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第七品 精进

  精进是佛法修行的重要项目。世人希望事业有成,离不开勤奋努力,修行也是同样,只是这种努力具有特定内涵。三十七道品中有四正勤——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一方面,已经生起的恶法必须彻底断除,没有生起的恶法不让它生起;另一方面,没有生起的善法让它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法让它增长。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断恶修善付出的努力才称得上精进。反之,我们挣钱养家、发展事业,即使再努力,也不属于精进,因为这是建立在欲望和执著的基础上。所以当我们说到精进时,一定要了解其中内涵。

  精进贯穿佛法的一切修行。不论我们修习什么法门,成就什么品质,都要以精进为动力。有句话叫作“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在哪里?就是心生疲厌后缺乏精进,不能保持初心和热情。所以八正道中有正精进,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到正念、正定,精进贯穿始终。

  《入行论》是立足于菩提心,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依此建构菩萨道修行。其中,布施是让我们舍去贪著,忍辱是让我们对治嗔心,禅定和般若是让我们断除愚痴。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和精进相结合,否则就修不起来,更无法圆满。六度的目标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这一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凡夫心以贪嗔痴为主体,是无始以来的心行积累,力量强大。在茫茫宇宙,地球是悬浮其中的一颗星球,上下左右都是无尽的虚空,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是在地球而不会落入太空?就是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贪嗔痴也是同样,将我们牢牢锁定在凡夫身份,难以摆脱。

  唯有发起菩提心,才能彻底摆脱凡夫心,走上觉醒之道,所以菩提心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心,代表我们最重要的选择。但凡夫心是以自我为中心,菩提心是以利他为中心,二者的重心、所缘、指向完全不同。这就必须有智慧,有方法,否则所有努力都可能被凡夫心利用。事实上,不少人修行越努力,佛教事业做得越多,反而我执越重,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除了智慧和方法,更要付出努力。不仅要努力战胜凡夫心,断除菩提心的违缘,还要精进修行,让发心更有力量。“精进品”正是围绕这个重心展开,共76个偈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劝勉精进,在观念上认识到精进的作用;二是断除不精进,克服凡夫心造成的违缘;三是增长精进力,坚持不懈地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一、劝勉精进

  “精进品”贯穿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对声闻行者来说,要精进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对菩萨行者来说,要精进地修习六度,圆满菩提心和菩萨行。

  1.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无风物不动,无勤福不生。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我们已经了解到,忍辱是帮助我们学会接纳,不陷入嗔心,同时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恶,应该阻止;什么是善,应该修习。在此过程中必须精进努力,才能走出凡夫心,发起菩提心,进而修习六度,圆成无上菩提。

  “无风物不动,无勤福不生。”寂天菩萨比喻说:就像没有风,万物就不会动摇。同样,没有精进的推动,福德和智慧资粮也不能成就。菩萨道修行必须积累福慧资粮,所以要闻思经教、止恶修善,而不是随顺凡夫串习,追逐五欲六尘。这就需要智慧抉择,更要不懈努力。没有精进的话,就会缺乏前进动力,福德和智慧将难以生起。

二、断除不精进

(一)认识不精进之因

  2.进即勇于善。下说其违品:懈怠耽劣事,自轻而退怯。

  “进即勇于善。”这是对精进的定义,其所缘是善法。勇于善,是勤奋、努力地修习善法。前面讲过,精进是在断除不善、成就善法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包括解除迷惑,开显智慧,都属于精进的范畴。

  精进又分三种,一是披甲精进,就像勇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稍不留神就会败退乃至丧命。凡夫内在串习强大,又要面对五欲六尘的外在诱惑,如果正念力量不足,很快会陷入妄念,被妄念战胜。所以菩萨戒中把犯戒称为他胜处,就是被烦恼战胜了。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唯有身披铠甲,勇猛战斗,才能打败烦恼。二是摄善法精进,积极修习善法。三是饶益有情精进,广泛利益众生。

  “下说其违品。”为什么我们在修习菩萨道的过程中不能勇猛精进?就是因为有阻碍,也就是违品。所以寂天菩萨会在下面说明精进的障碍有哪些,让我们认清情况,加以克服。

  “懈怠耽劣事。”首先是懈怠,这是属于随烦恼,即随顺根本烦恼,也能引发烦恼。在唯识经论中,对懈怠的定义是“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善恶品修断事,是在修善和断恶的过程中,落入懒惰和贪嗔痴的不良串习,该修行却不想修,该打坐却不想坐,该闻思法义也不想学。这种懒惰能障碍精进,使我们不去做止恶行善、转染成净的事。反而想着睡懒觉,想着玩游戏、看电影、和人闲聊。我们的心已被染污控制,却不想去改变。

