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随喜功德,为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
随,是随顺、不违背之义;喜,是欢喜、不讨厌之义。随喜功德,是对他人所做的一切善行,不论事情大小,也不论是看到或听到,仿佛自己所做的那样,感到由衷的欢喜。由此,也能获得与行善者同样的功德。看到他人给寺院或希望工程敬献巨额善款,虽然自己能力不足,但只要发自内心地对此善行表示赞叹,即使未出一分,所获功德亦与捐款者无别。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一本万利的好事,甚至无须花钱,只要为之欢喜即可,实在是太容易、太划算了,世间哪有比这更低投入、更高收益的事呢?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凡夫因为执我,处处只考虑自己,只希望自己荣耀发达。因为这样的心理,看到别人做了好事,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随喜而是嫉妒,好像自身利益被侵害了一般。这种嫉妒,正是随喜的最大障碍。反过来说,随喜又是克服嫉妒的良方,此长而彼消。
当然,随喜不仅仅是语言赞叹,也包括行动支持。有人捐建希望小学,我们没有能力拿出大笔资金,但也可以尽己所能地捐助一些,与大家共同添砖加瓦。也有些人,虽然说着许许多多赞美之言,却一分钱都舍不得拿出来。这种随喜,往往不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对于真正认识到随喜利益的人来说,只要是善行,必定积极参与其中,决不白白错失这利人利己的大好机会。就像人们得知稳赚不赔的高回报投资项目后,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参与,不愿错失良机。
以佛陀为榜样
随喜功德,首先是对三世诸佛的一切善行和功德表示随喜。佛陀德行圆满,在弟子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对他们的功德,我们更容易心生随喜,故普贤菩萨教导我们从这里开始修习。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我们所随喜的,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而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善行,及初发心以来成就的所有功德,我们都由衷欢喜。诸佛如来之所以能成就佛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从初发心开始,不惜生命地修习福德、智慧资粮,逐渐积累而来。
佛教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也就是说,释迦并非生来就具有佛的身份,弥勒亦非无缘无故就被尊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名乔达摩·悉达多。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路过兰毗尼园时,手扶无忧树枝,从右肋生下太子。长大后,太子迎娶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并有了一个名为罗睺罗的可爱孩子。后来,太子有感于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心探索生命真谛,于是抛家别子,舍弃王宫生活,出家成为沙门。据史籍记载,悉达多太子曾四方行脚,遍访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后在丛林苦修,日食一麻一麦,致使身形消瘦,有如枯木。以至有次在尼连禅河沐浴时,虚弱得连上岸的力气都没有。但是,历时六年的苦修并未使他证悟真理。
最后,他来到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铺上一束柔软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并立下“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的大誓愿,进入甚深禅定中。经过七日七夜的禅修,终于明心见性,证得无上正觉。觉悟后的太子,被人尊为“佛陀”,意为“觉者”;又被尊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者。佛陀以其出家、修行、证悟的经历告诉我们,诸佛并不是天生的,也是由人修行而成。这就是佛陀在《阿含经》中所说的“我今亦是人数”。每一位佛弟子只要精进不懈地如法修行,同样能像佛陀那样圆成菩提。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学人问祖师:“什么是佛?”师答:“你就是佛!”我们敢于承认自己是佛吗?如果不相信自己能成佛,没有这份承担的勇气,就远离佛道了。《大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都有成佛的资格。这是我们作为学佛者应有的认知。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佛陀最初发心修行,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一切智,此处指圆满的智慧。佛教所说的智慧,并非聪明才智,而是断除烦恼、透彻生命真相的智慧,又名般若智。佛陀,就是证得圆满般若智的觉悟者。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这一智慧是从“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而来。若想成佛,亦须精进修福修慧。佛教中,又称佛陀为两足尊,就是代表智慧、福德的圆满成就。
福德,是修行的重要助缘,也是处世的必要条件。如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健康长寿等,都是福德的具体表现。相对佛陀来说,任何人的福报都是有限的,没有完满无缺、历久不衰的福报。社会上,不少人虽然有钱,却只知享乐,不明修福之道。不知福报是有限的,就像银行存款那样,一味提取却不再储蓄,迟早会一无所有。若将福报提前支取后,虽寿限未到,也会福尽而死。所以,我们不仅要惜福,更要重视修福。
在这方面,佛陀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佛陀虽已福德圆满,仍随时积资培福。翻开经典,相关记载比比皆是。地上脏了,佛陀会亲自去扫地。看到老比丘无法穿针缝衣,佛陀就亲自帮他穿针并告诉弟子们:“我之所以能成佛,正是无始以来积资培福。现在虽已成就,还当继续修福。”佛陀这样的圣者尚不忘修福,我们这些凡夫,更要向佛学习,广种福田,勤修善根。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陀的成就,并非一生圆满,而是历经“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包括自己最为宝贵的头目手足,也在所不惜。经典中,也记载了许多佛陀在因地修菩萨行的事迹。
有一生,佛陀身为萨埵那太子,曾于雪天来到山中,见到母子四只饿虎,因为大雪已多日没找到猎物。小虎嗷嗷待哺,眼看就快饿死。太子心生怜悯,为救活几只小虎,舍身跳下山崖,将自身血肉作为布施。有一生,佛陀身为国王,天人为考验他行菩萨道的决心,变做老鹰追捕小鸟。鸟儿飞入王宫,躲进国王衣袖内。老鹰追踪而至,请求道:“我饿了,小鸟是我的食物,请把它还来。”国王说:“它来此是为了寻求保护,我不能放它送死。”老鹰说:“您既然慈悲,也应慈悲饥饿的我,若能在你身上割一块相当于小鸟重量的肉,鸟儿自可免死。”国王毫不犹豫地割肉喂鹰,换得小鸟性命。还有一生,佛陀身为仙人,常在雪山修行。有位天人现罗刹相前来,宣称自己曾听闻佛法。仙人向他求教,罗刹却提出:“说法可以,但须以身体作为供养。”仙人求道心切,在听闻罗刹所说半偈后,毅然舍身。
