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在“菩提心利益品”之后,是“忏悔罪业品”和“受持菩提心品”。我们要在凡夫心的土壤中生起菩提心,就像在充满荆棘、瓦砾的荒野建造花园,绝非易事。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良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那么,如何改良凡夫心的土壤,使菩提心得以生起?这两品提供了前行引导,一是七支供的修行,二是大乘皈依的建立。

  我们知道,七支供出自《行愿品》,将十大愿王归纳为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七支。普贤菩萨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所谓大行,是说他的愿行在所缘和时间上的无限性。打开《行愿品》,每个愿力都是以无限为所缘。供佛时,是以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微尘数诸佛菩萨为所缘;恒顺众生时,也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为所缘。这和菩提心的所缘完全吻合。

  凡夫的心行基础是我执我见,所缘都有具体指向,且非常狭隘。只愿意接纳自己喜欢的、顺应自己习性的。凡是我们不喜欢、不顺应习性或没关系的,通常都不会接纳。这就注定我们的心非常狭隘,从未以无限的所缘为对象。如果不能敞开心扉,接纳众生,我们又何以利益众生?《行愿品》的观修,正是引导我们打破设定,学会以尽虚空、遍法界的所缘来修行。我曾在2004年讲过《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建议大家把书找来看看。通过这一观修,可以引导我们把心完全打开,撤除原有设定,培养接纳众生的胸怀和能力。这是发起菩提心的前提。

  在接纳众生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各种心理障碍,或是来自往昔业力,或是来自内在烦恼。七支供的忏悔业障,就是帮助我们扫除障碍。此外,我们虽已建立广泛接纳众生的心,但在具体接触中,如何打破与众生的隔阂和疏离感,建立良性互动,发自内心地愿意帮助对方,还需要不断训练。有时,我们只是在座上想着“我要接纳众生,利益众生”,但没有形成利他串习,在面对具体众生时,内心还是会没兴趣,甚至心存抵触。七支供广修供养、随喜功德等观修,正是引导我们建立慈悲、利他、布施、随喜的情怀,发自内心地接纳众生。这是利他的心行基础,同时也在积集成佛资粮。

  有同学问,《入行论》怎么没有布施品?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现代人对布施的理解比较肤浅,往往将之等同于财物布施。但在大乘修行中,布施的重点在于舍弃。贪著使凡夫为其所缚,不得解脱,所以首先要舍弃贪著。声闻乘的修行,是从生活方式上舍弃对五欲的贪著,再通过禅修舍弃内在惑业,证悟涅槃。而菩萨乘的修行更要舍,甚至连涅槃都要舍。所以菩萨的涅槃叫无住涅槃,不可贪著涅槃之乐。总之,舍是利他的重要基础。只有舍弃贪著,才能彻底利他。我们学《道次第》时有两句话,叫“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入行论》也是同样,每一品都在引导我们克服凡夫心,从舍弃外在财物,到舍弃内在贪著。只有彻底舍弃这一切,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在这个意义上说,布施贯穿整个《入行论》的修行。

  “忏悔罪业品”中,包含了七支供的前三支,即供养支、礼敬支、忏悔支。《入行论》的顺序和《行愿品》有所不同。《行愿品》中,第一是礼敬诸佛,第二是称赞如来,第三是广修供养,第四是忏悔业障。而在《入行论》中,首先修供养,其次修礼敬,然后再修忏悔。

一、献供三宝

  为什么先修供养?这在菩提心的修行中有多重要?这里所说的供养,属于布施的一部分,只不过它的指向是佛菩萨,而不是普通众生。从广修供养入手,对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具有特殊意义。凡夫之所以不容易发菩提心,关键是对自我的贪著。我们的整个生命是以自我为中心,充满着自我保护,自我封闭,无形中就会和众生产生隔阂、疏离甚至对立。我们对众生很冷漠,觉得和自己没关系,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广泛接纳众生。

