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指社会上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他们不自觉中也在发心。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想锦衣玉食,想财源滚滚,想仕途畅通;更有甚者,还想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事实上,每种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或是贪心,或是嗔心,或是我慢、嫉妒,乃至邪知邪见。这一心理基础,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
1.凡夫心的形成
每个行为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比如为谋利去开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更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如果开公司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的贪著之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就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上不少青年为了恋爱寻死觅活,他们并不是开始就严重到这一地步,不可能一见面就再也无法分开。也是经历了相恋的过程,使彼此的贪著之心越来越重,以至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觉得失去对方就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
凡夫心正是这样不断滋养起来的。用唯识法义来理解,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已将心行运作的规律揭露无遗。“种子生现行”是重复的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心念的重复是变化的,会介入自身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形成贪心、嗔心、我慢、嫉妒等各种心行。尤其在现代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做事业要面临很多考验,甚至可以说是处处陷阱,往往使人不自觉地被各种诱惑所转。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内心世界却被染污得面目全非。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心就是通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身的某种心理。所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不仅要考量客观结果,更要考量它究竟成就了怎样的心。事业是短暂的,而凡夫心的作用不仅会左右我们的今生,更会影响到未来。
世人以凡夫心为基础,产生种种想法及行为,因而成就了凡夫品质。所谓凡夫品质,从根本来说,就是我法二执及贪嗔痴烦恼。当然,每个人的执著有不同取向,从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凡夫心的力量强弱,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培养。习惯贪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贪心,习惯嗔恨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嗔心,这些现象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观察到。如果不反省并制止,贪心和嗔心随时都会寻找目标,采取行动。久而久之,使贪心和嗔心变得无比强大。
心灵是在重复中成长的,每重复一次就壮大一次。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加以审视,及时调整。
2.良好心行的培养
每一种技能的获得,也要通过不断重复。比如我们学打球,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正确的姿势。有些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学得规范并不容易。即使学会了,还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巩固。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姿势,稍有松懈,马上会恢复到原有习惯中。只有在特别用心时,才会做出准确的姿势。
事实上,行为习惯也代表着心灵习惯,两者是统一的。但从心灵到行为的落实,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要百次、千次、万次,随时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正确状态,然后不断重复。当这种重复在心行上稳定之后,就是定。事实上,定并没有那么神秘,稳定地延续下去就是定。当正确的身心行为稳定之后,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能量。不然,它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正念同样需要训练。所以,念佛必须时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一句名号周而复始地重复、重复、再重复。那么,重复的关键在哪里?就是有正见为指导。否则的话,重复训练会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固定下来,成为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惯。
正见能指导我们调整身心,帮助我们作出判断:这个状态应该舍弃,那个状态应该舍弃。通过不断舍弃,将心行调整得不偏不倚。正见还告诉我们:在这一状态中,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否则又会落入怎样的状态,等等。这正说明了经教的重要性,因为经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见。但学习经教必须找到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在我们的心行。所以学法的重点是心,而不是书本。
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嗔恨;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和悲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用于训练佛菩萨品质,训练觉悟的心,也会很快成就的,可能所用的力气还不需要百分之一。关键在于,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觉悟的心,更不懂得怎样训练。如果找对方法,觉悟并非遥不可及。翻开古德传记,不少人是经善知识点化,言下顿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开悟并非不可企及的事。佛陀在世时,很多弟子闻佛说法后,当下得法眼净,证悟圣道圣果。如果很难的话,不可能当下成就。所以修行应该有简单的一面,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入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