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自恣宗要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四、受衣方法:初作衣法,后明受法。
  第四个问题是受衣方法,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作衣法,二是受衣法。

一、作衣法

  《四分》,若得未成衣,应众僧中羯磨,差比丘令作。若得已成者,应如法受。[1]
  《善见》云:若衣未成,应唤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说道德,作留难,唯除病者。不得缝作,应却刺之。所以殷勤者,此衣诸佛所赞,昔莲华如来一万六千比丘围绕共作故。[2]
  诸部作衣大有明法,今时有者,多是已成,故略不出。
  首先,说明作功德衣的方法。
  “《四分》,若得未成衣,应众僧中羯磨,差比丘令作。”《四分律》说,如果得到还没有做成功德衣的布料,僧团应该通过羯磨差遣比丘作衣。
  “若得已成者,应如法受。”如果得到已经做好的功德衣,直接授受即可。“《善见》云:若衣未成,应唤一切比丘共成。”《善见律》说,如果功德衣尚未做成,只是得到布料,应该召集界内全体比丘共同制作。通常,僧团拿到居士供养的功德衣是不能过夜的,要立即受衣。如果得到的是布料,也要马上做出来,然后大众羯磨受持。在这种情况下,要召集大家一起来做。
  “不得说道德,作留难,唯除病者。不得缝作,应却刺之。”做功德衣的时候,不能有谁觉得自己资历老或不想参与,就可以不做。除了病人以外,僧团上下都要一起参与。在缝衣的时候,不可以直直地缝过去,那样比较容易脱线。而要缝了一针后,倒回去再缝一针,这样交错着缝才比较结实,不容易散开。
  “所以殷勤者,此衣诸佛所赞。”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这件事?因为功德衣是诸佛所赞叹的。我们要去理解这种赞叹背后的深意,否则可能会觉得小题大做。因为功德衣代表对前安居人的犒劳,也是对清净僧格和道心的表彰。重视功德衣,就是重视结夏安居,重视比丘通过安居获得的清净僧格,以及通过定期潜修增长的坚固道心。从个人来说,清净僧格是导向解脱不可或缺的基础。
  从佛法来说,有清净比丘住世,才有如法僧团,才能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我们必须立足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功德衣的意义。
  “昔莲华如来一万六千比丘围绕共作故。”昔日,莲华如来曾经带领一万六千比丘,海会云集,共作功德衣。这个场面真是蔚为壮观。同样也是出于对功德衣的重视和赞叹。
  “诸部作衣大有明法,今时有者,多是已成,故略不出。”各部律典对如何作衣都有说明。只是我们现在得到的功德衣,多半都已作成,所以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二、受衣法

  1. 置衣法式
  二、明正受。应取横迭二尺一缀,如是五缀,置箱中,在上座前。
  《僧祇》,应襞迭衣置箱中,众华散上。[3]

  接着,说明怎样如法受衣。
  “二、明正受。应取横迭二尺一缀,如是五缀,置箱中,在上座前。”在授功德衣的时候,应该把衣横叠成二尺宽,叠成五叠,放到箱中。然后将装着功德衣的箱子摆在上座面前。
  “《僧祇》,应襞迭衣置箱中,众华散上。”襞迭,折叠。《僧祇律》说,要把功德衣整齐地叠放到箱中,然后在上面撒布鲜花,以示庄严。
  2. 秉法行事
  · 简众和僧法
  二、明和僧受衣。应鸣钟集僧,即简破夏、不安居人、犯僧残等,如上列人并令别坐一处,以不同受衣故,余合受者共坐一处。虽二处别坐,应同众法,即须索欲问和,答云:“受迦絺那衣羯磨。”主座白言:“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4]

