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解析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九、相应心所与阿赖耶识的差别

  心所和心王究竟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八识共有十门,与其相应的心所是否同样?第八识为万法生起之因,相应的心所是否也是万法之因?第八识为生命果报体,相应的心所是否也是生命的果报体呢?心所例同门中,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关于这部分内容,《唯识三十论》曰:

  触等亦如是。

  “触等”就是触、受、想、思、作意五种遍行心所,“亦如是”可理解为相似。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世亲菩萨在此并未交代得非常清晰,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因而十大论师在研究过程中不免各抒己见,《成唯识论》就收集了几家不同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护法论师的观点,也代表着唯识宗的正统思想。护法论师认为,心王具有十义,而心所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某些方面是不同的。心王、心所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别表现在哪里?
  首先,心所和心王都属于无记,为业所感的异熟果,其所缘和行相也和第八识一样微细难知,都属于“不可知”。其次,与心王相应的有五种心所,与心所相应的也有五种,因为五种心所生起现行之时,其余四种也会产生现行,再加上心王,合起来正好是五种。第三,心王在三性中属于无覆无记,心所在三性中也属于无覆无记,它的断舍之位也和心王相同,也就是说,染污心所必须到达阿罗汉果位时才会发生改变。
  心王和心所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自相。如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以为我,但末那识除了爱第八识的见分以外,并没有爱心所,它只爱心王。所以在自相这一点来说,心所是不具足的。再者,第八识具有持种的功能,能作为万法生起的因相;心所却不具备持种的功能,不能作为万法生起的因相。从行相上说,心王具有了别的特点,了别是总的觉知作用,相当于心理学上的统觉。而心所不具备了别的特点,另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如受以领纳为相,作意以警心为性等等。另外,心王和受心所相应,但根据唯识思想,心所中的受与受是不能相应的,即“眼不自见,刀不自割”之理。
  由此可见,八识的心所和心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十、赖耶的特征

  因果譬喻门是以譬喻方式显示八识的因缘因果,以及它的特征。《唯识三十论》曰:

  恒转如暴流。

  阿赖耶识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神学中,生命主体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而灵魂是单一、独存、常恒不变的实体。用佛法的话来说,它的存在是属于恒常,落入了常见。
  唯物论者认为,心理现象是由物质派生的,和物质一样有着新陈代谢的过程。我早年学习唯识时,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述。在了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任何一种心理学,从实用主义、结构主义、机能主义到精神分析及马斯洛的第三思潮,多少和佛法存在相通之处,当然仅仅是一部分。如实用主义在阐述心理的活动特征时,也以流水比喻意识流,和佛法所说的心理特征非常接近;精神分析所说的意识及潜意识,又和唯识所说八识思想有某种相似;而人本心理学讲到生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和佛法有暗合之处。
  我们在学习唯识的过程中,接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借助心理学的相关术语解说唯识法相,对在当代弘扬唯识理论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心理学对认识、疏导心理有一定作用,但对深层心理的认识及究竟解决心理问题仍是力不从心的。
  刹那生灭,相似相续
  佛法是以缘起看世界的,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的心理活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那就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在“恒转如暴流”这句颂文中,“恒转”二字非常重要。但此处所说的“恒”不是恒常不变,而是一类相续。生命洪流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永无断灭之时。正因为一类相续,才构成有情的生死轮回和造业受报,否则就会落入“人死如灯灭”的断见。如果生命是断灭的,那我们的生命经验就无法带到来生,今生和来生之间也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使用过电脑的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当硬盘崩溃后,所有文件和数据都会丢失。我们的生命系统是否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呢?前面说过,阿赖耶识的系统是忠实而稳定的,不会出现这种故障。当然我们也要注意维护,否则烦恼就会像病毒般侵入系统,导致一系列精神疾病,导致整个思维系统的紊乱乃至瘫痪。
  正因为生命载体是相续不断的,所以人生才有价值,我们曾经付出的所有努力才会功不唐捐。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家庭、财富、事业等外在事物无非是过眼云烟,甚至我们居住的地球,也要经历成住坏空的变异。面对这终将消失的一切,人生意义究竟何在?多少人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而沉沦,甚至陷入绝望境地。学习佛法,就能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立足点。因为有阿赖耶识作为生命载体,所以,事业尚未完成,来生可以继续干;学佛尚未了脱生死,来生可以继续修。虽说“轮回路险”,但只要种下善根,善的种子就会在未来生命中继续发芽。我们做过的每件事,包括每个起心动念,都会有各自的结果,会将生命带入良性或恶性的循环。所做事业会消失,一期生命形式会消失,乃至我们生存的世界也会消失,但我们曾经历的一切却会在生命中留下影像并形成相应力量,尽未来际地影响着我们。
  “恒转”不仅有一类相续的特点,还有生灭变化的特点。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活动念念生灭,相似相续,显示了第八识和灵魂的区别所在。如果它也是恒常不变的,和灵魂就没什么本质不同了。
  同时,第八识的存在是缘起的。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在活动过程中,既为自己熏下种子,也不断为阿赖耶识熏下种子,这又导致阿赖耶识的无尽延续。我们没有学习唯识前,不可能有关于唯识的认识。但自从学习唯识之后,就种下了相关种子,并或多或少参与到思维活动中。随着对唯识学习的深入,逐渐开始以唯识观念思考世界。久而久之,这一观念将影响到我们的整个思维乃至生命。在生命延续过程中,八识、五十一心所的活动无时不在熏习种子,而种子的延续又导致识的延续。所以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正是阿赖耶缘起的关键所在。
  “如暴流”是以流水为喻,显示阿赖耶识不常不断、相似相续的特点。江河水时刻都在流动,但我们远远望去,似乎总是那些水,似乎从未发生改变。事实上,前面的水早已不是后面的水。正如西方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识的活动是建立在种子现行的基础上。若能将种子的活动拍摄下来,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说话或思维时,种子在不断地向外冒。识的自体不是固定、单一的,而是由种子延续构成。就像一盏灯,需要电流产生的电磁场源源不断地为它提供能源才能发光,如果将电流掐断,灯就熄灭了。虽然灯一直在亮着,但其中的电流却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由电子移动产生的。若将电子比作种子,那么电流就是识的活动状态。
  关于流水的比喻,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看到。如《解深密经》的“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及《楞伽经》的“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藏识就像大海,随着境风的变化,精神活动的波浪也随之生起。这一认识并非佛法特有,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同样以“意识流”这一概念描述心理活动的特征。
  唯识的时间观
  唯识学还从时间角度建立第八识。当我们说到因果时,必然涉及到时间,涉及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
  《中论》有个关于时间的偈颂:“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也就是说,时间是建立在物质运动之上,根据物质运动来确定年、月、日等时间概念。但物质运动本身就是缘起的假相,因而时间也是假有的。所以从中观宗的角度来说,时间同样是没有特质的。但唯识学又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唯识学认为,在三世中,过去、未来都没有实体,唯现在、当下一刹那是有实体法。我们通过什么了知过去和未来的存在?正是通过现在。因为生命经历了过去,才会留下无尽种子,否则现在的识从何而来?但过去已然过去,离开现在根本就找不到过去。比如说,这个物体已经存在一万年,有自己的历史和过去,但它并没有离开现在,离开当下。又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树的年轮得知其寿命,但不论它曾经存在了五百年还是一千年,离开当下的痕迹,我们就无法认识它。再比如,所有的历史遗迹,也正是因为当下还有迹可寻,我们才能以此考察或推断它们曾经的历史。我们只有根据当下的现象,才能探究过去和历史。离开现在,过去是没有实体的,也是不存在的。而未来之所以叫做未来,是因为它还不曾到来,我们只能根据现在的一切推知其发展。生命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并将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根据由因感果的规律,我们可以假立未来的存在,但它同样不能离开现在的当下,否则未来又从何而来?
  唯识学者于现在一念法上,以理论建立三世。由现在法是酬过去因的角度,建立过去;又从招引未来结果方面,安立未来。但过去、未来都没有离开当下这一念,唯这一念是实有的,而过去、未来都是假设的。又依现在心念,缘过去、未来事物时,似乎有过去、未来的影像显现,其实不外乎当下一念识的显现。所以唯识学者认为,现在实有,过未无体。
  正因为无穷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尽的未来又以现在为开端,所以我们只能活在现在这个当下。学佛修行就是要把握当下,以当下的生命改善作为起点,这正是唯识的时间观所要告诉我们的。

十一、赖耶的伏断位次

  所谓伏断,即第八识修行到什么位次才会舍去?关于这部分内容,《唯识三十论》曰:

  阿罗汉位舍。

  阿赖耶识之所以叫做阿赖耶识,是因为无始以来被第七识所爱执,生死相随,执著不休。从声闻乘的修行来说,这一名称要到无学位,即四果阿罗汉才能舍去。那么,从大乘的修行来说,又相当于什么位次呢?论师们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三乘无学位,第二种是三乘无学和八地以上菩萨,第三种是三乘无学和初地以上菩萨。八地是无相无功用位,无相即无漏识的现行已长时相续,有漏妄识不再生起,而无功用是指不需任何努力即可相续,所以到八地后我执不再现前。至于第三种说法,从正统的唯识思想来说是错误的。因为我执有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登地以后,分别我执虽已断除,俱生我执依然存在,且一直要活动到八地。在此之前,阿赖耶识仍被末那识执以为我。
  虽然阿赖耶识的名字在八地已舍离,但必须抵达金刚道后才能舍离异熟识,从而转识成智,使有漏的生命系统才能因此彻底改变,即《八识规矩颂》所说的“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的境界。也就是说,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在金刚道后会同时生起并发生作用。
  转依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将有漏识体转变。“依”,在杂染状态下为阿赖耶识,在清净状态下为无垢识。“转”有两种含义,一为转舍,即舍去有漏识;一为转得,即开发无漏识。在我们的生命系统中,包含有漏和无漏两类种子。当有漏妄识占据主导地位时,无漏种子根本无法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不断的闻、思、修熏习它,同时战胜并消除有漏种子。即使无漏种子开始发生作用后,起初的力量仍是非常微弱的,还要通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不断熏习,使其力量逐渐壮大。直到金刚道后,使生命系统爆发彻底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