竟做了什么。从供佛、供僧,到依教奉行、悲悯众生,我们做得如何?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我们为什么在轮回中受苦?就是因为过去生中没有广泛地供养诸佛,没有对僧众行四事供养,不曾老实地依教修行,也没能以慈悲心布施世间的贫苦众生。

  “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当众生感到畏惧时,我们没能使他们解除内心的恐惧,没能帮助苦难众生获得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快乐,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作为菩萨道修行来说,应该以佛法帮助众生解除轮回,离苦得乐。

  “故唯得胎苦,及老病死苦。”因为我们没有这样修行,只能不断轮回,历经无数的生老病死,甚至三恶道苦。这都和我们对佛法的实践不足有关,所以要对佛陀指引的觉醒之道生起信心和向往之心,努力实践。

  (2)信乐之重要

  39.从昔至于今,于法未信乐,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乐?
  40.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

  “从昔至于今,于法未信乐,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乐?”从无始的过去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备受无明和烦恼的折磨,并由贪嗔痴造种种业,生命才有这么多匮乏和痛苦。这都是因为我们没能对法真正生起信乐和向往,没能依法实践。如果我们了解到佛法对生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信的过患,还有谁不会对佛法生起好乐?还有谁会舍弃修行的信心?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佛陀说一切善法的修行,都是以信乐为根本。如果对三宝和修行缺乏信心,就意味着佛法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佛菩萨再慈悲,佛法再殊胜,对你都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信解行证的第一步就是信,这是走上觉醒之道的重要基础。前面说到,我们虽然发心了,却没能努力修行、除过修善,主要原因就是对三宝信乐不足。信心又和理解有关。我们知道因果、无常,也知道轮回是苦、解脱之乐,但很多时候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说法,没能形成坚定的信解。只有通过如理思维,对佛陀的智慧深信不疑,完全接受,这样的信才有力量。具备这个基础,才会对佛法修行心向往之,从而努力修行。

  (3)信乐之导因

  第一,总说

  40.信乐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关于信乐之导因,论中首先通过总说,总的阐述建立信乐的基础。

  “信乐本则为:恒思业因果。”如何才能策励自己精进修行?根本在于对因果的理解和深信,所以要经常思维因果原理。佛法以因缘因果、止恶行善作为修行基础。只有深信因果,我们才会认识到止恶行善、转迷为悟的重要性。

  接着,寂天菩萨从不同角度,引导我们深入思维善恶因果,策励精进之心。

  第二,思维染业因果

  41.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42.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43.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所谓染业,即染污、有漏的业,包括恶业和善业。可能有人会说,善业也有染污的吗?因为凡夫的生命系统就是有漏的,建立在妄心基础上,即使是善业,同样是有漏的。这些业力给生命带来了不同结果。思维染业带来的种种不快乐和不如意,就能对止恶的修行心生向往。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人生的种种痛苦,比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八苦,还有社会环境和天灾人祸造成的痛苦、带来的恐惧。扩展到六道,不仅三恶道充满痛苦,连天道都存在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往昔不善业的结果。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如果一个人时时保有善心,真正践行善法,无论走到哪里,善行招感的福报都会现前,以快乐的果报供养他。这是因果之理,是佛法建立的基础。现代人接受了唯物论教育,不容易相信因果。事实上,善心本身就是健康的心理,我们生起善心时,当下就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给他人带来快乐;而不善心则是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表现出来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并进一步招感未来苦报。只要仔细观察,深入思维,完全可以理解这个道理。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也想追求快乐,但因为没有因果观念,以为钱多、地位高就能快乐,就会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结果却把心态做坏了,并且和众生结下不善缘。当这些业力成熟时,必然遭受恶行的苦报。不管走到哪里,苦报都会现前,从内心到外境形成不善的回应,使身心被巨大的痛苦所摧残。所以说,想通过不善行得到快乐,简直无有是处。

  第三,思维净业因果

  所谓净业,即无漏的善业。有漏业会招感世间苦乐,而无漏业会招感佛国净土的功德果报。

  44.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
       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我们以菩提心种下清净、无漏的善业,使自己得以投生佛国净土。大莲藏是最为美好的世界,芳香四溢,无比清凉。

