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连日雾霾后终于见到蓝天的京城,国家图书馆学津堂的“国图讲坛”迎来了济群法师与周国平老师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于下午一点开始发票,但令工作人员惊讶的是,上午十一点多,已有热情的读者来此等待。到放票时,整齐有序的队伍已排满走廊,能容纳280人的学津堂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坐满了读者。他们中有年轻稚嫩的学子,也有耄耋之年的老年朋友。而更多后续来到的读者,只能通过外间的液晶屏观看和见证这场高僧与哲人的对话。
下午两点,济群法师和周国平老师在热烈的掌声中来到会场,与大家分享《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这本精彩对话集的幕后花絮和心得。
书名之来由
主持人首先代大家问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书名是怎么来的?
周国平老师为大家揭开了谜底。在整理完对话初稿后,开始起名为《相遇在这个时代》,但大家都想找到更好的书名,为此还进行了网络征名活动,收到不少热情读者的回应。最终这个让大家叫好的名字,来自本书的责任编辑陈曦。这个书名首先揭示了我们所处的现状——“误解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提示了佛法与哲学的作用,就是为大家解开迷惑,并且还能引发思考,意味深长。
误解何来,如何解开
我们为什么会误解这个世界?佛法和哲学又是怎样带领我们解开这些误解的呢?济群法师和周国平老师从各自的角度,为大家作了精辟的阐述。
济群法师说,世界博大而深奥,而人拥有理性思维,无法像动物一样活着。面对自身的种种烦恼、痛苦,就会去思考:世界是怎么回事,烦恼和痛苦到底怎么来的,如何摆脱?因此出现了各种宗教和哲学。而对世界的认识,是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佛法认为,在我们有限的认识外,还有无限的潜能。只有开发这种智慧,才有能力认识世界。
周国平老师则告诉大家,人的直觉和悟性非常重要。历史上有些直觉非常好的智者,如释迦牟尼、老子、庄子、苏格拉底等等,他们通过智慧看到真相并告诉我们。而今天的人大多是透过社会给予的概念或负面情绪看世界,直觉受到了很多污染。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自己拥有的这种直觉,一方面要学习圣人们的智慧,他们是很好的榜样和标准。
主持人进一步提问:如何判断自己所拥有的是健康的直觉?
济群法师告诉大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理性和感觉两种渠道。周老师所说的那种纯净的直觉,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现代人,感觉往往很混乱,就像戴了有色眼镜。因此,接受智慧的文化,建立健康的理性,才能拥有纯净的直觉。
智者的相遇与相惜
济群法师和周国平老师,一位是佛法智慧的弘扬者,一位是西方哲学的思考者,两位是如何相遇,进而有了本书的缘起呢?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周老师告诉大家,他和济群法师在13年前就已通过电邮相识,直到3年前才第一次见面。他对法师既敬重又深感彼此有共同点:两人都是不被世俗束缚的自由主义者,又对理论有着深厚兴趣,并且都从事社会启蒙的工作。自己喜欢挑战,喜欢寻根问底,而法师则喜欢接受挑战,刁难的问题也乐于接受。
关于佛法对自己的启发,周老师告诉大家,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探寻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到康德才发现这条路走错了,因为不管怎么回答都是一种概念,不是本质。而佛陀在2500年前就告诉大家,世界是无自性的。可以说,佛法是一种最深刻的哲学。而在生死问题上,佛法的解决也最为深刻而彻底。
法师笑道:与周老师一见如故,每次对话都很自由,或在法源寺的走廊下,或在周老师的工作室,结束时还感觉意犹未尽。如此深入而默契的对话,实属难得的幸事。因为彼此关心的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很少有人像周老师这样深入思考,并以严密的逻辑提出这些问题。这样的对话,可能还会继续。
两位智者的相遇让大家心驰神往,同时也对未来的对话有了新的期盼。
个性解放和解脱
西方哲学强调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要活出自己的优秀。近年来,中国社会也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佛教是如何看待的呢?
济群法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认识:早期印度盛行祭祀至上的婆罗门教,而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代表了反神教的思潮。西方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目的也是为了解除封建制度和宗教给人性造成的束缚。人性中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力量,在带来文化、艺术、音乐、科学极大繁荣的同时,也释放了人性中贪婪、欲望等负面力量。包括今天的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个性解放的另一种“成果”。佛法认为,人有魔性也有觉性。大家觉得佛教消极,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否定的词汇。事实上,通过修行解除魔性,并开显智慧、慈悲等正面力量,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进而走向解脱。就像去除雾霾,剩下的就是蓝天。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个性解放的手段不同,达成的结果也不同。
无我与自我实现
对济群法师提出的观点,周老师感到非常新颖,同时又提出自己对无我与自我实现的困惑。佛法强调自我的虚假性,那么自我的价值又如何实现?是否会导致什么也不做的消极状态?
济群法师说,一般人都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所言所行,都隐藏着对自我优越感、重要感、主宰欲的追逐,这三种感觉会让人非常辛苦。事实上,对名利、地位、能力等进行审视后,会发现这些与我们只是暂时的关系。解除对自我的误解,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佛法并不是要否定个体的价值,而是要解除对自己的误解。生命是一种积累,其存在是可以被选择的。现在的生命是过去的积累,现在的思考则会影响未来的生命。当我们有智慧去看清生命的存在由哪些因素组成,才懂得如何选择,进而发展正向力量,消除负面力量。而不是像我们现在,更多是陷入一种“被存在”,把种种负面情绪当作自我。
关于这本书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济群法师告诉大家,生命存在永恒的困惑,包括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生的价值等等。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安?其实都是根源于此。通过这本书,可以打开视野,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周国平老师深有体会地说,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包括道德滑坡,不是因为人们坏,而是因为糊涂,很多问题没想明白。这本书的核心是佛法,从这个角度,很多问题可以更为清晰。
这场精彩而智慧的对话,犹如阳光,让在场读者心中开阔而欢喜,纷纷就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平衡灵性自我与肉体的关系等问题请教济群法师和周老师。
发布会结束后,读者们有序地排队,请两位作者为自己拿到的新书一一签名,并热烈讨论着心得与收获。一位老先生说,西方哲学毕竟是外来的,我们的传统是儒释道,我们的学习一定要本土化,才有生命力。一位先生则说,希望这样一些对话可以在更多微媒体上出现。学心理学的刘小姐说,自己最受震撼的是法师讲到的“被存在”,很多人给自己贴了各种标签,其实这些存在都是迫于社会和周围人的看法,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而和同伴一起来参加发布会的刘女士则说,自己一直在网上学习济群法师的相关著作,今天感到法师的话都讲到自己心里去了,期盼能进一步地系统学习佛法。
夕阳西下,国家图书馆上方是明媚的云霞与蓝天。济群法师与周国平老师的这本新书,开启了西方哲学与佛法智慧的对话,也开启了许多人的心灵窗口。希望更多人能从对世界、人生的探索中,找到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