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2015首届公共智慧与社会发展阳光论坛”之邀,济群法师做客百年学府北京大学,为现场及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参与的大众,带来了一场智慧盛宴。针对本次论坛主题——“开启互联网+智慧的大时代”,法师指出,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全球各地甚至宇宙中的信息,从各种星系的发现到平行宇宙的提出,不断有新的、前所未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探索。相应的,我们也需要有世界性的见识和胸怀,尤其需要认识世界的智慧。这不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是对每个人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世界观将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我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面临选择时就会有什么样的取舍,规划人生时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现代的各种科学仪器,正是认识能力的延伸,从而让人类走得更远,看得更广。但这种能力的提高是立足于向外探寻,相对无垠的宇宙,多少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两千多年过去,人类的各种知识和发现,与当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相对宇宙中未知的部分,依然是以有涯在观望无涯,永远在仰望,永远不能穷尽。
那么,人类真的无法揭开世界真相吗?在佛陀十大名号中,其一就是“世间解”。《大般涅槃经》曰:“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为什么佛陀能了知世界真相?或者说,佛法是怎么看待世界的呢?
先来看看佛教关于“世界”的解释。《楞严经》中,佛陀为阿难开示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也就是说,“世”代表时间,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概括所有的时间;“界”代表空间,以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概括一切的空间。换言之,世界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呈现。
在这个定义上,佛法和世间法并没有本质差别。不同在于,世人是向外寻找,但不论找得多远,都无法穷尽。因为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是没有尽头的。而佛法是向内探究,认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两者是一体的。一旦明心见性,通达心的本来面目,也就了知宇宙奥秘了。所以,说世界其实离不开众生,也离不开我们的心。这不仅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部分。可以说,这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因为认识能力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又会带来迷惑、烦恼、痛苦和轮回。佛法认为,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正见是一切修行的关键所在。所谓正见,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由此引导我们开启智慧,摆脱迷惑,了悟真相。以下,从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佛法对世界的认识。
一、世界的起源
关于世界的起源,早期主要有神创说。上古时期,人类对宇宙一无所知。在茫茫天地间,在种种不可控、不可知的自然现象中,感觉自己命若浮萍,微不足道,就会相信有一种外在力量在决定人类命运。因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关于神如何创造世界的记载。人们还相信,正是这个万能的神决定了世间的穷通祸福。作为人,只有通过对神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
此外还有偶然论。因为看不清世界的来龙去脉,就将种种现象归之于偶然,从而回避对问题的追究。表面上看,“偶然”似乎是适用于一切的挡箭牌,其实潜在的危害很大。因为偶然论会让人存有侥幸心理,比如不想通过努力,就期待某种结果;或采用不正当手段,却认为可以逃避惩罚。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止恶行善的基础,导致从个体到社会的各种问题。
关于世界起源,佛法是怎么看的呢?佛法是缘起论,对世界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因缘因果。所谓缘起,即一切现象都是由众多条件共同成就的。小到一张桌子,大到整个宇宙,莫不如此,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因缘决定了世界的产生,也决定了世界的败坏,所以《阿含经》还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什么是有因有缘?当众多条件和合时,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其中还有亲疏之别,即重要和次要的部分。其中,重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由因和缘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和消亡。就像作物,种子是最重要的因,而土地、阳光、雨露则是次要的缘。因缘具足,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缘起论不同于哲学上的唯物论或唯心论。因为前者以物质为第一因,后者以精神为第一因,而佛法根本不认为有独立存在的第一因,也不认为有一个万能的神在创造世界,主宰万物。在佛法看来,无论宇宙还是生命,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就像一辆汽车能跑起来,是发动机在产生作用,轮子在产生作用,还是方向盘在产生作用?并不是取决于某种因素,而是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包括组成世界的最小物质单位。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到近代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基本是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原子是物质分割到最后的、不可继续分割的微粒,其存在是客观、常恒的,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由这些基本物质元素的聚集,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乃至宇宙。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出现改变了这些观点。他们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物质的存在并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它可能以波的方式存在,也可能以粒子的方式存在,且具有随机性、自由性、不确定性。更让物理学家感到惊奇的是,其存在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换言之,对象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其存在是不确定的;只有被观察之后,才决定了它的存在方式。这就说明,当我们观察世界时,不仅是单纯的观察者,本身也是参与者和创造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的存在方式。
量子力学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认为两个基本粒子只要源头相同,是相关联的,哪怕彼此相距遥远,当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时,另一个粒子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著名的量子纠缠理论。其中原理,连爱因斯坦都无从解释。因为它们并不在一起,在物质上找不到任何连接,也没有无线传输,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是怎么发生,怎么相互感通的呢?
