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诞日专访

  问: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佛陀诞辰,也是浴佛节。这一天,信众会到各大寺院参加法会。请问法师,为什么在佛诞这一天,我们要用浴佛的方式来纪念?
  答:采用浴佛的方式纪念佛诞,与佛陀出生时的瑞相有关。经典记载,当年佛陀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后世的佛弟子们,就用浴佛法会来纪念这个殊胜的日子。
  在修行上,浴佛还有更深的含义。正如我们在浴佛时称念的偈颂:“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通过浴佛,一方面是认识到佛陀具有清净圆满的智慧;一方面是提醒我们,自己也具足同样的智慧德相,只是需要开启。浴佛,表面是在沐浴太子,其实还在清洗我们的心灵尘垢,最终证悟如来所证的清净法身。
  我们以这种方式纪念佛诞,既是对佛陀的忆念,也象征自己内心这尊佛的出世。所以说,浴佛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还蕴含着重要的修行意义。
  问:这不仅是一个信仰活动,也激发我们向佛陀学习。让我们把佛菩萨当作榜样,清洗内心尘垢,显现本自具足的智慧。其他宗教会以无上的神作为崇拜对象,通过对神的祈祷,把福报降临到自己身上。但佛法告诉我们,佛陀曾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是通过修行成就的。这个说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一般宗教会建立万能的神,认为神创造世界万物,决定人类命运。但佛法不认为宇宙中有万能的神,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佛陀以人的身份出现于世,修行成道,正体现了这一身份的价值。佛法认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有成佛潜质,只要如法修行,同样可以圆满佛果,成就诸佛具有的无限智慧和慈悲。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般宗教以天堂为理想归宿。而佛教更看重人的身份,认为天人虽然福报很大,但过分享乐,使他们安于现状,不愿进一步提升自己。问题是,这种福报并不是永久的,一旦天福享尽,会继续随业投生,甚至堕落恶道。
  而人的处境有苦有乐,就会生起离苦得乐的愿望。人类五千年文明,正是远离痛苦、追求快乐的过程。此外,人有理性,为了探索世界,认识自己,发展出宗教、哲学、科学等一系列认知体系。更重要的是,人还可以通过闻法修行,改变生命品质。所以佛法认为,人身是极其可贵的,真理和智慧属于人间,终不在天上。
  问:佛经告诉我们,佛陀本来是一位太子,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是遇到了什么状况,才启发他出家修行的呢?
  答:出家制度和印度文化有一定关系。在中国,早期并没有这一传统,最多就是隐士。但印度文化特别关心生命的轮回和解脱,并以出家作为修行解脱的前提。在婆罗门教中,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梵行期,学习吠陀等经典;二是家居期,成家立业,履行世间责任;三是林栖期,入山修道;四是遁世期,云游四方。可见,出家是求道的必经过程。
  佛陀曾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从小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有一次,太子出宫进城,看到老、病、死的痛苦,大为震惊,并引发他对人生的思考。众生在六道生生流转,虽有快乐,但隐藏痛苦;虽有富贵,但转瞬即逝。我们追求的青春、美貌、权力、地位,从现实的当下来说似乎很有价值,但面临死亡时,却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接着,太子遇到一位沙门,听闻出家功德,深感“天人之中唯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为了追求解脱,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太子毅然放弃王位,舍俗出家。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选择,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修行者。

  问:可见,佛陀确实和一般人有很大差别。因为生老病死每天在发生,大家都觉得是正常现象,没什么解决办法。佛陀却出家修行,寻求解脱。敦煌有幅壁画,描绘了佛陀成道前的降魔过程。我们知道佛陀是圆满觉悟的人,而魔在我们看来有一些神话色彩,那么他降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魔?
