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韬

   真际寺位于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灵峰景区真际谷,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

   真际寺的肇建时间,一种较为认同的说法是在明朱谏的《雁山志》中记载:真际寺“宋祥符二年建置,熙宁元年赐额”。传说,雁荡山为十八罗汉的第五尊者诺矩罗静坐修行的道场。宋初,全了法师受一天竺僧的指点,至诺矩罗道场择地而居,兴建寺庙,是为雁荡山开山祖。并由此认为,是全了法师兴建了灵峰、真际二寺。据《徐霞客游记》所述,当时的真际寺在鸣玉溪北坞。

   其后,真际寺几经重建、毁损,在现真际寺外一民国时期的“真际寺复兴纪念碑”上,记载其最近一次重建,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有白波上人发大誓愿,在该碑址所在地(即马家岭古道起点)重建真际寺。后因战乱,该寺再度被毁。

   时至2018年2月4日,承当代高僧济群法师发起奠基,在民国遗址上重建真际寺,揭开了佛教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在雁荡大地上的新篇章。由此,一方唐风宋韵的禅意净土得以在雁荡山间重现。

   “真际”二字在佛法中意为“真义”“真谛”。复建的真际寺以回归寺庙原有的两大功能定位——即静心禅修和教育功能,引导众生体悟觉悟本性。摒弃了明清寺庙的建筑形式,恢复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风格,整体呈现为极简的禅意空间。

   真际寺地块傍鸣玉溪东北岸,略呈菱形状,故整体建筑以坐北朝南的大雄宝殿为中轴,由5个区域的建筑体联结而成。包括:东区的斋堂、客堂及女众住宿区,西区的寮房、禅堂、男众住宿区。

   大雄宝殿所在区域为两层结构,由山门拾阶而上,直通二层的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着一尊被称为“东方的微笑”的释加牟尼佛像,仿制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主佛像。由当代佛造像雕塑家陈津生以非遗传承工艺——干漆夹苎雕塑而成。

   大殿东侧有一观山平台。站在平台上,对面“五马回槽”的险峻风景一览无余,山峰绝壁间就是传说中的“飞来观音”洞。平台一侧设有钟楼,一口重达2吨的青铜钟上铸有济群法师的题字“正念钟”,侧面则是弘一法师手书的《心经》。

   大雄宝殿下层西侧的禅堂内供奉有阿弥陀佛像,原型距今1400年,亦为陈大师以干漆夹苎工艺复原的,现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真际寺的建筑设计,体现了济群法师提出的“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的禅意设计理念。这十二个字既是对禅意建筑境界的表达,也是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表达。

   大殿梁柱、室外平台栏杆乃至室内外地,不管是非洲柚木、缅甸柚木,还是菠萝格,所有木材皆在打磨漆面后,以最质朴、最本真的方式示人,毫无雕琢。

   建筑外立面除木质结构外,多为夯土材料,粗矿中不失细腻。局部辅之以竹竿隔断,似透气玄关,为素朴建筑带来一丝空灵。

   山墙采用红米石不规则拼砌而成,上多竖有竹篱笆,部分靠外山墙上的竹篱笆还会戴有树皮屋檐,让寺院既不拒人于千里,又保有足够的私密与安全。

   寺院内四处可见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的石塔、石狮、石灯和石墩,残缺并附着的尘垢、苔藓,都述说着岁月的留痕。而院内院外四通八达的老石板路,除了正对大殿的整齐划一外,其余路面均参差不齐,随性而自然。老石板之间又都留有充分的间隙,其中铺满的碎石与树下的苔藓、大石旁的兰花相映衬,构成一幅幅雅致的人文画卷。

   除了院中十数株高大茂盛的百年木樨、鹅掌楸和柳杉傲然挺立,寺院内的景观也少不了年轻树种与灌木的加盟——美国红枫、银杏、香樟、石榴树、南天竹等,在四季中分别登台展示各自绚烂的风采。

   出寺院大门,沿青石板路铺就的“正念大道”即来到“三千院”。中央一座大塔连同五座小塔形成扇形,与广场南侧的升旗台遥遥相望。

   三千院的东侧是约2亩的农禅区,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家风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与农禅区相邻的就是桂花林了。虽已不是孙科当年栽种的丹桂,也未历经百年风霜的洗礼,但这里的满枝蓓蕾,一样能在秋日九里飘香。

   不拘于传统,不附庸新潮,不彰显自我,不执著得失。涅槃重生的真际寺,打破二元对立,以生态为中心,与大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打破有限的层面,以无限的视野不断追问生命的终极问题。在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中,以低调朴素、超尘脱俗的建筑气质,把人导向宁静,让心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