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真际寺坐落在雁荡山深处,溯溪而上,沿着正念大道走几百米,即见山门。镌刻着“真际寺”三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的门匾,在秋日泛黄的树叶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 

  真际寺是一方有着唐风宋韵的禅意净土,建筑颇具特色。往外,开门见山;往内,推门见佛。这也正暗合了禅宗的特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从山门,沿石阶,直入大雄宝殿。石阶两侧,古树苍苍,蓊蓊郁郁,一株几百年的老银杏,站在左侧石阶中,仿佛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

  真际寺的翻建始于2018年,建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古寺遗址处的古树全部保留下来。石阶也为它们让道,寺院的设计师、建筑师们,在必经之道的石阶上,沿古树树干,量身定制,挖出一个个洞,古树就像是从石阶中生长出来似的。古树与石阶浑然一体,寺院与自然和谐相生,这不正是禅宗无我无相的一种呈现吗?

  大雄宝殿内的佛像端坐在中轴线上,这尊佛像不同于通常大殿的佛像。造像三米高,仿制麦积山石窟第44号特窟主佛像的造型,沿袭了西魏的造像风格,被称为“东方的微笑”。这尊佛像表现出的安详和喜悦,正是经典中经常描写的“举身微笑”,生动地体现出佛菩萨无限安静、无限空旷、无限喜悦的神情。

  一进山门,抬头仰望,便能见到佛像的举身微笑,身不由己被吸引着走近大殿。目光穿过黄绿相间的树叶,“大雄宝殿”四个字的大匾,赫然映入眼帘,字迹遒劲,似乎有种感召力,穿透灵魂,在心底唤起一种宁静安详的力量,生命似乎有了主心骨。

  脚步在靠近,心也在靠近,后面有更深的牵引力。那是佛菩萨的一双慈目,微微下垂,像慈母的目光,温暖着每一天;像冬日的太阳,驱散雨雪风霜,默默注视着众生,温暖人世间。佛像手心向外,右手向上竖掌,结施无畏印,像是温暖的抚慰;左手向下低垂,结施愿印,像是慈悲的祝福。

  这尊佛像整体创作历时18个月,面部造像先后创作了13稿之多。后期两三稿的调整非常微妙,有一些感受方面的表达来自于灵感。造像义工说,自己的发心是要“做到满意为止”,这份灵感是这种坚持中偶得的结果。

  世事浮沉,多少人来到这里时,心早已千疮百孔,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多少磨难,多少伤害,多少痛苦。站在佛像前,眼泪会止不住地掉下来。静静感受佛菩萨的慈悲、温暖、安全,就像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他仿佛在说:别害怕,到这里来。他会告诉你:每个人都有本自具足的真心,通过修行都可以抵达。

  默默伫立,久久凝望。在对视中,感受心与心的连接,感受佛菩萨加持的力量。这是人们从山外经过长长的徒步,走进寺院时的真实感受,非同一般的感受——静谧、安全、舒服。说不清为什么,也许这就是一种场域的力量。

  殿堂内,整整齐齐摆好了布制坐垫,柔软舒服。如果累了,倦了,可以静静地坐一会,与佛对视,与佛倾诉,与自己和解。将心轻轻安放在佛菩萨的功德海中,让疲倦的身心得到休憩,为喧嚣的生活找到清凉,为迷惘的生命找到光明。

  这里不设烧香处,但你可以点一盏心灯祈福。看着点点淡黄的晕光,感受心被点亮的希望。祝福自己,祝福家人朋友,甚至对陌生人,你也祝福。当心被打开时,你将感到无限安全、无限开阔。

  谁不是浮沉旅客!来到这里,我们都会有感动。感动我们的,不仅是外在的所见,更是背后的用心。

  愿你远道而来,回到心灵家园!

  愿你舒眉展颜,安静平和喜乐!

  愿你相信未来,稳稳安住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