  答:如何理解魔的概念?佛经中说到四种魔。一是五蕴魔,指色受想行识五蕴,即我们当下的身心状态。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身心形成了种种串习,使我们不得自在。二是烦恼魔,指贪嗔痴引发的无量烦恼。三是死魔,我们本来可以用这个人身修行,一旦死亡降临,此生修行就会中断。四是天魔,指欲界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也是佛陀成道前所遭遇的魔。如果我们没有战胜欲望,摆脱烦恼,就会受制于此。同时也意味着,受制于天魔的掌控。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前,天魔率领他的三路大军赶来阻挠。首先以美色诱引,魔王麾下有很多魔女,花枝招展,极尽媚态,但佛陀不为所动。其次以权力蛊惑,魔王对佛陀说,只要放弃修行,就会让他成为世界之王,但佛陀毫无兴趣。接着以死亡威胁,魔王见软的不行,就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不离开,就对你不客气了。但佛陀依然没有被吓倒。
  这些魔军也是我们修行中经常遇到的。对美色和权力的贪恋,使人沉沦;对死亡的焦虑,使人恐惧。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相应的执著,才会里应外合,使人受困。否则,这些是干扰不了我们的。佛陀之所以能战胜魔军,正是因为他已降伏内心的欲望和烦恼。无论魔军施展什么样的攻势,都无法对他产生丝毫影响。所以,降魔不仅是降伏外在的魔,更重要的是降伏心魔。
  问:魔王非常了解凡夫的心理,你需要什么或害怕什么,他都会拿出与之对应的东西来对付。但佛陀已经没有欲望和恐惧,所以魔军对他不起作用。我们非常好奇,佛陀当年是用了什么方法,才能远离欲望和恐惧,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
  答: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佛陀成道后,说法四十五年,开示无量法门,引导众生依此修行。可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佛陀自己是通过什么方式修行、悟道的。关于这个内容,《阿含经》有很多记载。
  佛陀刚出家时,参访了当时印度的各种宗教,以惊人的毅力修习苦行和禅定,成就四禅八定。通过自身实践,他觉得这些方法并不究竟。所以他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观,这是开启智慧、解脱生死的关键。
  佛陀通过观照发现,众生的轮回大体遵循十二个环节,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称十二因缘。以无明为本,导致我们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形成的业力,会推动我们投生,形成生命个体。再由眼根等认识世界的六个窗口,和外界产生接触,带来不同感受。如果此时没有智慧观照,会导致爱、取、有。进一步,则是生和老死。这是轮回的心理过程。如果看不清,我们就会顺着这些心理,一生又一生地随波逐流。生死无尽,轮回不休。
  佛陀做了什么,才使生命逆流而上,出现转机?他看到,众生都有老死之苦,那么老死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生,所谓有生无不死。生从哪里来?是因为有;有从哪里来?是因为取;取从哪里来?是因为爱……顺着生命延续的规律,佛陀逐一追溯,发现根源在于无明。然后在智慧观照下,照破无明,体证内在觉性。这就是佛陀悟道的方法。
  同时他还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这样的觉悟潜质,都能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超越轮回。我们可以选择佛陀采用或教授的方法,也可选择祖师大德践行的路径。比如禅宗修行,是直接让学人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父母生下你之前,到底什么代表着你?这是直接探寻生命的源头,让我们直接向内审视,体认觉性。
  问:这句话太给力了。法师说到,佛陀是因为照破无明,才成为佛陀,我们也能根据这样的方法去修。关键是,佛陀说法四十五年,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现在的人应该怎么修学?其中有没有纲领?
  答:过去的人学佛,往往只能接触一宗一派,甚至一经一论。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三大语系,无量法门,反而让很多人感到困扰,不知如何选择。那么,佛法到底有没有基本纲领?核心精神又是什么?