  我们要发菩提心,首先要打开封闭的心,培养接纳众生的能力,但这绝非易事。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防范和不信任,很难对他人敞开心扉。每个人都把自己包得紧紧的,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怎样才能解除防备,扩大心量?《入行论》的理路,是先以佛菩萨为所缘,以此契入修行。而供养正是代表我们对佛菩萨的信任、尊重、接纳,愿意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也就是本品所说的身心献供。当我们对佛菩萨生起这种虔诚时,心是完全开放的。不必说佛菩萨,当我们面对自己敬重的人,对他完全信任,心同样是开放的,从而撤除自我的设定和保护。

  所以说,修习供养可以使我们打开心量,学会接纳,这是生起菩提心的前提。如果从文字表面看,这部分的偈颂,只是寂天菩萨想象着,准备种种好吃、好看、好玩的,时而供这,时而供那。这些和修行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其中蕴含着善巧的次第——从接纳十方诸佛菩萨,到广泛接纳一切众生。可以说,七支供不仅对生起菩提心,而且对空性修行也有重要意义。它和大乘皈依一起,是受持菩提心的两大基础。在我们编写的《菩提心受持仪轨》中,也包含这两项内容。

  《入行论》中,是怎么修习供养的呢?

(一)目的与对象

  1.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在“献供三宝”的部分,首先指出我们供养的目的和对象。

  “为持珍宝心。”这是供养的目的。为什么要献供?目的是让自己有能力受持珍贵的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就像我们迎接贵客时要表达诚意,为了在凡夫心的土壤中生起菩提心,也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

  “我今供如来。”接着说明供养对象,即佛法僧三宝。我们要供养如来,也就是十方诸佛,属于佛宝。

  “无垢妙法宝。”我们要供养清净法宝,这里主要指大乘的灭谛和道谛。这种修行能导向圣道,导向无上佛果,是清净无染的。

  “佛子功德海。”佛子特指大乘菩萨,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诸大菩萨。他们的功德就像大海般深广。

  这里供养的对象是大乘三宝,和声闻乘的三宝有所不同。声闻乘的三宝中,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声闻乘的三藏和灭道二谛,僧宝是出家众,尤其是贤圣僧。供养大乘三宝,是引导我们建立广泛的所缘。《行愿品》中,每个项目的修行都会建立一个所缘。比如“礼敬诸佛”——“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其中,包括空间和数量的无限。从空间上,是尽虚空,遍法界;从数量上,是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所谓极微尘数,就是很小很多,就像阳光照进屋子时,光束中有无数微尘那样。我们可以想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微尘,每个微尘中都有一尊佛,四周还有无量菩萨海会围绕。微尘重重无尽,诸佛菩萨也重重无尽,建立这样的观想后,就可以开始献供了。

(二)献供本身

  其次是关于献供的物品,包括无主物、自身心和想象物三类,共21个偈颂。

  1.供无主物

  2.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3.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4.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5.莲缀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6.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7.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无主物,即没有主人的物品。比如太阳、星星、清风、明月,还有高山、森林、湖泊、野花,大自然有无数美好的东西,并不是属于谁的,都可以用来供养。可能有人会担心:我们有什么资格拿这些供养,犯不犯盗戒?首先,这些物品没有主人,所以不犯盗戒。其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能看到太阳、星星及自然万物,也有自己的一份福报。如果什么关系都没有,那是看不到的。既然我们拥有这份福报,就有资格将这份福报作为供养。在这一部分,寂天菩萨描写了很多赏心悦目的事物。这一供养可以借助观想,也可以是现实的所缘,即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我们曾经想到、看到、听到或拥有过的,种种芬芳的鲜花、美味的珍果、上好的药材。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还有世间一切珍宝,如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珊瑚等。以及澄澈清净、没有任何染污的水,如八功德水,或喜马拉雅山的雪水。人们平时喝茶都要用好水,更何况是供养佛菩萨,当然要用最好的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那些巍峨高大、充满奇珍异宝的山峦,还有安静宜人、远离尘嚣的树林或园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各种上妙宝树或是盛开美丽的花朵,或是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条。我们用这些花朵和果实来供养三宝。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天上、人间各种鲜花散发的香气,以及上好的檀香、沉香,还有要什么就能长出什么的如意树和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最好的庄稼是自己生长的,不需要有人耕耘。比如我们吃的芡实,原本就是太湖中野生的。还有各种值得供养的精美装饰品。