  “闻食妙佛语,心润光泽生。”在那个世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佛陀说法,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当身心受到法雨的滋润,洋溢着光彩。

  “光照白莲启,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在佛光照耀下,莲花将会盛开。佛经记载,投生佛国净土是莲花受生。开始是在花苞中,当净业圆满时,莲花绽放,色身就从花中诞生。这不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组成的,殊胜美妙,无比清净。更重要的是,欣喜地在佛前成为如来之子。

  第四,思维罪业过患

  45.因昔众恶业,阎魔诸狱卒,剥皮令受苦;热火熔钢液,
       淋灌无肤体;炙燃剑矛刺,身肉尽碎裂,纷堕烧铁地。

  最后思维罪业带来的三恶道苦果。比起刚才讲的美妙净土,这就太悲惨了。

  “因昔众恶业,阎魔诸狱卒,剥皮令受苦;热火熔钢液,淋灌无肤体;炙燃剑矛刺,身肉尽碎裂,纷堕烧铁地。”在过去生中,我们造下种种恶业,招感三恶道苦果。尤其是堕落地狱时,被狱卒折磨得痛苦不堪。比如全身皮肤被剥,然后被地狱之火熔化的钢铁溶液,浇在没有皮肤遮护的身体上,痛彻心扉。再被烧得炙热的刀剑、长矛不断砍刺,身上的肉一块块往下掉,落在烧热的铁地上,继续被煎烤。这是地狱的惨状,想一想都受不了,何况是经历?

  第五,结说

  46.故心应信乐,恭敬修善法。

  “故心应信乐,恭敬修善法。”业决定一切,是佛法的关键思想。佛法以因缘因果解释世界和人生,其核心就是业。这些业来自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其中有善恶、染净之分,不仅造就我们的心态、人格、命运,还会招感相应的外在环境。所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在影响自己的未来,影响所处的世界。相信这一原理,我们才会认识到止恶行善的重要性,同时对佛法生起信乐,对觉醒、解脱充满向往,因为这是真正的离苦之道,是生命的出路所在。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指出的菩提道,以恭敬心努力修习善法。

  3.坚毅力

  我们已对佛法修行生起信心和向往,确定要走这条路。但修行之路极其艰难,如何才能真正走下去?必须有贯彻始终的毅力。

  (1)略说

  46.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金刚幢,即《金刚幢经》,引自《学集》“增长胜力品”。其中讲到,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自信满满,勇猛前行。自信不是自大,而是身为菩萨的担当,也是修行路上的重要助力。如果缺乏自信,我们往往会在途中畏惧怯弱,难以坚持。所以在坚毅力的部分,主要是引导我们培养三种自信。

  (2)不应半途而废

  47.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48.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做任何事,首先要评估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比如我们选择一个法门,要知道在不同阶段学什么,修什么,同时要清楚这些修行的次第和轻重,衡量自己能否做到。

  “不宜暂莫为。”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自己,或是现在的心行程度达不到,暂时不必去修。就像前面说的,刚开始修行就要舍手舍脚,不仅做不到,还会让人退心;或是基础薄弱时就修高深的法门,也是难以相应的。

  “为已勿稍退。”一旦确定适合自己的法门,并已开始实践,就不要轻易放弃或退缩,应该充满自信地去做。因为凡夫心很狡猾,当我们开始修行时,懒惰、懈怠等串习就会出动。如果缺少毅力,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将使不良串习得到巩固,使烦恼和恶业不断增长,带来无尽痛苦。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么做将违背菩提心的誓言。

  “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这件事做不好,其他事可能还是做不好。因为你缺乏坚持和毅力,一吃苦就放弃,遇障缘就退缩,未来很可能一事无成。所以修行需要有一份坚持,也可以将此理解为带有一定执著,这在修行之初是很有必要的。

  (3)应修三种自信

  49.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如何策励精进,让自己充满力量,坚持修行?需要培养自信。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应该修三种自信。前面讲到,信乐力重点是培养对佛法的信心,而坚毅力重点是培养对自身修行的信心。有信心为动力,这事一定能做下去。

