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讲于厦门大学科艺中心
济群法师
人生在世,什么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有三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并以忠、孝、悌、忍、善作为相处准则。西方文化探讨人与宇宙的关系,关注人对自然的认识,进而加以征服。而佛法是以认识自我为核心,认为只有看清人与自我的关系,才是人与人,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看不清自己,就难以降伏其心。这样的人,自然不容易接纳他人,善待他人。儒家讲究人伦,几千年来,对中国民众和社会有着巨大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也看到,当这些伦理不是依托于对人性的认识,又缺乏公共道德为约束时,人际关系反而变得复杂,甚至虚伪。一方面,人们视人伦为面子,多少需要顾及;一方面,又视人伦为负担,不愿真正投入。所以在与人相处时,更在乎的,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文章,于人于己都没有真实利益。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人伦的空s心化,又使利益趁虚而入,成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甚至唯一的链接,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客分离,以人类为主体,世界为客体。人对世界的认识,无非是为了使之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所以这种探索往往是单向、短视且不计后果的,在资源被大量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剧恶化。
今天,我们常常感慨“现在的人怎么了,社会怎么了”,抱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是的,人与人有着前所未有的疏离、防备和敌意,而人对世界的破坏,也到了难以逆转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源在于,不能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不了解自己,没能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康心态和品质的人。当这些充满迷惑和烦恼的个体相遇时,必然会因迷惑而相互纠缠,因烦恼而彼此冲突。进一步,还会引发团体、民族、国家的对立。所以说,由认识自我造就健康人格,提升生命品质,对未来社会极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优化人与人的相处,修复人与自然的裂痕。
一、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说到“认识自我”,有人可能觉得是形而上的概念,是哲学、宗教才会关注的。事实上,这也是现实人生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
1.学习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先天禀赋和爱好是什么。尤其是基础教育以外的部分,这两点尤其重要。因为禀赋是更高的起点,可以使你领先一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成为持续的动力。
从佛法角度看,生命是无尽的累积。我们来到世界,只是今生的开始,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此之前,我们还有着无穷的过去,做过很多事,学过很多知识,拥有过很多能力,这些都会成为现在的起点。如果了解自己的禀赋在哪里,是擅长科学、管理,还是人文、艺术,再选择喜爱的专业,接受相应的教育,成长必然更快,更不容易留下人生遗憾。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简单,更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尤其在心智还不成熟时,未必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爱好的方向也会出现变化。这就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多方尝试,反复探索。若能遇到指点迷津的伯乐,更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人担心自己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道路不止一条,人生也不止起跑,而是生生不息的接力跑。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2.工作选择
走上社会,同样需要认识自己,才能确立发展方向。很多学生毕业后,不知将来该做什么,一片迷茫。包括很多人想创业,也要面临种种选择,患得患失。
究竟做什么更适合自己?更容易成功?必须了解,什么是自己的长处,什么是自己目前拥有的条件,什么是自己的理想所在。然后才能结合社会需求,找到相应定位,否则就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很多人的现状。包括内卷和躺平,都是对自己认识不足造成的。
如果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就能审时度势,有步骤地次第前行。因缘不具时,可以自我充电,蓄势待发;因缘具足时,立刻把握时机,所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只是盲目地卷,必定会后继乏力,甚至使身心受损。比如过劳死和猝死的年轻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看不清自己,没有量力而行造成的。而没有目的地随意躺平,更是在蹉跎时光,浪费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
3.心理治疗
近年来,随着心理疾病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以为只有明显异于常人的“疯子”才要治疗。现在发现,养心和养身同样,要学习相关知识,在疾病尚未出现时加以防范。同时还要定期体检,在疾病初起时及时干预,否则就会积重难返。这就必须关注:自己有哪些负面心理?人格存在哪些障碍?如果缺乏认识,不仅会延误治疗时机,还会使治疗出现偏差,治标而不治本。
怎么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我们知道,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佛法自古就被称为心学,不仅对心性有着透彻的剖析,还涵盖了不同层面的需求,所以在25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被无数人奉为修心指南。依此践行,既可调整心行,造就健康心态;还能明心见性,彻底断除烦恼,具有养心、治病、根除病因等多重功效。
相比之下,心理学只是解决贪嗔痴过度发展导致的疾病,而把贪嗔痴本身视为正常心理。事实上,只要不息灭贪嗔痴,就不能解决疾病隐患。所以自上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就开始吸收佛法教义,借鉴实修技巧,用于完善自身的理论建设和治疗手段。
从某个角度说,生命也是一个产品。其中有正向心行,也有负面心行。认识自己,正是通过对内心的观照,看清自己处于什么状态,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只有去除负面杂染,增长正向因素,人格才会日益健康。究竟的健康,是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
4.哲学思考
哲学又叫爱智,即爱智慧。相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来说,智慧关注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包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其中最根本的,是对自我的认识。所以古希腊哲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指出——认识你自己。
如果不认识自己会怎样呢?斯芬克斯之谜记载,有个怪兽每天在路口问人: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如果猜不出,就会被怪兽吞吃,很多人因此送掉性命。后来,俄狄浦斯王子说出了答案,那就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手足并用,像四条腿;长大后站立起来,是两条腿;老来又撑起拐杖,像三条腿。
这个故事的深意在于,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将付出最惨重的代价。可能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个与己无关的寓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知道生而为人的价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只是浑浑噩噩地虚度,和失去性命又有什么本质差别呢?
