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佛陀反复强调了无相、无所得的观念。有些人听闻后容易偏空,觉得既然都是空、无相、无所得,那学和不学、修和不修也就没有区别了。佛陀为了避免我们落入这种错误认识,在强调无所得的同时,也再三赞叹受持《金刚经》的功德。经中通过校量功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对无相、无所得的体认,能够成就无量功德。
1.与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八依法出生分)
第八“依法出生分”,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佛陀问须菩提说:在你的认识中,如果有人以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此人获得的福报多吗?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概念呢?在佛教中,一个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太阳系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世界组成,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空间。七宝,各种经典记载略有差异,主要有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总之是世所罕见的奇珍异宝。在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的空间中,装满各种珍宝,而且都用来布施,这样的功德有多大?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须菩提尊者回答说:这一布施的功德实在多到难以计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说到福德很多,也不必执著。因为福德是缘起法,其本质是空的。当我们以不著相的心看待福德,有限的福德就会成为无限,这才是真正的多。因为执著就是一种设定,有设定就是有限,而再多的有限只是有限而已。只有撤除设定,认识到福德无自性,才能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受持,对法义体认性的实践。四句偈,并不是特指哪个偈颂,可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可以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指法义的精华。佛陀接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能受持《金刚经》,哪怕仅仅受持其中的四句偈,并且为他人宣说、开示,那么他所招感的功德,将超过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因为七宝布施招感的只是福德,是外在的,有漏的,而受持《金刚经》能使我们开智慧、断烦恼,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的呢?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会这么大呢?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所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金刚经》宣说的般若法门中出生的。佛教中,将般若称为佛母,即诸佛之母。《心经》也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之所以能成就菩提,都是因为体认到生命内在的般若智慧。这里所说的“此经”,狭义上指《金刚经》,但从广义上,指一切能开发般若智慧、导向无上觉悟的经典。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说到《金刚经》的殊胜,可能有人会对般若法门生起执著,反而忽略这个法门指向的目标。佛陀为了破除我们的执著,进一步提醒说:所谓佛法,从教法本身来说也是缘起法,是无自性空的。我们要关心它所揭示的智慧,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
这是《金刚经》的第一轮校量。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和“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的功德对比,说明依教奉行和弘扬佛法的功德。
2.与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十一无为福胜分)
第十一分为“无为福胜分”,还是校量功德。前一段是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校量,此处则是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也就是说,从原来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下子升级到恒河沙那么多倍。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佛陀问须菩提说:就像恒河中所有沙那么多的数量,每一粒沙又相当于一条恒河,有多少沙,就有多少恒河。然后是恒河沙那么多恒河中所有沙的总量,你觉得如何,是不是可以算很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尊者回答说:实在是太多了。因为每粒沙相当于一条恒河,那仅仅恒河的数量已经数不胜数,何况其中的沙呢?我们知道,恒河沙又白又细,仅一条恒河中,沙的数量已经难以计算。更何况,这里说的不是一条恒河,而是恒河沙数恒河中所有的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佛陀对须菩提说: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装满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由此感得的福报多吗?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已经难以想象了,而恒河沙数恒河中所有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在这么多世界中装满七宝,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因为这个数字实在巨大,所以须菩提尊者也只能说:很多啊,世尊,实在非常多。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佛陀再次告诉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哪怕仅仅受持其中四句偈,并且为他人宣说,让人通过经中开显的义理契入空性,那么他所招感的功德,将超过以七宝布施的福德。这不是普通的七宝,而是前面所说的,装满恒河沙等恒河中所有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简单地说,就是无量无边的七宝。
大家有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来说,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似乎非常容易。平时也有很多人以读诵《金刚经》作为日常定课,那么,它的功德真有那么大吗?关于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受持、读诵、演说《金刚经》,能帮助我们开智慧,断烦恼,究竟解除生命中的迷惑和痛苦,意义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七宝布施招感的福报是有漏的,只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而非生命品质,哪怕得到再多,也比不上无漏智慧的成就。知道这个道理后,我们才能认识到受持《金刚经》的意义所在。