  佛陀悟道后,来到鹿野苑,阐述他所悟到的真理和觉醒之道。这个最初的说法,佛教称为“初-转-法-轮”,核心是四谛法门。谛,即真实义,指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虽然佛典有三藏十二部,仅汉传就有一万多卷,但所有内容都没有超出苦、集、灭、道四个字。
  其中包含两重因果,一是轮回的因果,一是解脱的因果。前面说过,这是印度文化关注的两大核心。轮回的因果,指生命如何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再延续到未来,其间是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印度各种宗教都会对此作出解释,普遍认为轮回是痛苦的,充满迷惑和烦恼,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走向解脱。但因为宗教师们的认识深度和实践方法有别,所以这些解释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佛陀出世也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四谛法门就为我们揭示,轮回是遵循什么样的因果。苦谛,说明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本质是痛苦的。集谛,说明生命的痛苦之因,那就是无明、烦恼、贪嗔痴。进一步,解脱又该遵循什么样的因果。灭谛,是彻底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证悟涅槃。道谛,是开启内在觉性的方法,核心为八正道。
  八正道中,正见、正思维,代表对人生的正确认识,依此建立生命目标。正语、正业、正命,代表我们要过健康、清净、如法的生活。正念、正定,是通过禅修开启智慧,彻底摆脱烦恼,成就觉醒、自在的生命。正精进,是落实一切修行的增上。
  佛法虽有三大语系、各种宗派,但所有法门都是围绕轮回和解脱,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施设相应的解脱之道。每个人的根机不同,起点不同,性格不同,修行的切入点也不同。不过,就像条条道路通罗马那样,起点虽然有别,最终却会归同一个点。只有抓住要领,才能化繁为简,直抵终点。否则,就容易四处涉猎,难以受益。
  问:面对这么多法门,特别需要善知识引领,才能找到适合当下的道路。今天是佛陀诞辰,在这殊胜的日子,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佛陀出世对众生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在这个世界,每个生命都有很多迷惑,使我们被烦恼折磨,使人生看不到出路。我们通过宗教找寻答案,但一般宗教认为,人是没能力改变自己,也没办法拯救自己的,只能把命运交托给神。我们通过成家立业找寻幸福,但随着物质的改善,又会发现,幸福并不纯粹是外在条件决定的。而在面对重大烦恼及天灾人祸时,更会倍感无力和幻灭。何去何从?
  佛陀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每个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就像阴云密布、遮天蔽日时,背后依然是无垠晴空。生命也是同样,当我们被迷惑和烦恼遮蔽,看不到人生方向时,佛陀告诉我们,在迷惑和烦恼的背后,内心还有佛菩萨那样的觉悟潜质。开发这一潜质,我们就能拯救自己,解脱轮回。这无疑给众生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希望。
  更重要的是,佛陀说法四十五年,用各种方法指出,如何从迷惑走向觉醒,如何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为我们提供了究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佛教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这些方法不断被祖师大德所验证。只要遵循这条道路,今天走,今天就会有力量;明天走,明天就会有收获。这不是哲学式的玄谈,也不是单纯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法是一种生命科学。只要依照这套方法实践,佛陀所说的一切,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

  问:佛陀是伟大的觉者,并把觉悟的方法告诉我们,对众生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我们佛弟子来说,对佛陀最好的纪念是什么?
  答:每年四月八日的佛诞,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包括南传佛教地区的卫塞节,虽然时间稍有不同,但内涵是相同的。作为佛弟子,会采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一天。
  汉传寺院中,普遍采用的是浴佛法会。近年来,随着大众的信仰需求,法会越来越隆重,参加者也越来越多。这当然值得随喜,但仅仅参加法会,除了感受庄严、清净的宗教氛围,对佛陀究竟有多少了解?很多时候是非常缺乏的。我常常感慨,在汉传系统中,信众对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耳熟能详,开口阿弥陀佛,闭口观音菩萨,对作为本师的释迦牟尼佛反而没那么亲切,没那么熟悉。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不了解佛陀,不了解他的修行历程和功德,我们究竟在信什么,学什么?
  有鉴于此,我特别希望,把佛诞变成是大众认识佛陀的契机。前些年,我专门在佛诞日作了一系列相关讲座,还推出《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一书。我们纪念佛陀,不应该停留在宗教仪式上,更要开展认识佛陀的教育。因为佛陀是佛教的教主,是真理的发现者,佛法的阐述者。了解佛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修学并弘扬佛法,也有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
  学佛所言,行佛所行,才是对佛陀最有意义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