科学家虽然发现了很多现象,却说不出其所以然。可见,虽然我们一直崇尚唯物,信任科学,但究竟什么是物质?其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未知而扑朔迷离的。对于这些问题,佛法早有自己的一系列认识。
早期的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提出了“极微”的概念,认为这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并有专门的计算公式,说明物质是怎么分析到最小单位的。说一切有部认为,极微在时间上是恒常的,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叫“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这一观点和原子论相似,认为世界存在固定不变的基本元素,以此作为物质世界建立的基础。这些极微的聚集,称为“和合”。能造的是极微,所造的是一切现象。虽然我们看到的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极微却是恒常不变的。
而大乘中观思想否定了极微的存在,提出“缘起性空”的观点。缘起,说明一切现象都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其中找不到恒常不变的自性。所谓自性,即不依赖条件、恒常不变的独立实体。《心经》有个著名的公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什么?佛教所说的空,不是要空掉存在的现象,而是要破除我们内心对此产生的自性见。任何现象,从一张纸到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的生命现象,都是缘起的,是各种条件和关系的组合,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自体。当条件发生改变,现象就随之改变了。
此外,大乘唯识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批判了极微的观点,比如《唯识二十论》认为:如果有恒常不变的极微,那么它到底有没有体积?如果有体积,就意味着它还有方位,还可以继续分割,说不上最小;如果不承认它有体积,就意味着它并不存在。总之,只要有质量的存在,就可以分割,否则就是空的。
唯识宗还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一,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我们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比如我看见山,那个被看见的山一定在我的认识之外。其实,如果它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我们怎么认识得到呢?既然能被我们认识到,一定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
第二,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佛法认为,生命体是由业力构成的五蕴和合的系统。其中的认知系统,由经验、观念、想法等生命积累共同构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透过这个系统得到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不是由世界决定的,而是由这个认知系统决定的。
唯识有个比喻叫“一心四境”。比如人类看到的水,在鱼看来就是房子,天人看来是琉璃,而饿鬼看来就成了脓血。也就是说,当物质世界没有被认识的时候,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并不确定。只有当它被认识之后,才构成其存在方式。或者说,是在那个认知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对于人、鱼、天人、饿鬼这些众生来说,由业力造就的生命形态和认知系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不同的认知系统,同样的境界,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不必说不同的生命形态,就我们熟悉的人道众生来说,面对同样的外境,色盲、近视、老花者的所见一样吗?又或者,眼根同样健康的人,普通人和艺术家的所见一样吗?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就因为认知的不同。所以说,外境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具有种种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存在。
三、宏观世界
在很长时间内,西方社会一直奉行地心说,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但受到当时教会的打压,支持这一学说的科学家布鲁诺甚至因此被烧死。到20世纪哈勃望远镜出现之后,人们才发现,仅银河系就有很多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同时又发现,宇宙中还有很多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而面对浩瀚的宇宙,这些发现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告诉我们,宇宙中有恒河沙、微尘数那么多的星系。《华严经》就有很多相关阐述,如《卢舍那佛品》的“此莲华藏世界海中,一一境界,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庄严”,《十行品》的“入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各见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十明品》的“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等等。在《大正藏》收录的经典中,“世界”一词出现了七万多次,让人惊叹佛陀的所知所见,实在是深广难测,不可思议。
那么,佛法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有哪些呢?首先得从三界说起。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众生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所作的划分。比如欲界众生,还在享受色食二欲的生活,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范围。色界在欲界之上,此界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则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有四空天等。虽然三界的生命层次不同,但都是众生生死往来之处,所以佛法修行是以超出三界、断除轮回为目的。
此外还有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及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这是众生的轮回之道,故曰“六道”,又名“六趣”,即一切众生随业趣向之处。而十法界则是在六道之外,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贤境界,为六凡四圣。不同的法界,代表不同的生命状态,以及各种世界的存在。