  《成唯识论》还说:“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懈怠还有增长染污心的功能。当我们落入不良串习时,会贪著于此,使串习得以增长,力量越来越强。就像爱玩游戏的人,会长时间地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懈怠就是对凡夫心所做的努力,这使得我们耽著于世间的种种卑劣事。

  所谓卑劣事,即贪著欲望所引发的,如追求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享乐。人们总说没时间修行,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时间,只是因为沉迷于世间欲望,把大量时间用于奋斗和应酬。尤其是那些做企业的人,企业做得越大,人际关系越多,结果就会越忙碌。另一方面,他们在乎事业带来的优越感、重要感和主宰欲,所以要不断努力,花大量时间来维护这种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觉得抽不出时间学佛,也没有信心和好乐来学。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事业带来太多困扰,慧根已经开始闪现,意识到自己这么忙碌下去并没有什么价值,干得那么累,可过得并不开心。当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看到唯有佛法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有了这份认识后,才可能认真学佛,否则是很难的。

  “自轻而退怯。”自轻就是看轻自己。在一些佛教典籍中,会强调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靠自己修行极其困难。有些人接受这些观念后,将此极端化,结果对自己能够解脱一点信心都没有。从另一方面,想到佛菩萨成就的无量功德,再看看自己现前充满迷惑烦恼的生命,也无法想象自己可以像佛菩萨一样成就解脱,圆满悲智,进而帮助众生成就解脱、圆满悲智。没有信心,也是我们不能发起精进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必须克服无始以来的不良串习,以及观念上的自卑和怯懦。只有去除这些障碍,才能生起精进之心。

(二)如何断除不精进

  认识不精进的因之后,接着是如何断除,也分三部分,一是断除好逸之懈怠,二是断耽著卑劣之懈怠,三是断除畏善之懈怠。

  1.断除好逸之懈怠

  怎么断除因为贪图安逸造成的懈怠?同样从观察懈怠之因开始。

  (1)观察懈怠之因

  3.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凡夫贪图享乐,喜欢那种懒洋洋的舒适感觉,大好时光,一睡了之。享乐的因很多,财色名食睡都会让人心生贪著。因为贪著,就会不断追求,使自己落入串习的惯性中。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凡夫内心充满迷惑和烦恼,就会不断制造渴求,为满足欲望忙忙碌碌,看不到生命的短暂,更看不到轮回的过患。尤其是在今天这个高度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制造了很多逃避痛苦的方式,从电影、电视到游戏,这些不断升级的娱乐,让人沉迷其中,被追逐五欲的惯性带着跑。为什么追逐欲乐属于“强懈怠”呢?因为这是落入欲望的陷阱,不思出离。寂天菩萨通过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现在追逐的种种快乐是短暂的,其本质是痛苦的,而且副作用很大。如果对此产生依赖,得不到时就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此外,我们为了永远保有这种快乐,需要不断造业。世人为了得到财富、地位、享乐,不知要造下多少杀盗淫妄的恶业。看似很努力,但对修行来说,恰恰是最大的懈怠。

  (2)如何断除

  那么,如何断除因为贪图安逸造成的懈怠?寂天菩萨引导我们思维死亡和三恶道之苦,由此生起精进之心。

  第一,思维死苦

  死亡是世人最不愿意面对,始终想要逃避的,但这正是每个生命的必然结局。当我们从死亡的角度审视,现有的一切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毫无价值。在寺院的早晚功课中,每天都要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慎勿放逸”,就是用死亡提醒自己勇猛精进。

  4.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必入生死狱,终至死神口。
  5.有生必有死,汝岂不见乎?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6.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
  7.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8.未肇或始做,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9.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亲友已绝望,吾见阎魔使。
  10.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

  “云何犹不知。”我们贪图世间的事业,干得热火朝天,感觉很有价值,其实是在追求虚妄的安全感。因为这个看似牢固的大厦,本质上是无常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种种天灾人祸,看到很多公司倒闭,看到很多人死亡,这些无常就在我们眼前,并非看不到。人们只是不愿面对。反而愚痴、固执地追求外在安全感,幻想这一切可以千秋万代。所以寂天菩萨提醒我们:你怎么不知道、不反思呢?你应该通过对世间的观察而醒悟。