对我们自己是如此,对别人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给别人经济帮助,但这种帮助只能暂时解决他的生活问题,有时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滋长依赖、贪婪、懒惰等心理。但如果我们引导对方认清世界真相,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就能在根本上提升他的生命品质。所以有相的财布施并不究竟,无相的法布施才是究竟而圆满的,二者的意义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这里“受持读诵”并不是泛泛地读一读,那样做的作用确实有限。关键在于契入空性,依教奉行,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无住生心,无我利他。这才是《金刚经》所说的“受持”,才能招感无量功德。
3.与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十三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分为“如法受持分”。在探讨可否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的问题后,佛陀以身命布施和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进行校量。所谓身命布施,即佛教所说的内财布施,是以自己今生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色身作为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布施,由此招感的功德自然比之前的七宝布施更胜一筹。因为七宝只是外财,虽然可贵,但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和今生唯一的色身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相应的,身命布施感得的福报也就更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但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经》,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并且为他人宣说,引导他人依此经修行证道,那么他招感的功德将超过以身命布施的福报。
也就是说,不论外在的财富布施,还是内在的身命布施,都比不上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因为这样才能究竟地开智慧、断烦恼,解决生命问题。
4.与每日三次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第十五持经功德分)
第十五分为“持经功德分”。《金刚经》的校量功德是不断升级的,比如七宝布施,从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到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然后升级到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接着是数量上的升级,不是布施一次,而是每日三次以身命布施,进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命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印度人将一天分成昼夜六时,白天有初中后三时,初时为六点到十点,中时为十点到两点,后时为两点到六点。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每天初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时同样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后时还是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当然这只是比喻,用来形容他布施之心的广大和坚定。这么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达无量百千万亿劫都坚持不懈。由此招感的福德自然无量无边,不可穷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果有人听闻《金刚经》之后,能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没有任何怀疑和不接纳,那么他所招感的功德,将超过每日三次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报。仅仅生起信心就有如此功德,何况是抄写、读诵、依教奉行、为他人演说,更是功德无量。因为这是在自利的同时,进一步利益他人;在自己觉悟的同时,进一步觉悟他人。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通过之前一系列的校量,佛陀就受持读诵本经的功德,对须菩提作了总结性的开示:总而言之,《金刚经》具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无量功德。这部经典是如来为大乘根机者所说,而且是为福德最深、根机最利的最上乘者所说。从所摄根机来看,金刚般若法门的确起点很高,难度很大。如果不是善根极其深厚,很难对这样一部经典真正生起信心,信受奉行。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果有人能对《金刚经》生起净信,受持、读诵此经,并且广泛地为人宣说,让人了解其中深意。如来以无量智慧完整地了知并看到,这些人都将成就难以计算、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他所成就的是无漏功德,从数量来说是无量无边的,从层次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而前面所说的七宝布施、身命布施,都是有限而有漏的。当然,如果我们以菩提心、无所得之心行七宝和身命布施,同样能成就无限、无漏的功德。但这种功德的成就,也离不开受持读诵《金刚经》。只有在般若智慧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发起胜义菩提心,广修布施,庄严国土,并在利他过程中保有空性正见,而不是落入事相。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佛陀接着开示说: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实践般若法门的人,才有能力体认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住于人天善法或声闻教法,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其实是没能力受持《金刚经》并为人解说的。因为他们的根机不够,与如此甚深的法门不能相应,也无法接受。显然,本经所说的受持读诵,和通常所说的诵经不同。如果只是平常地念一念,是无法招感这么多功德的。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佛陀对须菩提说: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金刚经》,或是有人实践金刚般若法门,那么一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的众生都应该恭敬供养。并且要知道,有此经之处就是塔的所在,应该虔诚地礼拜、右绕,并以种种香花作为供养。塔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一般用来供养圣者遗骨或经书等。《金刚经》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阐明了无上甚深的般若法门,所以此经所在处,就象征着高树法幢,是无形的塔。
以上,通过与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每日三次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校量,层层递进。虽然参照物在不断增上,但依然不及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由此显示般若法门的无比殊胜。
5.与供养无量诸佛功德校量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十六能净业障分)