  在南传佛教地区,受功德衣是僧人的荣誉,类似僧团的庆功大会,非常隆重。那么僧团又是如何受衣的呢?
  “二、明和僧受衣,应鸣钟集僧。”这部分说明怎样召集僧众受衣。因为受衣是众法,所以要鸣钟、集僧、索欲、问和。
  “即简破夏、不安居人、犯僧残等,如上列人并令别坐一处,以不同受衣故,余合受者共坐一处。”集僧后要有所简别,因为有十一种人不能受衣,分别是:与欲人、有难、无大衣、异界、中后安居、破夏、不结夏、犯僧残、别住、学悔、摈人,所以让他们另坐在一边,其他有资格受衣的人坐在一起。
  “虽二处别坐,应同众法,即须索欲问和,答云:受迦絺那衣羯磨。”虽然坐的地方不一样,但作羯磨时仍是共同的,要像行众法一样索欲问和:“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回答是:“受迦絺那衣羯磨。”  
  “主座白言: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然后上座宣布说:大众请听!今天众僧要接受功德衣的犒劳,如果大众都已到场并表示同意,僧团就要和合受功德衣,就这件事向大家宣布。
  · 差持衣人法

  (如是白已,与一比丘应问言:“谁能持功德衣者?”答:“某甲能持。”)应作羯磨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5]

  然后要举行差持衣人的羯磨,确定一位持功德衣者。
  “如是白已,与一比丘应问言:谁能持功德衣者?答:某甲能持。”上座宣布“和合受功德衣”的羯磨之后,问比丘说:今天谁能为大众持功德衣?这时就有比丘回答说:我可以。当然,这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回答的。前面说过,持衣人要具备五德,并事先向僧团提出申请。僧团经过审核,才同意差他来持衣,现在只是履行一下手续。
  “应作羯磨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然后要作白二羯磨差持衣人,宣布说:大众请听,如果大众都已到场并表示同意,僧团要委派比丘某某为大众持功德衣,就是这件事向各位宣布。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接着对此表决:大众请听,僧团委派比丘某某为僧众持功德衣,各位长老对于僧团委派比丘某某为大众持功德衣这件事,如果同意就默然,如果不同意请提出意见。
  “僧已忍‘差比丘某甲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最后宣布表决结果:现在大众都同意委派比丘某某为大众持功德衣,因为大家都默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此事就这么决定了。
  · 持衣与法
  (彼从座起礼僧足,在上座前互跪合掌,当羯磨持衣与之。)“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持此衣与比丘某甲受作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6]