5.迷和悟
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即觉醒潜质。在这一点上,佛和众生是平等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从显现看,佛和众生有着天壤之别?究其根本,无非是迷和悟。
迷,是被内心的无明遮蔽。就像我们身处黑暗时,难免胡思乱想,担惊受怕。生命也是同样,当我们因无明而迷失,就会制造颠倒妄想,无量烦恼。悟,就是拨开迷雾,亲见本性。这是修行的核心目标,立足于此,才能使我们所做的一切往道上会。反之,不管做什么都去道远矣。对于大乘学人,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从迷惑走向觉醒,还要自觉觉他,引导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
以上,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从学习来说,这是成才的基础;从工作来说,这是成功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是造就健康心理的保障;从哲学的角度,这是生而为人必须具备的认知;从佛法的角度,这是破迷开悟的关键。
二、何为自我
说到认识自己,究竟什么代表着“我”?
1.世人的认识
在人们的印象中,自我通常有以下几种内涵。
第一,我们会把自我等同于自私。比如“你这人特别自我”,说的其实是“你很自私”“你只考虑自己”。在佛法看来,这种自我类似我执,是对自我错误解读造成的执著。
第二,我们会以自我代表相应的身心状态,代表某个生命现象。当我们说到自己时,是指向我的五蕴;说到某人时,是指向他的五蕴。
第三,我们会以自我体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代表属于自己特有的部分。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就是通过解放个性,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从心理学的角度,是把心灵当作多元、复合的系统。就像飞机能飞得起来,是由众多零件乃至燃料决定的,不是单纯靠哪个部分。自我同样如此,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系统的作用,由众多因素构成它的存在。
以上,主要立足于现象层面来定义自我。
2.其他宗教的认识
我们知道,现象是变化不定的,身体会消亡,意识会消解。所以宗教追究的,是本质性的自我,可以成为生命的终极依赖。
基督教认为,肉体在尘世几十年就会结束,而灵魂是永恒的,会继续上升天堂享乐,或堕落地狱受难。所以灵魂才是生命更本质的存在。
印度婆罗门教认为,宇宙有一个大我,即梵我;个体生命有一个小我,即阿特曼。通过修行,可以使小我和宇宙大我融为一体,达到梵我一如的境界。相对现象的自我来说,大我才具有永恒的意义。
以上,代表了一般宗教的看法,即肉体以外还有更高的本质。
3.佛法的认识
佛法对自我的认识,既关注现象,也关注本质。现象的自我,佛法的定义叫作“假我”。那本质又是什么?我们知道,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区别是“无我”,所以对本质的认识,其实讲的是心,认为每个人都有空明不二的心,这才是生命究竟的存在。
认识心的本质,前提是看清现象的假我。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根源就是被假我迷惑。这个假我是没有根基的,因为空洞,就会四处寻找支撑。问题是,我们能找到的所有支撑都是无常的,非但不能让假我变得恒常,还会在各种变故中,转而对假我形成冲击,带来烦恼和痛苦。这样的烦恼和痛苦,又会进一步加深迷惑。
所以,对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不可偏废。关注现象的自我,是为了去除迷惑,不被假我欺骗,从而认识本心,开启内在的觉醒潜质。
三、迷失自我带来的问题
如果不认识自己,究竟会给人生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1.无法踏实
安全感,是现代人特别关注的。比如近年来持久不衰的考公热,就反映了人们对安全感的执著追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把身体、事业、财富、家庭当作“我”的依托。但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比以往更清楚地看到,这一切随时都在变化,没什么可以靠得住。生命的方向在哪里?意义在哪里?如果把价值寄托于外在事物,必然会觉得不踏实,觉得自己是没有根的。
从另一方面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拥有的武器越来越具有杀伤力。与此同时,道德素质并没有相应提升,人性并没有变得健康,反而出现更多问题。这就对世界构成了双重危险,想想现存的核弹,想想世人的对立,确实会感到当下的处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法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识自己,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什么是于己、于人、于世界真正有益的,才不必担心被共业的洪流带向毁灭。
2.错误认定
不认识自己,意味着我们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认定,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执著身体为我,就会害怕我随着身体败坏而消失;执著身份为我,就要为维护种种身份费尽心机;执著情绪为我,就会被“我高兴,我不高兴”的感觉左右,颠倒妄想。不论执著什么,必然被什么所控制,成为失去自由的傀儡。