  “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这里讲的“于善断惑力”,包含三种信心。一是对修习善法生起信心,二是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信心,三是面对烦恼有断惑的信心。以下,分别介绍三种信心。

  第一,修善自信

  49.吾应独自为,此是志业慢。
  50.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51.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修善自信,是对修习善法的信心。

  “吾应独自为,此是志业慢。”作为菩萨行者,对于走向觉醒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修行,要具备担当和信心——我行,没问题!此处称为“志业慢”。说到慢,我们容易想到贪、嗔、痴、慢、疑的慢,那种慢是抬高自我,觉得我要比他人更优越、更重要,属于根本烦恼之一。此处所说的慢,是正确评估自己现有身份后,对于修行生起信心,生起舍我其谁的担当。怎么生起这样的信心?

  “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凡夫因为没学佛法,虽然希望得到利益安乐,但一方面看不清生命真相,另一方面被烦恼惑业左右,不仅无法成办自身利益,还时时制造痛苦,自然无法帮助他人受益。

  “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菩萨行者通过修学,知道什么是究竟的利益和安乐,也懂得怎样得到利益和安乐。具备这样的正见,看到众生还活在无明中,不能像自己这样找到离苦得乐之道,所以要尽力修行。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世人为了短暂的利益,为了得到权力、财富,尚且能起早摸黑地努力,甚至疲于奔命。我们已经看到修行的价值和利益,找到正确的生命道路,对于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怎么能悠闲地虚度时光?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寂天菩萨担心我们把自信和傲慢混淆,特别提醒说:菩萨要充满自信,并不是带着傲慢自大的心,觉得众生都不如自己。修行的“志业慢”,是想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想到自己有这么殊胜的因缘,从而具足信心,但不是高高在上,瞧不起众生,那就是我慢了,就修到烦恼、无明去了。我们通过智慧的评估,对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的事业生起信心,对自己现有的修行条件生起信心,但同时还要谦恭、平等地慈悲众生,这才是正确的“修善自信”。

  第二,能力自信

  能力自信,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烦恼。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是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虽然我们同时还有无始无明,有无量烦恼,但这些无明和烦恼其实是没有根的。只要了解生命潜力,对自己有如实评估,同时找到正确方法,看清烦恼的虚幻,就能在根本上断除烦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往往会在陷入烦恼时感到无助,对修行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怎么建立能力自信?以下,寂天菩萨从“自信之作用、应持自信心、应除我慢心、自信之利益”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共8个偈颂。

  ·自信之作用

  52.乌鸦遇弱蛇,行勇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53.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自信复力行,障大亦无碍。
  54.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乌鸦遇弱蛇,行勇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乌鸦在空中盘旋,看到小蛇或体质较弱的蛇,就会像大鹏鸟那样冲下来把蛇叼走。乌鸦必须非常勇敢才能战胜蛇,如果没有信心,有时反而会被蛇伤害。修行也是同样。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战胜烦恼,就容易被其所伤。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修行缺乏信心,不能勇猛精进,怎么解除福报和智慧的贫乏?这是修行必须圆满的两种资粮,唯有通过精进修行才能成就,而自信是生起精进的重要前提。

  “自信复力行,障大亦无碍。”如果对菩萨道修行具足自信,身体力行,即使障碍再大,也无法难倒我们,反而能策励自己勇往直前,战胜障碍。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所以我们要坚定修行信心——确定自己能成佛,能战胜无明烦恼。具备这样的信心,我们就能奋发图强,最终战胜烦恼。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如果一再被烦恼和不善心行打败,何以出离生死,超越轮回?菩萨戒中,将犯戒称为“他胜处”,就是被无明烦恼所战胜。而当我们具足信心,根据修行次第努力实践,就能不断战胜烦恼。菩提路上,每走一步都有相应障碍。修行就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的过程,每突破一个障碍,菩提心就会有进一步的成长。如果陷入烦恼不能突破,修行就会停顿甚至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