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007年讲于西园寺菩提静修营
作为凡夫,我们所修的菩萨行是建立在无明和我执之上,是有限而有漏的。我们希望平等利益众生,却很难真正做到,因为现有的心行就充满着爱憎,充满着不平等。唯有到初地菩萨,证悟平等无别的空性后,才能平等对待众生。具备这一见地基础,所发的菩提心才是胜义菩提心,所修的菩萨行才是无漏圣贤行。
那么,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样的修行来证悟空性?这里主要给大家提供两点,一是关于无我的认知,二是关于无自性的认知。
1.无 我
从佛法观点来看,所谓的“我”,只是五蕴假合而成。无论现前这个色身,还是种种的观念想法,并非天生存在,而是来自生命延续过程中的积累。我们的身体,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后天饮食滋养而成;我们的观念,则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和个人思考积累而成。其中,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我”?只要看看我们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有哪一天不在变化中?又有哪个时刻不在新陈代谢中?再看看我们的想法,从少年到现在,又经历了多少转折,多少追寻和否定?即使能将儿时的理想坚持一生,也必然经过了充实,经过了调整。
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想法和情绪只是客体,是我们在特定时期使用的一项工具,而非我们以为的自我。观照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对这个客体加以检修,这也是生命本身具备的自检能力。通常,我们总是习惯向外攀缘,总是在观察外在世界,却从不懂得将目光收回来,看看这个会说、会动、会高兴、会痛苦的究竟是什么?究竟和我们在乎的那个“自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将色身和起心动念当作客体来观察,就不会被所谓的“自我”干扰,陷入由此而来的种种问题。
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贴上“自我”这个标签造成的。比如这张桌子,本来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一旦贴上“我”的标签,它的变化立刻就显得不同了。坏了,让“我”觉得烦恼;丢了,让“我”觉得可惜。重视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包括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事业、我的地位,世间的一切,凡是贴上“我”的标签,立刻就变得举足轻重,不同一般,立刻就会粘在我们的心头,放不下,甩不掉。更要命的是,烦恼也随之而生。世间每天都有无数家庭破裂,但只有“我”的家庭破裂,才会让人觉得撕心裂肺;世间每天都有很多企业倒闭,但只有“我”的企业解体,才会让人觉得难以承受。问题是,这种烦恼能够挽救家庭的破裂吗?能够阻止企业的倒闭吗?如果不能,我们为什么要自寻烦恼,使身心受到伤害呢?
学佛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撤除“自我”的标签。每个情绪生起时,只是客观地看待它:此刻正感到开心,此刻正感到气愤,此刻正在嫉妒,此刻正在忧愁,等等。只要不贴上“我”的标签,这种情绪是不会有多少力量的。它们可以来来去去,但只是一些稍作停留的过客,不会构成多少干扰,更不会强行掌控局面。认识无我的作用就在于此,当内在的观照力生起并产生作用后,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自在。
2.无自性
其次,无自性的智慧也很重要。每种烦恼和情绪都有相应的所缘境,或是因为家人引起,或是因为事业引起,或是因为某件事引起,或是因为某个人引起。为什么这件事或这个人会让你产生烦恼?关键就在于,我们执著于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设定。当这种设定和现实发生冲突,或是和我们的另一些妄想发生冲突时,烦恼就产生了。
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为什么他会如此对待我?”“为什么我的努力没有结果?”“为什么不幸总是降临到我身上?”虽然抱怨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接着会有一个共同的表达,那就是——“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寻找原因,寻找这个“为什么”,而是建构一个自己觉得“应该怎样”的设定,然后埋头扎入思维的死胡同中,碰壁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解除烦恼?必须改变原有的设定。《心经》和《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空,就是在帮助我们认识法的真相,帮助我们消除对世界的错误看法。当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梦幻泡影,认识到过去的所有看法都是一厢情愿,并非世界真实,烦恼自然就无从生起了。所以会有烦恼,原因就在于,我们觉得世界是实实在在的,觉得那些人和事是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以为的正确和错误是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设定的“应该怎样”的结局是实实在在的。
空性的修行,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破除我执,一方面是指导我们如实观照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又生活在各自的世界,有的在喜悦中,有的在痛苦中。区别就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感受世界。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正见的作用,而一切法无自性正是最根本的正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拥有了看待世界的慧眼,打开了走出轮回的大门。
十、结 语
以上,主要从三部分介绍了菩提心的修行。一是关于菩提心修行的基本认知,讲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与皈依、菩提心与七支供、菩提心与出离心四个问题;二是如何发起菩提心,包括发起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受菩萨戒三个问题;三是菩提心的实践和升华,包括行菩萨行、菩萨行与空性见两个问题。
对于发心修学大乘的佛子来说,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因为菩萨道修行就是以发菩提心为起点,以圆满菩提心为终点。关于这个核心,我们既要多闻熏习,如理思维,更要在座下不断实践,将菩提心的修行真正落到实处,成为表里如一的菩萨行者。
(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