生活中每天会发生很多事,这些事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认识。从我执出发,每件事都会和我产生深度捆绑,带来无尽的烦恼和伤害。以智慧观照,看到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才能得之泰然,失之坦然。
3.迷己逐物
不认识自己,生命就会产生原始的匮乏感,不断建立需求。伴随这些需求,又会向外追逐。然后在追逐过程中产生依赖,在依赖过程中,需求又随之增长,使我们进一步强化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物质,也包括精神。所以今天的人几乎没能力闲下来,安安静静地和自己相处,而是让各种电子娱乐和社交媒体,占据生活、工作以外的每一分钟,让自己在漩涡中越卷越深,迷失方向。
这种迷己逐物,正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轮回,不一定是从今生到来世,也代表心理现象的重复。有人在权力角逐中轮回,有人在事业拼搏中轮回,有人在财富积聚中轮回,有人在艺术追求中轮回……可以说,轮回就是周而复始的希求和追逐。如果看不清自己,我们时刻会在各个领域轮回,在自己制造的心理模式中轮回。然后,把这些重复从今生延续到未来。认识自己,找到生命真正的立足点,是超越轮回的关键。
4.三种感觉
生存之外,人们基本都在追求三种感觉,即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
所谓重要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要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西方哲学强调个性解放,张扬个体的独特性,同样是在追求重要感。所谓优越感,主要是通过比较获得的。在过去,人们可参照的范围很小,还容易获得这种感觉。但在今天,我们随时可以在媒体看到全世界的精英,以及他们的生活、享乐,要在这样的参照体系中保持重要感和优越感,无疑是自找苦吃。至于主宰欲,那就更辛苦了。想想看,我们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怎么能控制其他人?多少亲子和夫妻关系,不都是因为主宰欲恶化的吗?世间最亲近的关系尚且如此,何况其他?
那么,这三种感觉究竟是谁的需要?其价值是什么?如果用智慧的眼光审视,它们是经不起分析的。但我们把自己丢了,所以要借助这些感觉,来维持外强中干的自我。
人生的价值来自哪里?一方面,是提升生命品质;一方面,是利益更多众生。如果单纯追求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即使再努力,能得到什么呢?重要感,会让人平添压力,不堪重负;优越感,会导致攀比和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主宰欲,则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佛法对自我的认识
佛法中,“我”只是假名安立的概念。那么,佛法对自我是怎么表述,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1.我执和无我
我执,是对自己的错误认定,认为生命中有独存、不变的“我”。事实上,生命和世间一切现象同样,是由众多条件决定的。离开色受想行识五蕴,“我”是什么?“我”在哪里?但凡夫因为无明,就会把四大假合的色身,以及各种心念活动,执以为“我”,对此产生坚固的执著,由此造业、轮回,带来无尽痛苦。
佛法中,与“我”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无我。说到无我,很多人会感到费解,“我”明明在这里,会说会笑会动,怎么就无了呢?其实佛法所要无的,并不是缘起生命的显现,而是对自我的错误认知。只有撤除误解,我们才能透过现象,找到内在的生命本质,那就是觉醒的心。
2.缘起的假我
缘起,即生命现象由众多条件和合而成,主要有物质和精神两类。所谓物质,如西医所说的骨骼、肌肉、内脏,中医所说的经络、穴位等。所谓精神,如唯识讲到的八识。其中前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我们能感受到的部分。此外,还有我们感受不到的潜意识,即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后者储存着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全部经验。我们的所思所言所行,都会在阿赖耶识留下种子,形成力量。一旦条件成熟,又会生起现行,并由现行形成新的种子。这些都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生,由如是因感如是果,并没有作为主宰的“我”。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是假我,何必要管它?何必要修行?要知道,“假”并不是没有,所以我们饿了要吃饭,病了会难过。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个假我会实实在在地干扰身心,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唯识宗讲到三性,是以依他起为中心,将认识缘起作为修行的分界点。正确认识缘起,就能通达空性,成就解脱;错误看待缘起,则会导向烦恼,轮回生死。所以“我”虽然是假的,但也是借假修真的重要工具。
每个人都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什么是更好的自己?世人往往只看到外在形象、功名利禄,也有人会内外兼修,重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但这些只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更深层的,是我们的心态和生命品质。这两点才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无明、烦恼、颠倒的存在,还是智慧、慈悲、善良的存在?是自己痛苦,也给别人制造痛苦;还是自己欢喜,也给别人带去欢喜?