  “莲缀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湖泊中点缀着清丽的睡莲、荷花,还有体态优美的天鹅在吟唱动人的曲调。

  “浩瀚虚空界。”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看到这里,是不是一下子把心打开了?如何建立无限的所缘?我们可以想象,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星球,就像我们打坐时的蒲团。我们坐在地球这个蒲团上,顶上是无尽的虚空,身下是无尽的虚空,前后左右都是无尽的虚空。我们闭起眼睛,让想象无限延伸,就像《金刚经》所说的——东方的虚空没有尽头,南方、北方、西方的虚空亦复如是。通过这样的观想,让心超越一切所缘,进入无限。

  “一切无主物。”在浩瀚宇宙中,很多星球都没有主人,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无主物转化成供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一方面成本很低,只要有心就供得起;另一方面,任何人都能做,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做。寂天菩萨没有给我们出难题,不是说一定要花多少钱,一定要买什么,而是先教我们观想无主物作为供养。只要我们愿意,就有能力去做。反之,如果没有供养心,再有钱也做不到。

  “意缘敬奉献。”意缘是将我们想到的一切奉献三宝,修习供养。这里的关键是帮助我们培养供养心。凡夫的特点是贪著,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考虑的只是自己或家庭,很少想着为整个社会、为一切众生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观想,不仅可以打开心量,培养供养心,还能成就无量福德,意义非凡。

  “牟尼诸佛子。”牟尼,即佛陀。诸佛子,即诸大菩萨。我们献供的对象,是佛陀及诸大菩萨。

  “祈请胜福田。”佛菩萨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可以使供养者获福无量。就像肥沃的良田,只要播下一点种子,就能有满满的收获。何况我们是以十方三宝为所缘,以尽虚空、遍法界的供品为所缘来修供养,所获福报自然是无限的。寂天菩萨说“胜福田”的目的,是说明这个供养对象最为殊胜,要以清净、虔诚之心献供,以无所得之心供养。如果仅仅为了得到更多福报而供养,又会陷入我执,这是必须注意的。

  “悲愍纳吾供!”供养是帮助我们完成自身修行,所以祈请佛菩萨慈悲接受这份供养。其实佛菩萨并不需要什么供养,而是我们需要通过供养打开封闭的心,养成培福的习惯,从而消除生命内在的匮乏。众生原本具足无量功德宝藏,只是因为贪著才陷入匮乏。修习供养的过程,就是在舍弃贪著,舍弃匮乏,开发生命内在的宝藏。一个能布施的人才是富有的,如果索求无度,不愿布施,即使拥有再多,内心也是匮乏的,所以施比受更有福。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因为我没有福报,生活贫穷,拿不出什么上妙物品,只好通过观想无主物来供养。这是寂天菩萨说自己,当然也指我们每个人。因为《入行论》是寂天菩萨为自己造的,也是为广大众生造的,我们可以在念诵时把自己代入进去。这是我们修习并成就菩提心的过程。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慈怙主,即佛菩萨。这里所说的怙主,和基督教怙主的概念不同。佛菩萨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觉醒,但真正觉醒必须靠众生自己,不是佛菩萨一挥手就可以把我们搞定。祈请佛菩萨为了利益我,接受我的供养。这既是表达虔诚的献供之心,也是表达修行的需要。佛菩萨是慈悲的,一定会满足我们的愿望。