第十六分为“能净业障分”。前面都在说受持、读诵《金刚经》有多少功德,让我们觉得一诵此经就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此处,佛陀提到另一种情况,即受持、读诵《金刚经》后遇到违缘,这是为什么呢?在解说这个问题后,佛陀接着以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进行校量。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告诉须菩提,也提醒我们这些后世佛弟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金刚经》后,反而被别人轻视,瞧不起,不必担心,也不必沮丧。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意味着受持读诵《金刚经》没有功德,而是因为此人在过去生曾经造作罪业。按照由因感果的原理,他本来会由于这些罪业堕落恶道,长劫受苦,但因为读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仅仅感得受人轻视的果报,就化解了往昔造作的恶道之因。这些罪业消除之后,就能迅速成就无上菩提。
在无尽轮回中,我们曾造作无量罪业,如果必须一一偿还后才能成佛,就没有尽头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读诵《金刚经》能使重业轻报,迅速减轻业障。这样的情况,不少修行人都曾遇到过。通过以上经文可以了解到,如果因为学佛被人误解、轻视或遭遇种种违缘,不必因此沮丧,更不应该心生退意,而要感恩这些状况,让我们能尽快集资净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佛陀告诉须菩提说:我忆念自己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来,在燃灯佛座下修行之前,曾经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出世,我对他们都一一地恭敬供养,从来没有遗漏。以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在法界中,过去诸佛就像恒河沙那么多。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不仅对他们行广大供养,而且坚持不懈,从无疲厌。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诸佛是最殊胜的福田,所以供养诸佛功德广大,不可思议。更何况,这不是供养一尊佛,而是长时间、从不间断地供养无量诸佛。即使这么大的功德,如果有人在未来世能读诵、受持《金刚经》,相比他所得到的功德,我(释迦佛自称)供养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也是远远比不上的。甚至还不到百分之一,不到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怎么计算、怎么比喻都不为过。因为这两种校量的功德中,有一种是无穷大,怎么可能算得清,说得清呢?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佛陀嘱咐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能受持、读诵《金刚经》,他们所得到的功德,我具体地一一阐述出来,那么有人听了之后会承受不了,而且完全无法相信。也就是说,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已经超过这些人的想象,也超过这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但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听了以后没有“心则狂乱”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根机更好。真实的情况是,这些对我们来说只是个说法,听听而已,并没有深入思维。换言之,对这一甚深法门还没产生反应。没有狂乱或不信,其实是麻木而非接受的表现。就像你听到某人得到一万亿,反应可能只是一声“哦”;而听到自己将得到一万亿,第一反应恐怕是“怎么可能”吧。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佛陀向须菩提总结说:你要知道,《金刚经》阐述的义理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实在不可思议,它所招感的功德果报也不可思议,超过了我们可以思维和想象的范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6.与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等七宝布施校量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四分为“福智无比分”,是以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等七宝校量。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弥山王,又称妙高山,为诸山之王,佛教认为它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一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而另一个人能读诵、受持这部《般若波罗蜜经》,或仅仅是其中的四句偈,依教奉行,为人演说。两相比较的话,以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等七宝布施的功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没办法计算,也没办法比喻。
7.与无量七宝布施校量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分是“应化非真分”,也是本经的结束部分。到这里,佛陀再一次对受持本经的功德作了校量。在《金刚经》的短短五千余言中,佛陀反复提醒我们:本经极为殊胜,受持本经功德无量,可谓苦口婆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以装满无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宝布施,而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受持《金刚经》,哪怕仅仅是其中四句偈颂,不仅自己理解、接受并实践,而且为人演说,那么后者招感的功德将超过前者。
读诵《金刚经》的人虽然多,但能体会《金刚经》的甚深义理,并学会用般若正观来修行生活的人并不多。这就必须从发胜义菩提心开始,建立中观正见,由体认无我、无相、无所得,而能无住生心,广泛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法门。具备这样的心行,当下就能得大自在。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前,佛陀再再强调了受持《金刚经》和为人演说的功德,那么究竟怎样为人演说呢?因为般若法门义理甚深,理解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是为人宣说,难度就更大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这就必须通达空性,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执著于有相、空相。唯有超越对一切相的执著,我们才能随众生的根机善巧说法,同时无住生心,如如不动。如果著相,就会心随境转,或执著自己的所说,就不是中观正见了。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佛陀接着所说的偈颂,是整部《金刚经》最为人熟知的四句话:一切有造作的世间法,就像梦那么缥缈,像魔术师变现的幻影那么虚假,像水上的泡沫那么不实,像太阳下的影子那么空洞,像露水那么短暂,像闪电那么无常……我们应该经常作这样的观想,对有为法的执著就会随之减少。一方面认识到它的空,一方面认识到它只是因缘假相。对任何法都这样认识,就不会被世间的种种假相所蒙蔽,所束缚,所困扰。
《金刚经》前后通过七次校量,来说明受持本经的功德。其中,六次是与布施功德进行校量,一次是与供养诸佛的功德进行校量。布施和供养虽有相似之处,但对象和心行状态不同。供养是面对最神圣的所缘,以最恭敬的心来奉献。但不论多么广大的布施,多么殊胜的供养,都无法与受持、弘扬本经的功德相比。这也正是“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