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取决于假我的成分。如果由不良心行组成,就会持续不断地制造痛苦。比如那些贪心很重的人,没钱痛苦,有了钱依然痛苦,因为他还想得到更多,永不满足。不解决贪心的话,这种苦是没完没了的。就像体内感染病毒之后,随时都在制造问题,引发疾病。所以说,对假我的认识和改善非常重要。
3.觉醒的心
除了看清假我,更重要的,是认识觉醒的心。怎么认识?法门虽然很多,但主要可归纳为渐修和顿悟两类。这是基于学人不同根机施设的。有些人尘垢很厚,必须“时时勤拂拭”,以戒定慧扫尘除垢,次第深入。有些人根机很利,尤其在禅宗盛行的时代,有明眼师长引导,才能在特殊机缘下令学人打破能所,直接体会本心。之所以这么直接,因为觉性是众生本来具足的。虽然目前被无明遮蔽,但只要开启它,一切现成,无欠无余。
所以《六祖坛经》开篇就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诉我们,生命内在都有觉醒的心,这个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能生万法,能容万法,像虚空一样空旷、无限,又具有了了明知的作用。修行所做的,就是体悟这个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心。这个心,禅宗又叫作本来面目,那才真正代表着你自己。
可见,佛法对自我的认识是多层次的。既关注现象的自我,更引导我们由修行体证觉性。这也正是佛法和其他宗教、哲学最大的不同。
五、自我的价值
一个人来到世界,怎样实现自我价值?
1.解放和解脱的价值差异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主张个性解放,由此激发创造力,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反抗,由此带来科学、艺术、哲学的全面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的极大繁荣。但这种解放也使人的欲望被过度激发,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佛法修行的核心目标是解脱,和解放同样有摆脱束缚的内涵。不同在于,解脱是立足于对心性的透彻了解。因为我们当下的生命状态还是凡夫,虽有佛性,却隐没不见,占据主导的,往往还是魔性,是贪嗔痴,是负面心行。如果不加辨别地盲目解放,很容易失去控制,泥沙俱下。
所以解脱是有特定对象的。说到解脱,我们往往理解为从此岸到彼岸,从此世到他世,似乎是与普通人无关的宗教修持。其实,解脱的重点是解除内心的迷惑和贪嗔痴。从这点来说,每个人都需要解脱。当我们对治了一种烦恼,就能从这种烦恼中解脱;当我们平息了一种痛苦,就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进一步,还要张扬慈悲、智慧等良性潜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的原则
佛法所说的价值包含现实和究竟两类,不管哪一种,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第一是因果的准则,即价值观要经得起因果的审视。儒家重视立功、立言,往往是从某时某地的标准而言,并没有考虑这种功绩和言教对人类的长远意义。西方倡导个性解放,也不太关注个性被张扬后,究竟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什么。但佛法认为,自我价值必须经得起因果的审视。不仅对现在有利,还要对未来有利;不仅对自己有利,还要对众生有利,而不只是考虑眼前的个人利益。
第二是道德的准则。很多人觉得,道德只是社会的诉求,并不是个体的需要。所以当大众不遵循道德时,自己那么做就会吃亏。但佛法认为,我们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是造就生命的材料。就像盖楼离不开砖、木、水泥等建材,身口意三业正是人格的基本材料。良性心行会造就健康人格,不良心行会形成不良人格。我们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遵循道德。否则就会像劣质建材那样,搭起一座注定坍塌的危楼。
第三是智慧的准则。理性是双刃剑,既会给社会带来发展,给民众带来福祉,也会带来破坏和痛苦。而智慧是对生命和世界真相的认识,有了智慧,我们才知道什么对生命发展真正有益,才能从根本上改造自己。否则,连自我是什么都看不清,怎么实现自我价值?即便实现了一部分,也是不完整的,甚至会有种种副作用。
第四是慈悲的准则。慈悲是人格的重要组成,也是世间的温暖所在。我们要让自我提升,让社会和谐,让众生受益,慈悲是不可或缺的。我曾在《企业家的慈善精神》中讲到,很多人把慈善等同于捐钱,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接受相应文化后,建立慈悲大爱之心。本着这样的爱心行善,不仅能使对方得到帮助,还能使自己的心态得到调整,生命品质得到提升,以此实现自我价值。
六、结说
世人都活在自我中,处处为自我考虑,被自我左右,但最不了解的,恰恰也是这个我。因为不了解,为我所做的一切,往往会产生偏差。就像火中取栗一样,明明想要得益,结果却吃了苦,受了伤。可以说,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认识自我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以上,从普通人、心理学、哲学、一般宗教及佛教五个角度,对自我展开探讨。希望通过这些解读,尤其是佛法对自我的剖析,使大家看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开启美好人生,造就和乐世界。
2023.10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