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与周国平教授“觉群人生讲坛”上再对话

文/慧韬  摄影/慧吉、净永

  一个对于生命觉醒之路的探索与追寻,从2000年前伽耶山的菩提树下传到了东方古国的现代城邦;一段关于“如何认清这个世界”的对话,从2012年的初夏延续到了4年后的今天;一个围绕《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的讲坛,从国家图书馆一路“讲”到了玉佛寺。

  “人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佛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认识,并提供究竟的解决途径。因为世界的所有问题,无非是人的问题。”一位青衣蒲扇,一位休闲T恤;一位潜心佛法,倡导人生佛教,一位钻研哲学,探寻智慧生活。当周国平教授遇上了济群法师,智慧的火花就此不断迸射。

  7月30日,在玉佛寺举办的“第十五届觉群文化周”盛大法筵的第5天上午,两位智者的音声在“觉群人生讲坛之佛教与科学”专场的讲台上,再度回响。

教育的根本·心性决定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被欲望和烦恼捆绑,很难看清自己。这时候,需要静下心灵,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等一等我们疲惫的灵魂。”

  与其说,今天的讲坛是一位高僧与一位哲人对于什么才是看清世界的究竟解决之道的思辨,不如说是两位大师、学者,共同用思想去启迪在场的听者、启迪所有世人。因为,对于生命真相的探寻和摆脱烦恼的渴求,让这场讲坛超过800张的入场券在网上挂出不到2个小时即告售磬。

     

在法师清脆悦耳的打板声中,对话正式开始。主持人施琰(SMG)站在舞台中央,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今天讲坛的主题——人生烦恼、迷惑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哪些误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请出了两位对话嘉宾,看一看对于这些问题,行持殊胜的当代高僧济群法师和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周国平教授,分别从佛法和哲学的角度是怎么解答的。

  佛法和哲学都是探讨生命最本质的问题,而生命品质的提升建立在对人生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生活观念和处事心态的调整,因而,佛法和哲学都没有离开生活。主持人首先从民生最关注的教育问题谈起:“教育是百年大计,包括在座有很多都是为人父母的,都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关注,但又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忧虑多过欣喜。佛法不会用简单的好坏、对错来评判任何事物,对于教育问题,不知道济群法师怎么看?”

  “做教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的人,一个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人和教育的内容会决定教育的成果,即:如果教育的人或教育的内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教育的结果。”从大处着眼,济群法师举例,中国梦的实现和实践,根本因素其实是人!中国人的素质决定了中国梦将会实现成一个什么样的梦。因而法师认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人的教育——一个人要怎么做人?怎么做有道德的人?怎样建立一种精神追求?怎样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关于做人的文化。而佛教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性之学’,也就是,决定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心性。佛法的教育就是要把我们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有道德的人、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人、有生命品质的人!”

  对于认可二元对立的哲学来说,是否这种矛盾出现的本身就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呢?教育问题,哲学怎么看?“哲学是研究人生道理的,也就是人性。实际上哲学就是告诉你: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教育就应该是让受教育者得到最重要的东西。”周教授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无非两个——一个是幸福,一个是优秀。

  但可悲的是,现代社会将“教育”与“培训”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教育应该是把一个人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优秀的人,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培训则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工具’,一个行业的工具,一个非常能干的工具。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就是为了应对考试,最后的目标就是有一个好的就业,把教育变成了谋生的东西!其结果就是: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恶性竞争。”周教授拿自己的儿子为例劝诫家长:孩子的未来并不掌握在你的手中,而是至少有一半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他才能拥有自己创造幸福和承受人生必要困难的能力。

生命的本质·树立正见是走向解脱的开端

  对人生的关注,是佛法与哲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济群法师认为二人会长期对话并对此甘之若饴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西方哲学就是‘爱智慧’,佛法则是一种人生智慧。智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关注宇宙人生本质的问题;而不像知识所关注的是现象的问题。”我是谁?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来说,哲学跟佛学关注的问题是相同的。对生命的自我和对这个世界树立正确的认识,在佛法中即被称为正见;正见是生命能否走向觉醒、走向解脱的开端。人类无尽的烦恼都来源于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误解,因而要想摆脱人生的烦恼,就一定要树立对自己、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至于如何才能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法师讲到,佛教对自我的认识和世界的认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哲学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又十分重视宗教的实证。即,在通过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认识之后,还要通过禅修来开启我们内在的智慧。因为佛教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真相的能力,但这种潜在的智慧须通过禅修才能开发出来。而这,正是佛法与哲学的不共之处。

  对于这一点,周教授向来十分赞同,在《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的序中就曾说到:“我乐于承认,即使扩大来看,在生命觉悟的领域里,哲学给佛学当配角是一点儿也不冤枉的。和法师对话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即人生问题的究竟解决是在佛法之中。”