  “身陷惑网者,必入生死狱,终至死神口。”生命被无明所缚,陷入烦恼之网,不断制造生死轮回。身口意三业就是在编织生命程序,使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每期生命的终点都是被死神一口吞下。当我们学会用死亡审视现有的一切,就会减少贪著,从现实中超脱,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

  “有生必有死,汝岂不见乎?”这是很重要的命题。虽然众生业力不同,寿命长短不同,但必然会走向死亡,没有什么生了之后不死的,你们难道没有见过吗?但多数人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从来没有为死亡做好准备,当最后那一刻来临时,只能手忙脚乱、痛苦不堪地离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得到如此宝贵的人身,却没有为改善生命做任何努力,反而造下无尽罪业。只有看清生死的必然,才能清醒地正视生命,用好今生。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通常,人们一天要睡八小时,一生中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此外,小时候懵懂无知,年老时老眼昏花,七折八扣,一生可用的时间实在不多。那些喜欢睡懒觉的人,不知道自己正在浪费所剩无几的生命。就像牛看到同伴一个个被拉去宰杀,它却没什么感觉,轮到自己被宰时才会痛苦。人也是同样,看到身边人被死神带走时,多少会生起一点悲戚之心,但很快就麻木了。只有轮到自己时,才想到没有为死亡做任何准备。如果对生命缺少应有的警觉,只能浑浑噩噩地生,稀里糊涂地死。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我们的未来只有一条路,而不是有几条路可以让你逃生。就像人被关到一个地方,其他的路统统被堵了,只有一条没被封住的,就是死路。在路的尽头,死神正在凝视着我们,等待我们前去。

  “此时汝何能,贪食复耽眠?”马上就要面临死亡了,你怎么还不考虑未来去向哪里?怎么还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五欲之乐?如果不努力的话,未来就会随业流转。不必说过去生的业力,想想我们的今生,究竟恶业多还是善业多?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死亡速临故。”我们要认识到死亡的现实,知道自己一定会死,而且随时都会发生。即使活到百岁,在生命长河中也不过是短短一瞬。小时候好像觉得一生很长,但转眼就四五十岁,再一转眼就七八十岁,能不能活到那时候还难说。往前看的话,之前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发生的事,恍如昨日。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死神很快就会降临。

  “及时应积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为未来积累资粮。否则当死亡到来时,我们会去向哪里?如果不准备的话,意味着什么呢?对死亡的认识,是中国社会的普遍问题。因为受唯物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把财富、地位等现实追求当作人生的一切,从未想过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有些人事业红红火火,却突然查出不治之症,结果毫无准备。一方面是对生的留恋,一方面是对死的恐惧,根本不愿接纳这样的现实,身苦加上心苦,最后死得万般不愿。

  好死,自古就被视为五福之一。怎么才能好死?就像学习和工作一样,必须做好准备,才能在考验到来时从容应对。如果自己准备不足,还要借助临终前的心理引导。现在国外开始建立安宁病房,让宗教师为那些得了绝症且不再有治疗意义的人做心理辅导,使患者和家属都能正视死亡,平静地离开世界。佛教界应该把这种关怀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引导大众健康地生,平和地死。这不仅仅是学些道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总之,我们要趁死亡尚未降临时,精进地积累资粮,使自己坦然面对死亡,并让死后有更好的去处。这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做好准备的。

  “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如果死到临头才开始断除懒惰的劣习,临时抱佛脚,就为时晚矣。因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这种积累会形成惯性,所以要通过修行来纠正不良串习,培养良好习惯。就像运动员参加比赛,平时就要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时取得理想成绩。

  前面说到死是一定的,现在进一步提醒我们,什么时候死是不一定的。尤其是今天这个世界,天灾人祸这么多,除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还有车祸、事故等人为灾难。在社会新闻中,不时可以看到楼塌了、桥断了、电梯故障了,甚至走在路上,地也会突然陷下去。此外,心理疾病也让很多人选择自我了断。所以死因真是很多,防不胜防。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人们一心想做事业,有时刚有愿望,有时做到一半,有时接近尾声,总之,事情还没完成,死神却突然来了,结果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所以佛陀提醒我们,生命就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

  下面2个偈颂描述死神降临时的惨状,这个提醒非常重要。如果忘了死亡的现实,觉得是他人的事,离自己很远,我们会觉得时间还多,不着急,结果懈怠放逸,在死到临头时猝不及防。