佛陀在因地的漫长修行过程中,这种舍己为他、舍身为法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他看到,无始以来,自己不知经过多少生死轮转。如果不能彻见真理,利益人天,这种生命多一生、少一生并无什么分别。所以,为了寻求真理,为自己和众生的究竟解脱,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菩萨道的修行,主要是依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文音译,意为到彼岸,就是六种帮助我们度过生死苦海、抵达成佛彼岸的途径,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在因地坚持不懈地修习六度,故能证得种种成就。菩萨智地,是修行经过的十个阶段,分别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无上菩提,即至高无上的觉悟,也是佛果的成就。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佛陀圆满无上菩提之后,说法度众,待化缘已毕,将色身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分布各地,使未能值遇佛世的众生因见舍利而种下善根。舍利,是成就者荼毗后留下的遗骨,质地坚硬,色彩各异,有红绿黄白几种颜色。北京的佛牙塔就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留下的牙齿舍利;而陕西的法门寺更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对于身处末法时代的我们来说,虽然无缘亲见佛陀,但能礼拜他老人家的舍利,如同面见佛陀一般;供养他老人家的舍利,亦如供养佛陀一般。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对于上述种种功德,对于佛陀所修一切善法,我们都由衷地欢喜赞叹。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六趣四生”是佛教对一切生命现象的归纳。其中,根据有情形相和生存处所分为六趣,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根据有情的投生方式分为四生,分别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即哺乳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卵生,是通过卵的孵化而出生,如鸡、鸭、鹅、各种鸟类等。湿生,是依湿气而有的生命,如蚊蝇之类。化生,则是不假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如地狱众生。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是诸佛菩萨,也包括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的每一项善行,哪怕是尘土那么微不足道,皆应欢喜赞叹,不舍小善。
《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再三强调了随喜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所做的善行有限,而随喜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如果我们没有财力帮助多少弱势群体,但只要有心,只要随喜所有的志愿者,随喜所有的慈善机构,同样可以成为天下最有能力的志愿者,因为我们的心和普天下所有助人为乐者在一起。我们没有能力捐助多少善款,但只要愿意,只要随喜所有人的布施供养,就比天下所有人捐得更多。因为我们随喜的不是一个、两个,甚至不只是当今世界的所有人,而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乐施净资者。
前面说过,人们所以无法随喜他人功德,主要是因我执、嫉妒在作怪。因为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甚至容不下他人的善行。一方面是自己舍不得帮助他人,一方面又不愿看到别人做得比自己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说,随喜也是对治我执、嫉妒的有效途径。如果坚持不懈地修习,久而久之,就会从原有的强烈自我意识中逐渐超脱出来,转而关注他人,关注众生。一旦眼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时,利益他人,甚至为他人牺牲自己都不再困难了。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即听闻佛陀所说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修行人,分别成就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因其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又名入流。二果斯陀含,已断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而后三品尚在,还须来欲界一番受生,又名一来。三果阿那含,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又名不来。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又名无学。四果圣人中,又分有学、无学两类。有学,是说功德尚未圆满,还应继续修习。无学,则是所有功德业已圆满,无须继续修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辟支佛,即独觉,他们慧根深厚,领悟力强,在无佛出世时,也能由花开花落、春去冬来、生老病死而领悟世间无常,从而通达诸法实相。因为法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有佛无佛,法尔如是,倘能具备独觉那样的慧根,就能自己觉悟。对于十方三世一切声闻、独觉行者,及有学、无学的圣者,对于他们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都要心生欢喜,时时赞叹。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佛陀在因地修习菩萨道时,历尽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无数令人望而却步的苦行,勇于承担,毫不退缩,立志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的广大功德。对于菩萨所修的苦行和功德,我们都由衷地感到欢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种随喜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一念随喜的力量还不够,无法形成稳定的心行。如果不能长久保持,念念不忘,这念随喜之心很快会被其他心行所淹没,被模糊化、边缘化。从今往后,我们应尽未来际地修习随喜之心,时时提起正念并念念安住。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