  我们把自己贪著的一切,凡是最好、最美妙的,包括想到、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乃至想象中的,原本想把它们占为己有,现在都转为供养。包括平时在生活中,吃到任何美味,得到任何喜欢的物品,首先要想着供养,就会在用心上产生重大改变,从贪著转成供养心,从利己转成利他心。这样的用心需要反复练习,否则是做不到的。三宝是最胜的福田。对于佛教徒来说,已经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要进一步生起供养心,相对会更容易。所以,寂天菩萨用供养三宝作为修行的开始。

  2.供自身心

  8.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9.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献供的第二部分,供品的分量在增加,是供养自己的身心,这就有难度了。前面供养的是无主物,那些本来就不属于你,只是观想而已,相对比较容易。有人会觉得,反正供了也不失去什么,没啥了不起。如果这样想的话,用心就有偏差,也起不到供养的效果。不论以什么供养,关键在于培养供养心,使自己打开心量,消除内在匮乏,展现生命的富有。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恒献,永远奉献。佛佛子,就是佛陀和诸大菩萨。我愿意把全部身心奉献给诸佛菩萨。这是很重要的修行。凡夫习惯自我保护、自我封闭,这是出于对自我的贪著,也是构建轮回大厦的基础。这种保护和封闭使我们深陷我执,无法出离。从某种意义上说,轮回的主角就是我执。当然在无我的层面,轮回是没有主角的,但因为凡夫建立的我执,就有了轮回,有了轮回的主角。所以现在要放下我执,把身心的一切奉献出去。

  事实上,我执本来是一种错误设定,客观上根本就不存在。但我们有了设定之后,就会执著于此,不断寻找支撑,构建轮回大厦。其实这个大厦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并不坚固。我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自我保护,都是企图让这个大厦得到加强。修行,就是要打开封闭的心,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三宝为中心,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佛菩萨,奉献给三宝。这是代表生命的重大转变。轮回的核心是我执,我们皈依三宝,就要信赖三宝,建立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把佛法智慧转变成自身观念,用身心去落实解脱的修行,菩萨的修行。这种中心的转换,可以引导我们断除我执,走向觉醒。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恳请佛菩萨慈悲我,接受我,我愿成为三宝的仆从,尽未来际地追随三宝。凡夫一直都在顺从我执,向我执屈服,现在我们把身心奉献给三宝,是代表生命轨道的改变,从顺从我执转变为追求觉醒。因为佛菩萨是觉醒的象征,我们要追随他们来完成修行。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既然佛菩萨已经慈悲地摄受我,加持我,那么我将毫无畏惧地走上觉醒之道,毫无保留地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永不退转。因为我已被佛菩萨接纳,已得到他们的保护,就像有了最有力的靠山,将变得更勇敢,更无畏。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我们恳请佛菩萨接纳自己,也要作出相应的承诺——从今以后,我要远离恶业,以清净身心奉献给佛菩萨。如果我们还在继续造罪,以充满恶业之身奉献三宝,就太不恭敬,太没诚意了。既然我们要把自己奉献给三宝,就要通过不断忏悔净化身心,同时断除一切恶行,不复再造。

  3.供想象物

  第三部分是供养想象物,包括两类,一是普通供养,二是无上供养。之前所说的供无主物,主要是花草、珍果、宝石、湖泊、天鹅等,属于大自然的造化。而想象物的部分,主要是供养生活用品,但这不是普通用品,而是精美绝伦、世所罕见的宝物。