“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佛教常见的概念,是对世界结构的说明。用现代的话来说,以太阳为中心,有各种行星围绕,再包括生活其间的六道众生,由此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陀教化的领域,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那么,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佛陀讲《大般若经》时,放光动地:“此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殑伽沙,即恒河沙。佛说法时,每每以恒河沙来形容数目之多,难以穷尽。因为恒河沙极其微细,哪怕只抓一把都很难数清,何况整条恒河中的沙?而宇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竟然有恒河沙那么多,遍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每个方向都有无量世界,实在是难以想象。
在佛弟子熟悉的《维摩诘所说经》中,也对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维摩诘是一位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某日,他示疾于床,释迦牟尼佛就派遣诸大弟子前去慰问。结果从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一直到弥勒菩萨等,都曾领教过维摩诘的辩才,知道前去问疾后,将有一番高难度的往来答辩,所以谁也不敢接受这个任务,自知难为酬对,不堪任诣彼问疾。
最后轮到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菩萨虽然清楚任务艰巨,但既然佛陀有此安排,也应承担下来。众人深知文殊师利和维摩诘见面后必说妙法,所以,“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如此浩荡的探病队伍,到了维摩诘一丈大小的房中,竟也不觉拥挤。
因为大家都站着,所以维摩诘就问文殊菩萨:“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狮子之座?”文殊菩萨言:“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如果一由旬按二十公里计算的话,这个座椅之大,实在是超乎想象。
维摩诘居士接着显现神通,“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狮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狮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如此大的座椅,而且不是一个,是三万二千之多,但小小的丈室居然能够容纳。更奇妙的是,房间没变大,椅子也没变小。
这并不是魔术,而是佛法“事事无碍”的境界,说明物质并没有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如果我们有自性见,会觉得大就是大,小就是小,无法理解大的物体怎么能装到小的里边去。其实我们看电脑屏幕,虽然这么小,但可以把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放在其中,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在看的时候,没觉得世界变小了,也没觉得电脑变大了。还有目前正在发展中的VR虚拟现实,从天空到海洋,那么多让人身临其境的场景,仅仅在一副眼镜中而已。
当然,那是通过设备达到的效果。但对修行人来说,一旦超越自性见,安住在空性境界中,所谓的大和小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既没有实在的大,也没有实在的小。
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所谓大小、轻重、美丑、贵贱等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障碍,其实都来自我们的心,来自我们的执著。
四、世界的生成和演变
世界怎么产生,怎么变化的?其产生和变化取决于什么力量?从基督教来说,是来自上帝的安排;从现代科学来说,宇宙中有强力、弱力、电磁力、万有引力等,由此影响宇宙和自然界的运作。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由众多因缘的和合组成了世界,其中又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主,这是偏于物质的分析。此外,还有“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说,认为世间万象都离不开心的作用。在世界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心具有能动性和主导性,而物是被动的。但不论心还是物,都是无常的。心念有生住异灭,色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乃至宇宙中无量无边的星球,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只是我们的感官太迟钝了,在很多时候,觉察不出这种改变而已。所以,佛教经论是以心为立足点进行探讨,从真心到妄心,从意识到潜意识,都有深刻的剖析和阐述。
关于世界的生成演变,佛法认为,世界由众缘和合而生。形成之后进入住劫,即相对稳定的阶段,生态环境开始形成,适合众生包括人类居住。然后,这个环境又因自身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消耗逐渐败坏,最后化为微尘,彻底毁灭。不仅如此,每个星球都会经历这样成住坏空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人类是在住劫期间出现在地球上的。这又涉及一个问题:人是怎么来的?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五天创造天地和万物后,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个人,即人类始祖。
而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认为是光音天人移民到此。《长阿含经》记载,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本来,这些天人以念为食,能神足飞空,身光自照。后来,见“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就出于好奇尝了一下,结果越吃越多。最后身体变得粗重,失去天人的妙色,也不再有神足通,只能长居于此。
《起世因本经》则记载,光音天人初到地球时,因为往昔福报的余力,“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这种稻米随欲而取,取而复生。但随着这些天人福报转薄,他们出于懒惰和贪心,觉得每顿取食麻烦,不如多取一些作为储藏。结果越取越多,终于福报耗尽,只能自耕自食了。
