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标宗显德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二、废学呵责

  其次,呵斥那些不学戒、不重律的僧众,如果佛弟子忽视乃至轻毁戒律,正是法灭的象征。
  《十诵律》
  《十诵》,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长老比丘学律。[1]
  引文出自《十诵律》“八法中卧具法第七”。当时在舍卫国中,一些比丘未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学,受到佛陀的呵责。
  “《十诵》,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修多罗,经藏。阿毗昙,论藏。《十诵律》记载,有些比丘不学习戒律,就直接开始读诵经藏、论藏,佛陀严厉呵斥了这种不按次第的修学方式。根据佛制,比丘出家之后应“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作为一个出家人,首先要经历培养僧格的阶段,这就必须依戒完成。我们研究所预科的课程,也是定位于培养僧格。虽然没有安排大家专门学戒,但以戒律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这种安排正是依佛陀的教育思想而设立。如果出家后不学戒,直接学经学论,懂得一些大道理之后,往往会不把戒放在心上。还有些人从参禅起步,也会觉得戒律过于琐碎,难以引起重视。问题在于,没有戒律作为修学基础,学教者易流于玄谈,参禅者易流于盲修,最后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所以佛陀规定出家后应先学戒律,然后再深入经藏,修习止观,这是基本的修学次第。否则的话,即使学了许多大经大论,往往也只会夸夸其谈,说起来滔滔不绝,做起来一无是处。
  “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因为有戒律,才有如法的比丘,才有清净的僧团,佛法才能长久住世。关于有毗尼才能令佛法住世的道理,前面反复论及,希望同学们引起重视,反复思考其中深意。
  “多有上座长老比丘学律。”佛陀看到比丘们忽视戒律而专意于经论,为了使他们对戒律引起重视,特别赞叹那些认真学戒、严谨持戒的比丘,尤其是对长老优波离尊者,赞之为“诸持毗尼中最胜第一”。那些在僧团有一定资历却未能按次第修学的上座长老们,听了佛陀的赞叹后非常惭愧,纷纷跟随优波离尊者学习戒律。
  《杂阿含经》
  《杂含》云:“若长老、上座、中年、少年初不乐戒,不重戒,见余乐戒者不随时赞美,我不赞叹。何以故?恐余人同其见,长夜受苦故。”[2]
  《杂阿含经》,50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集不摄于其余之《阿含经》者,是汉传佛教的四部《阿含》之一,也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这段引文出自《杂阿含经》。当时,佛陀在崩伽阇崩伽耆林中为诸比丘说戒相应法,赞叹制戒法。迦叶氏听说后,初不以为然,但很快心生悔恨,觉得自己犯了错误,就前去向佛陀忏悔。佛陀就对他说了如下这番话,说明持戒的重要性。
  “《杂含》云:若长老、上座、中年、少年初不乐戒,不重戒。见余乐戒者不随时赞美。我不赞叹。”《杂阿含经》说:如果有长老上座,或是中年、少年比丘,不喜欢学戒持戒,也不重视戒律,看到其他精进持戒的比丘也不随时赞叹。佛陀说:“对这样一些人,即使他们有其他方面的长处,可能禅定修得不错,或是弘法能力很强,但因为他们不重视戒律,我也不会加以赞叹。”
  “何以故?恐余人同其见,长夜受苦故。”长夜,三涂幽暗且历劫不返,如漫漫长夜。为什么不赞叹那些人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那是担心其他人会以他们为榜样,认同他们的做法,也不重视戒,不认真受戒持戒。如果那样的话,最后就会在轮回中长劫受苦,无有出期。
  这是一段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开示。今天的僧团中,有些僧众虽然不修戒定慧,但只要有一些世俗能力,或者管理能力比较强,或者外交能力比较强,或者具体办事能力比较强,往往会得到重用。甚至一出家就得到重用,根本没机会经历五年学戒的磨炼,没机会接受戒定慧的熏修,只是在僧团继续发挥原有的世俗能力。这就会误导许多刚出家的初学,以为僧团也和社会上一样,靠的只是办事能力。那样的话,自然不会把心思放在佛法学修中,良可浩叹。

【注释】
[1] 《十诵律》卷 34,T23-246 下
诸比丘废学毗尼,诵读修多罗、阿毗昙,远离毗尼。佛见诸比丘不学毗尼,诵读修多罗、阿毗昙,远离毗尼故,见已赞叹比丘通利毗尼者。面前赞叹长老优波离 :“诸持毗尼中最胜第一。”诸比丘作是念 :“佛赞叹比丘通利毗尼者,面前赞叹长老优波离诸持毗尼中最为第一,我等何不读诵毗尼?”诸上座长老比丘从长老优波离受诵毗尼。

[2] 《杂阿含经》卷 30,T02-213 中
正使迦叶为上座者,不欲学戒,不重于戒,不叹制戒,如是比丘我不赞叹。所以者何?若大师所赞叹者,余人则复与相习近,恭敬亲重。若余人与相习近亲重者,则与同见,同彼所作。同彼所作者,长夜当得不饶益苦。是故我于彼长老初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如长老、中年、少年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