  接着,要作白二羯磨,将功德衣正式交给持衣人,由他为大众在此住处受持。
  “彼从座起礼僧足,在上座前互跪合掌,当羯磨持衣与之。”受僧团差遣的持衣人从座位上站起,顶礼大众,然后来到上座前,互跪合掌。上座要通过羯磨,将功德衣交给持衣人。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白如是。”羯磨文是:大众请听!此界内僧众得到功德衣的供养,现前这些如法僧人可得犒劳,如果大家都已到场并表示同意,僧团将此衣交给比丘某某。比丘某某将受此衣,代表僧团大众持作功德衣,并在此界内守衣,就这件事向各位宣布。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接着,就此事进行表决:大众请听!这个界内的僧人得到功德衣供养,现前这些如法僧人可得到犒劳。僧团现在将此功德衣交给比丘某某。比丘某某将受此衣,代表僧团大众持作功德衣,并在此界内守衣。同意这件事的默然,不同意的请提出意见。
  “僧已忍‘持此衣与比丘某甲受作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最后宣布表决结果:现在大众都已同意将功德衣交给比丘某某,由他作为持衣人为大众受功德衣。因为大众都默然,没有表示反对意见,此事就这么决定了。
  · 申敬取衣
  彼即应起,执衣箱至上座前,互跪顶戴已,授与上座。上座亦顶戴。如是三反已,置箱上座前。左手拨除华已,右手执衣头,置左手中二尺许,又取一迭。如是四迭,并置左手中,来上座前。
  然后,持衣人就要正式受衣。
  “彼即应起,执衣箱至上座前,互跪顶戴已,授与上座。上座亦顶戴。如是三反已,置箱上座前。”持衣人应该站起来,拿着衣箱来到上座前,跪着将衣箱举起顶戴之后,交给上座。上座也同样顶戴之后,交还持衣人。这样反复三次授受之后,将衣箱放在上座面前。
  “左手拨除华已,右手执衣头,置左手中二尺许,又取一迭。如是四迭,并置左手中,来上座前。”持衣人以左手拨开散布在功德衣上的鲜花,右手拿着功德衣的上部,放在左手约二尺左右,再取一叠。这样总共取出四叠,一起放在左手中,来到上座前。
  · 次第授与
  上座见来,即互跪舒手。其人即右手取迭头授与上座,又却行,一迭付第二上座。如是,却行尽第四上座。
  “上座见来,即互跪舒手。”上座见到持衣人过来,随即互跪,并将手伸出去。
  “其人即右手取迭头授与上座,又却行,一迭付第二上座。”持衣人以右手取功德衣的第一叠授与上座。然后倒退着往下,将第二叠授与第二上座。
  “如是,却行尽第四上座。”就这样,倒退着将功德衣依次交给第三上座、第四上座。整件功德衣展开,由四位上座捧着。
  · 对陈词句
  彼付衣已,还至第二上座下间,手执衣,口云:“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三说)。”彼诸比丘应作是言:“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如是各各说已,答言:“尔。”[7]
  “彼付衣已,还至第二上座下间,手执衣,口云: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三说)。”持衣人授功德衣后,来到第二上座的下首,手执功德衣说:这件衣众僧应当受作功德衣,这件衣众僧现在正受作功德衣,这件衣众僧已经受作功德衣。把这段话反复宣说三遍。
  “彼诸比丘应作是言: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善受,接受功德衣犒劳者如法安居,精进修行,无非法过,有资格得受此衣。功德,功劳和行德。名称,即五利犒赏,得此五利,美德光显。属我,谓持衣人不得五利,利益属于诸比丘。手持功德衣的第一上座、第二上座、第三上座、第四上座也要依次说:受功德衣的人已经如法受持,我将得到此功德衣包含的五种利益。
  “如是各各说已,答言:尔。”待受衣的比丘分别说完之后,持衣人要回答说:“尔。”
  · 收摄次行
  即应起至第四上座前,右手执衣置左手中。如是四摄取已,至第五上座前,还如第一上座法。
  “即应起至第四上座前,右手执衣置左手中。”对答之后,持衣人要起身来到第四上座前,右手拿着功德衣放在左手中。
  “如是四摄取已,至第五上座前,还如第一上座法。”和之前那样将功德衣分四叠收起,来到第五上座前,像授予第一上座那样,把功德衣交给对方,接着继续由四位比丘持衣,如前作法。
  · 行讫告众
  如是乃至下座已,还来上座前,执衣向僧互跪,白云:“今僧和合,受功德衣竟。”
  “如是乃至下座已,还来上座前,执衣向僧互跪,白云:今僧和合,受功德衣竟。”就这样四人一组,依次将功德衣授予有资格受衣的僧众,一直到下座。然后持衣人来到上座面前,执衣向僧众互跪,宣布说:今天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的羯磨已经圆满。

【注释】
[1]《四分律》卷 43,T22-878 下
若得未成衣,应众僧中羯磨,差比丘令作。若得已成者,应如法受。
[2]《善见律毗婆沙》卷 18,T24-795 下~­796 上“舍利弗品”
若衣未成,应唤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说道德,作留难,唯除病者。法师曰 :何以于迦絺那衣如是殷勤?为诸佛所赞故。往昔有佛名无莲花,有声闻弟子名须阇多,作迦絺那衣未成。莲花佛与一万六千比丘围绕,共作迦絺那衣。
[3]《摩诃僧祇律》卷 28,T22-452 下
僧已受迦絺那衣竟……应襞叠此衣著箱中,众华散上。
[4]《四分律》卷 43,T22-878 中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
[5]《四分律》卷 43,T22-878 中
如是白已,差一比丘应问言 :“谁能为僧持功德衣?”能者答言 :“我能。”众中差堪能作羯磨者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6]《四分律》卷 43,T22-878 中
僧即应羯磨衣与持功德衣比丘,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7]《四分律》卷 43,T22-878 中~下
彼比丘应起,捉衣随诸比丘手得及衣言得相了,应作如是言 :“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竟。如是第二、第三说。”彼诸比丘应作如是语 :“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彼应答言:“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