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标宗显德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四、不学灭法

  第四,说明不学戒律将导致正法灭亡的结果。
  《十诵律》
  《十诵》,有十法正法疾灭: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乐阿练若法。又不随法教。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令后生不受学毗尼。致令放逸失诸善法。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疾灭,甚可怖畏。[1]
  引文出自《十诵律》,是长老优波离和世尊关于“有几法正法灭亡”的问答。
  “《十诵》,有十法正法疾灭。”《十诵律》说,有十种现象能令正法快速灭亡。
  “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无欲,没有修学的愿望。有些比丘对修学佛法没有上进心,既不想学习戒律,也不想学习经教。而且根机驽钝,虽然也在读诵一些经论及戒律的文句,却没有能力正确接受。
  “又不解了。”对佛陀所说的法义无法理解。有些连文字都不能明了,自然不能进一步透彻其中蕴含的深意。
  “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因为自己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给他人讲解时,就不可能使听众心生恭敬。如果听众内心对法缺乏敬意,表现于外,就是在闻法时散漫放逸,缺乏威仪。
  “乃至不乐阿练若法。”阿练若,即阿兰若,寂静处。解脱道的修行特点,就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内心寂静,才会与寂静的生活方式相应,与修道相应。一个人如果热闹惯了,做事做惯了,就没有能力享受清净了,总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才踏实,那就成了在家人。世人就是这样,一天到晚要忙着,让心片刻不得停息。最后在这种高速运转的串习中完全失控,想停也停不下来,想安静也静不来,对自己的心没有丝毫自主能力。作为出家人,虽然要弘法,要在红尘中做利益众生的事,但要时时保有寂静、无所得的心,才不会被尘劳所染污。
  “又不随法教。”如果不是随着佛陀教导的法和律行事,就会顺着自己的固有习性,继续贪嗔痴的轮回。
  “不敬上座,无威仪者。”对德高腊长的上座缺乏恭敬,不懂得长幼有序的僧团礼仪。
  “令后生不受学毗尼。”因为自己不恭敬上座,没有威仪,结果误导后来的学人,使他们也不学习戒律,也不恭敬上座。
  “致令放逸失诸善法。”在这种不良“榜样”的影响下,使后学不能依戒修行,不能规范身心,所作所为与善法背道而驰。
  “好作文颂,庄严章句。”喜欢作诗填词,撰写世俗文章。
  “乐世法故。”现在不少出家人都以拥有某些世间长处为乐,热衷于琴棋书画。如果只是把这些作为弘法的方便,以此接引大众,当然也是不错的方式,就像弘一大师当年以书法与世人结缘那样,使很多人因此接触佛法,开启向善之门。但如果只是纯粹的世间法,没有丝毫佛法内涵,就和世人没什么区别了。最后,这些行为只能获取世间名利,只能成就我们的世俗心。
  “正法疾灭,甚可怖畏。”以上这些现象都会导致正法快速灭亡,是一切佛弟子需要格外警惕的。
  《标宗显德篇》的内容到此结束。这一篇的学习,主要帮助我们认识持戒的功德及破戒的过患。这种认识是很好的警策,也是我们学习戒律的动力所在。希望大家在学戒期间每天读诵一遍,通过反复强化来加深认识。

【注释】
[1] 《十诵律》卷 49,T23-358 中 -359 中
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如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俗法,随世所欲有信乐心,说俗事时有爱乐心。是故如来所说甚深修多罗、空、无相、无愿、十二因缘诸深法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