此外,佛法认为世界在住劫过程中会有上升和衰退,又称增劫和减劫。增劫中,世界会往正向的方向发展;而减劫中,则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由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类整体的道德行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堕落,彼此争斗,疯狂掠夺,世界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也包括战争、瘟疫、饥荒等人为灾难。反之,随着人类道德的提升,不仅社会和谐安定,生态环境也会日益平衡,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所以说,每个人的心念和行为,在决定各自命运的同时,也在汇集成共业,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在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关键就在于人类道德的堕落。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人类的破坏力。以环境污染为例,近百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和。这是每个人都看得见,也正在深受其害的苦果。
我们是受害者,但何尝不是施害者呢?一方面,每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谁也无法幸免。比如雾霾之下,你能独自幸免吗?哪怕有能力移民到更好的环境,又躲得过全球变暖带来的隐患吗?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想法,不仅自私,更是愚蠢而短视的。
我们要改变这个社会,必须以缘起的智慧,认识到个体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否则的话,很多人也觉得环保重要,可一旦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还是自己重要,眼前重要。这就是因为认识不到个体和世界的关系,认识不到这种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
所以说,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尤其要重视观念、心态、道德行为的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不知道实现的是什么梦了。
五、世界的原理
古往今来,除了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追寻,科学家们也始终在探索,希望能找到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定律。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最新的弦论,都在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和原理。
当一种又一种的理论被提出后,科学家们却发现,这些理论都没办法解释一切现象。比如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相对论的现象,相对论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发现的都是局部原理。换言之,这一原理仅限于某个层面,超越这个层面就不再适用,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弦论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矛盾,既能解释宏观世界,也能解释微观世界,但它目前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科学实证。
从佛法观点来看,世界的共同原理就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陀亲证的,也是区别佛法和非佛法的标准。
第一是无常,说明万物的非恒常性。在这个世间,小到原子、夸克,大到地球、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以及我们身边的一切人和物,有什么是恒常不变,是不依赖条件存在的吗?事实上,这不仅是佛法的认识,也是不断被各种科学发现证实的原理。只要我们愿意了解,就会发现,这个世上真的没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可以说,人们对于无常更多的不是无知,而是无视,似乎无视就可以抵挡无常,让自己在“恒常”的假象中再停留一下,陶醉一下。
第二是无我,说明万物的非主宰性。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的,是一套系统在共同产生作用,而不是以某种力量为主宰。就像汽车可以跑,飞机可以飞,哪一样不是各种零件在相互作用?虽然其中有重要条件和次要因素之分,但没有什么是唯一、不变的主宰。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主宰,我们一定不愿让它老,让它病,让它死,做得到吗?显然不能。因为在这套系统中,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作为主宰。
第三是涅槃寂静,告诉我们,只有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心灵才能获得宁静,生命才能获得自由。反之,只要还有迷惑,必然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哪怕眼前诸事顺遂,但只要苦因还在,总归要流转六道,无法自主。
对于以上原理,我们可以去检验,世间有没有什么现象超出这三点?不符合这三点?
此外,大乘中观思想是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说明一切现象都是由条件决定其存在,其中没有恒常不变的主宰。从我们的色身到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无自性的。这一思想首先是破除自性见,其次是说明一切现象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正因为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所以,它会随着我们内心的不同认知发生改变。可能有人会说:我想把家里的东西都变成黄金,做得到吗?为什么做不到?并不是这个原理有问题,而是你的认知模式达不到,你的业力系统达不到。简单地说,就是你的能力没这么大。因为认知模式和“我想怎样”是两个概念,前者是通过观念、心态、生命品质造就的,而后者只是妄想,是没有力量的。
在我们的生命中,业力决定了认知模式,认知模式决定了认识对象。从无自性空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正是基于这一原理,佛教非常重视观想的修行。可以通过观想来调整心态,进而改变行为。当身心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再以禅修证得空性慧,才能真正超越现有的凡夫生命系统。
而唯识经论提供的原理有两点。其一,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其二,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所认识的世界。这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可见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需要检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模式。有句歌词叫“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事实上,真相恰恰就是“我不明白”,而不是其他问题。如果不从自心入手,看清心的种种妄念,明白心的种种原理,发现心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明白这个世界的。就像拿着一面哈哈镜,还是小小的、破碎的,能看明白什么呢?