  “因忧眼红肿,面颊泪双垂,亲友已绝望,吾见阎罗使。”当我们即将死亡时,不仅自己万般不甘,亲人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面对生离死别,人天永隔,亲人只会绝望哭泣,满脸是泪地哀求“你不要走”,可这有什么用呢?不管自己多么痛苦,亲人多么不舍,注定还是要见到阎王的使者,被其带走。

  “忆罪怀忧苦,闻声惧堕狱,狂乱秽覆身,届时复何如?”人们在临命终时想起今生所造的种种罪业,或是看到恶道之相显现,害怕堕落受苦,内心因无比恐惧、忧虑而痛苦。这种恐惧让人心智癫狂,甚至大小便失禁,把屎尿往身上乱抹。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人死时面目狰狞,非常难看。到时候,你又能怎么办?

  寂天菩萨通过这样的描述告诉我们,如果贪著五欲之乐,懈怠放逸,为此造作罪业,那么当死神来临时,我们在世间的所有努力,包括拥有和享受的这一切,都将被死神一口吞下,和自己再也没有关系。这一幕可能几十年后才发生,也可能很快发生。如果我们不精进修行,面临这样的惨状时,能接受吗?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不断作这样的思考,思考死亡的现实,可以减少对五欲的贪著,生起精进的求道之心。

  第二,思后世苦

  死亡之后,生命会去向哪里?如果我们曾经造作的恶业成熟,就会堕落恶道,即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想到三恶道痛苦,尤其是地狱苦,对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提醒。所以,思后世苦是佛法修行的重要武器。在《道次第》中士道的部分,也是通过思维死苦和三恶道苦,引导我们生起出离心。对菩提心的修行来说,这种思维同样会成为发心的动力。如果不发菩提心,生命必然面临三恶道之苦,是没有出路的。

  11.死时所怀惧,犹如待宰鱼。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
  12.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
  13.不勤而冀得,娇弱频怨苦,必死犹似仙,定受众苦煎!

  “死时所怀惧,犹如待宰鱼。”死神到来时,很多人会生起极大的恐惧。之所以这样,因为我们完全是被动、无奈、不能自主的,既不了解死后去向,更没机会选择。不论我们在世间拥有多少财富、地位、权力,不论自己多么不想放下,此刻都不得不放下,就像砧板上即将被宰杀的鱼,毫无办法。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的处境,实在不寒而栗。

  “何况昔罪引,难忍地狱苦。”死亡之所以可怕,一是舍不得现在拥有的,二是不知道死后去向何方。后者更为可怕,这个去向将长久影响生命的未来。如果我们没有精进修行,而是由贪嗔痴追逐欲乐,造下罪业,把自己导向地狱。那种痛苦实在太可怕、太难以忍受了。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如婴触沸水,灼伤极刺痛。”接着,寂天菩萨进一步描述三恶道,尤其是地狱道的痛苦。就像婴儿又细又嫩的皮肤被滚烫的开水灼伤,刺痛难忍。如果我们堕落地狱,所承受的痛苦远超于此。

  “已造狱业者,云何复逍遥?”想到自己往昔和今生造下的地狱恶业,想到未来可能面临的处境,我们现在还有没有心情贪图短暂的五欲乐?值不值得为眼前快乐承受悲惨的后果?当我们作这样的审视后,肯定要精进修学,不敢浑浑噩噩地逍遥度日。

  “不勤而冀得,娇弱频怨苦。”有些人不肯精进,却希望得到安乐和成就,这是不可能的。不努力就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我们想得到究竟的安乐和成就,一定要努力修行。也有些人性格柔弱,怕吃苦,不奋斗,一天到晚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别人不给他创造条件。事实上,我们努力了,有成就了,社会自然会需要你,重视你。

  “必死犹似仙,定受众苦煎!”明知道一切生命都要走向死亡,还是浑浑噩噩、忽忽悠悠地过着逍遥日子。等到无常到来时,只能被众苦逼迫,悲惨地离开世界,最终堕落恶道。凡夫深陷在不良串习中,有时虽然也知道佛法的价值、修行的重要,但还是被串习捆绑,不肯精进努力,结果空度时光。沩山禅师《警策文》说了很多这样的现象,年轻时初心慵惰,不肯修行,及至龙钟老朽,“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精进的重要性,决不懈怠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