  西方哲学的始祖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则说:不知正确的教法而活百年,不如听闻正确的教法而活一日。“让人们懂得人生根本的道理是什么?到底要怎么做人?怎么度过人生?其实,在这一点上哲学家和佛陀的观点是高度相似的。”

  发现了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呢?“西方哲学就只有一条路——就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在走了2000多年后最终发现:走不通了!靠理性把握世界的本相是靠不住的!”由此,不少大哲学家开始将寻求答案的目光瞄向了东方的哲学——佛学。

  觉醒的来源·万法皆是因果  解脱须靠自力

  “不同于西方宗教中的神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佛陀却是‘全知而非全能’的。倘若如此,人们拜佛又能有什么用呢?他能保佑我们吗?”主持人提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有的疑问。

  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佛教不认为有一个万能的主宰神,而是提出“业的原理”,并由此延伸出“因缘因果”的道理。即,每个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那么,信众烧香,佛菩萨能不能保佑他们呢?济群法师认为,这首先涉及到一个“佛教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佛教作为一种人生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教义,它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的真相,在此过程中开启我们生命的智慧,并运用这样的智慧解决人生烦恼。“这,才是我们进入寺庙烧香应有的目标——是要学习佛陀的智慧;这,才是佛教对于我们人类真正的意义。”

  “当然,佛陀能不能保佑我们?佛菩萨不是全能,但也不是不能。”说到这里,法师语中暗含深意: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有的人能力大就会产生大的影响,能力小就会产生小的影响。“我们过去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不变的实体,但是量子力学的出现已经告诉我们,人的心念会影响到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佛菩萨就是一个有巨大能量的人,当我们的心和佛菩萨产生相应时,就能感受到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当然,这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这个不是无条件的,但也是一定会存在的。”

  “同样是宗教,同样是对于生命解脱的问题,佛教强调的是自力而非他力。”周教授举例说,释迦牟尼在灭度时弟子问他:我将来该怎么办?释迦牟尼答:一个是靠我传的法,一个就是靠你自己。“释迦牟尼意即为‘觉者’。他具有觉醒的巨大能量,并且把这种方法教授给了你,如果你这么做了就已经是在保佑你了。所以,首先要靠自力。如果过分地强调他像一个神一样地保佑你,这就是一种偷懒的办法。”

  对于如何用因缘因果来看世事,济群法师开示,因果是多元的和错综复杂的,它贯穿了生命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生死、健康问题同样是有因果的,是要靠我们对饮食起居、对身体健康做有效经营的结果。另外,它也是心态的因果,即,要了解自己的心态,懂得培养善心,以智慧处事。

  因果关系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周教授认为,因果关系实际上可以说是行为和报应之间的关系,“就像孔子说过: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性。所以,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用轮回的说法来解释,我个人认为,行善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身就是对自己的现世报,因为享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活着的意义,这就是好报。”

自我的认识·摆脱错误认定  找回无染的我

  2000多年前,一位智者苏格拉底曾要求所有人:认识自己。其后,又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要成为自己。然而,佛教则说“无我”,要放下自我。这二者之间观点是相左的吗?

  “苏格拉底那个时代讲‘认识自己’,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视自我;他的这句格言是要‘认识你自己的局限性’,最后他说了一句: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他才是一个智慧的人。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以尼采为代表的则是强调自我的个体价值,其实就是个人主义。”周教授认为,在小我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更高的自我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理性。

  对于这个问题,济群法师认为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自我”?“佛教讲‘无我’,通常人都会恐慌,以为说无我就是‘我’不存在,其实不是这个概念。‘无我’并非要否定‘我’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们对自己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认定和错误的执著!只有否定了这个错误,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性,佛教认为,这个独特性是一个缘起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性,这个独特性、这个缘起的假我的存在,佛教也不否定。而当你把这个‘我’当作是一个不变的存在时,就是佛教要否定的。”法师认为,在西方哲学过分追求个体独特性的过程中,会产生三种感觉,即: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而世人都在为这三种感觉而努力、奋斗。“真正的无我,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摆脱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则是真正找到你自己。无我也是在帮助你发展一个更为健康的自我,当然这个自我是假我,是更有智慧的自我、更有品质的自我,是缘起的假我。”

  正是因为对自我的错误认识,执这些“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为“我”,现代人的生活才充斥了各种的情绪躁动和混乱不安;正是基于对自我的错误认识,障蔽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改造自己生命品质的能力,因为“我们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

  “释迦牟尼对于我们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都有解除迷惑和烦恼的能力。在通过正见获得正确的认识之后,禅修则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力量——当我们的心静下来时就会有一种观照力,我们就有能力去化解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的内心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是自由的。”

  水墨人生,本来清净。拂去心灵的尘垢,找回那个没有杂染、执著的“我”,这个世界就能清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用好理性,开发好知觉,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世界!”

  “找回自己,认识自己;更好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对我们未来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周教授和济群法师的智慧对话,有如炎炎夏日中的一股清泉,流过浑沌、躁动的心田,并仍将在浮世中继续播撒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