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汇

   “小阁浮烟翠,廊角泛枫红。庭院无尘杂,云淡人可闲。 ”小住真际寺三日,女众住宿区便给我留下如此印象。

   走进真际寺山门,两侧的东厢是客堂、女众住宿区,西厢是禅堂、男众住宿区,寮房。

静夜里

   穿过客堂,沿石阶而下,便是一扇矮矮的木门。轻按,解锁、入内。门吱吱呀呀……打破了整个院落的宁静。进门已是暮色低垂,两侧山峰将真际寺围抱在怀里,一轮明月斜斜挂在庭院的檐角上。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这里虽无笛声,却听见风吹过,鸟虫鸣。

   这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庭院,四面是长廊和房舍,井然有序。长廊上,竹制灯罩下发出微黄的光,在夜风中微微摇晃。这是夜晚的眼睛,给黑夜中的你光明、温暖、指引。

   推门而入,宿舍内陈设简洁、干净而有禅意。床桌椅柜,不多不少。靠窗边设有榻榻米的茶席。床头的清凉扇,顿时消除了仅有的一丝燥热之气。房内两层,上下各自分开,互不干扰。设计者可谓用心,在有限的住宿条件下,这样可以增加床位。

   拉开窗帘,打开窗,山中的清凉迎面而来,素洁的月光也像是久别的朋友来探望。树影重重叠叠,空气中能闻到草木的清香。远处的山拱着楞楞的山脊,一片黛色。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这诗为雁荡山勾画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禅隐之境,此刻我正在境里。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今晚,深深安眠。夜,很静。

晨光中

   四点半,真际寺醒了。

   打板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房间的灯次第亮起来了。屋内,轻轻的起床声、洗漱声、烧水声,大家都在保持正念地起床。

   很快屋内便安静下来。人们洗漱完毕,便出门去自修室自修,或是去禅堂打坐。夜色还浓,寺院灯光却很亮。

   五点三刻左右,随着打板声,大家开始陆续去往大雄宝殿,开始每天的皈依定课。

   七点多,太阳出来,整个女众宿舍都沐浴在晨光中。阳光透过窗子,射进来。阳台上,石槽上栽种的小盆景欣欣然地探着头,睡莲叶一半黄,一半绿,被晨光笼罩着,越发地柔和。阳光打在碎石铺就的地面上,柔和了石的坚硬,平添了一份温柔。昨晚只见山的轮廓,此时,远山,一片烟翠,一层薄薄的青雾还未褪去,飘飘渺渺,朦朦胧胧。

   庭院中央是一方草坪,水龙头喷洒着水雾,绿色的草尖像镶嵌着颗颗细碎的钻石,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它们饱饱地喝水,舒畅地伸腰,院落便因此而显得生机勃勃。草坪中央稀疏地种植了几株不同的植物,高高低低,富有层次。

   屋檐廊角处,一株红枫显得格外艳丽。阳光透过树叶,红色的叶脉更加鲜艳,更加清晰,泛着光,红叶满庭芳,枝头秋意闹。枫是秋的使者,它热烈地来了。阳光将它稀疏的枝干,俊俏的枝叶,投影在白色的墙壁上,树影憧憧,唯美而禅意。

   房舍因人而灵动。他们专注,平和、喜悦,精进、慈悲。

   你看,对着东边的长廊下木质长凳,有人坐在这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诵经;也有人在打八段锦。三张藤椅上整齐地摆放着抱枕,舒适洁净。既有禅意,又方便大家在这里小憩,或是看书。也可在这轻轻交谈,话不多,声不高,生怕打扰到院落的安静,打扰他人的学习或是休息。

   你看,头戴草帽的义工,正在专注地打扫卫生。正是“莲花座下殷勤扫,不忍心头结旧霜”。

不辞长住翠微中

   山中三日,不觉时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情,这里的一僧一众皆慈悲。王十朋在《出雁山》中写道:“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心尚在山间。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高僧一味闲。”这也正是我内心的写照。

   最爱山中真际幽,不辞长住翠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