以上这些原理,对于我们了解生命、看清世界意义重大。因为心才是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六、认识与存在
我曾出过一本《认识与存在》,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解读,说明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世界是什么关系。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的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三性三无性,揭示了存在的各种形态及实质;而诸法唯识的理论,则论证了认识与存在相互依托的关系。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的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
前面已经说过,认识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此处通过唯识的三性说作进一步说明。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认识的三个层面。了解其中原理,我们才知道如何辨别真妄,并通过改变认识来选择心行,转染成净。
首先是遍计所执,即主观错觉的世界。也就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会受到观念、经验、情绪、习惯、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镜,对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进行了加工。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对哪个人一见如故,或看到哪个人就特别讨厌?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早已被自己的认识处理过了。
这种加工是持续不断的,觉得这个人可爱,就找一大堆理由证明他的可爱;觉得这个人讨厌,就找一堆理由证明他的讨厌。可以说,理性很多时候都在为我们的感觉打工。随着加工的深入,对喜欢的越来越贪著,对讨厌的越来越拒绝,烦恼也就在所难免。
其次是依他起,即因缘显现的世界。佛法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心密切相关。每种心理产生活动时,由见分、相分、自证分三部分组成。所谓见分,指眼等六识有了别外境的作用,比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所谓相分,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所谓自证分,即内心自证自觉的作用,正是这个作用,连接着我们的认识和所认识的影像。总之,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认识有着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心。
了解这些原理,对前面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量子的随机性、自由性,正是意识的特点。一个物质还未成形时,会受到自由意志,即心念的影响。只有成形后,才会遵循某个规则。比如行为产生之前,我们会面临选择: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之后,不断地做,才会进入一种惯性。物质世界也是如此。
第三是圆成实,即世界的实相。世间万象虽然有各种显现,但每个现象的背后,都蕴含着空性。在空性层面,一切是等无差别、圆融无碍的,没有此或彼的对立。不仅如此,能认识的心和所认识的世界也是一体的。所以,“如来天眼最胜清净,一切世界、一切有情色相差别,及余物类种种不同,如来皆见,如观掌中阿摩洛果。”反过来说,只要有能所的分别和执著,所见就一定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常,凡夫都是活在遍计所执中。唯识经论有个比喻,就像有人夜晚看到地下有绳,因为月色朦胧,误以为是蛇而吓出一身冷汗。类似的典故,还有杯弓蛇影、邻人窃斧等。虽然杯里没有蛇,邻人也没有窃斧,但在发现真相之前,这个错觉是实实在在的,并且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影响。凡夫有我法二执,还有所知障和烦恼障,这使我们总是带着情绪、想法、感觉、经验去诠释世界,对自己的见闻觉知进行加工,进而制造烦恼,制造痛苦,制造轮回。
探讨认识与存在的关系,是以对缘起现象(依他起)的认识为立足点。对缘起现象的错误认识,将导向遍计所执,导向生死轮回;而对缘起现象的正确认识,则能摆脱遍计所执,通达空性实相。两条路的分歧,就在于对缘起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这也是轮回和解脱的分水岭。
此外,中观是以真俗二谛来划分世界。其中,世俗谛是世间的道理,是凡夫根据见闻、经验所总结的;胜义谛则是圣智证得的诸法实相。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龙树菩萨有个偈颂:“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世间现象,就不能证得真谛;不能证得真谛,就无法断除烦恼,成就涅槃。
总之,不论阿含还是唯识、中观的见地,所有经教都在帮助我们破除对世界的误解,告诉我们真相是怎么回事。只有对世界建立正确认识,进而在正见指导下,通过禅修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才能得定发慧,通达空性,成为佛陀那样的觉悟者。
七、结 说
通过佛法怎么看世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佛法的深度及广度,对佛陀的智慧心悦诚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佛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补科学之偏。正如朱清时先生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中所说:“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正确认识世界,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净化心灵,造就健康人格。只有这样,世界才有改变的希望,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2023.10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