  (1)一般供养

  10.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11.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12.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13.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14.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15.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16.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17.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18.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19.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常展供诸佛。
  20.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21.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印度地处热带,天气炎热,很重视沐浴、涂香,所以先以精美的浴室供养佛菩萨。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馥郁,香气浓郁。净室,浴室。首先供养芬芳的浴室,铺着水晶地板,晶莹闪亮。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浴室的柱子镶嵌宝石,令人赏心悦目。屋顶有珍珠制成的华盖,不断闪烁耀眼的光芒。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印度人洗澡用的是水瓶,不像现在是用淋浴或浴缸。但这不是一般的水瓶,而是镶嵌珍宝的金瓶,其中盛满以檀香、沉香浸泡的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浴室中还回荡着优雅的音乐。我们通过观想,创造如此美好的环境,请求佛陀和诸大菩萨前来沐浴。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沐浴后,献上用香料熏过的干净浴巾,让他们擦干身体。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再献上香气扑鼻、色彩庄严的精美衣服。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同时献上各种质地精良、手感柔软的服装,以及精美绝妙的装饰品。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尊,即慈尊,弥勒菩萨。我们用这种种精美的衣饰,庄严普贤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知道,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弥勒菩萨代表大慈,文殊菩萨代表大智,观音菩萨代表大悲。这些菩萨的品质,是我们在践行菩萨道过程中应该学习并成就的。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对他们生起至诚的恭敬之心,供养之心。

  “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我们以香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上妙涂香,涂在佛菩萨身上。佛身涂上这些妙香后,就像冶炼得极其纯粹的黄金一样,闪闪发光。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对于诸佛菩萨这些最殊胜的供养对象,我们献上各种鲜花,有香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绿绒蒿)等,还有用这些花朵编成的花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还要献上最珍贵的熏香,如檀香、沉香等,点燃后芳香四溢,缭绕弥漫,仿佛香云盖一般。接着在观想中,给佛菩萨供上最精美的饮食。这是供养诸佛的鼻根和舌根。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然后献上用金莲花和珍宝装饰的种种明灯。再以香料均匀涂抹在地上,遍布悦目怡人的花朵。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在高大的殿堂内,回响着颂扬佛菩萨功德的赞歌,悬挂着珍珠宝饰,发出亮丽的光泽。这些空中的无量饰品,都奉献给大悲主,也就是诸佛菩萨。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常展供诸佛。”在每位佛菩萨的头顶,撑着庄严的宝盖,缀满华美的饰品,瑰丽夺目。过去帝王出门时,会有人打着宝盖以壮声势。现在的大型法会,也会用幢幡宝盖来营造气氛。我们要在观想中撑起宝盖,供养诸佛。

  “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此外还要奉献美妙的歌声和乐曲,希望这些乐声能消除有情的痛苦,同时像乐云一样,常绕佛菩萨周围,以此作为供养。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我们祈愿奇珍异宝和鲜花就像雨一样,不断飘落在诸佛宣说的法宝上,飘落在诸佛的灵塔和佛菩萨身前。

  我们看了这一大堆供养,可能会觉得,佛菩萨的生活需要这么考究吗?其实,佛菩萨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寂天菩萨所说的这一切,是通过观想世间最精致的生活方式,以及世人认为最美好的物品,引导我们培养供养之心,从而解除贪著、匮乏、自我封闭,开显生命内在的富有,为修习菩提心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

  (2)无上供养

  22.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我们观想的浴室、衣物、涂香,乃至种种珍宝,即使再精美绝伦,都属于有限的供养。从修行来说,单纯作这样的供养还不够。如何让这些供养成为修习菩提心的资粮?下面这个偈颂阐述了其中原理。

  “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妙吉祥,即文殊菩萨。就像文殊等诸大菩萨往昔供养诸佛那样,他们是怎样供养的,我们现在也要以同样的心行和观想,来供养诸佛,供养菩萨。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认识到,广修供养是修习菩提心的重要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广大和无限。就像《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把每一次供养转化为无限的所缘。供养对象是无限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微尘数诸佛菩萨;所供物品也是无限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最胜庄严具。通过这样的转化,使心从有限提升到无限,使有限的供品转化为无限的供品,供养无限的诸佛菩萨。这种无限的心,正是菩提心生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