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企业与人生》主题讲座
图文│文宣组
气象意义上的立秋还没到,九月初的西园仍然蝉鸣一片。
听着一树的和声,是恼人的呱噪,还是激昂的乐章?
看着如瀑的大雨,是困顿的受阻,还是酣畅的清凉?
同样的境界,在一千个人的眼中,因着一千个不同的心念,演变出一千种不一样的风景。
在西园戒幢讲堂内,带着不同人生观和生命追求的企业家们,以各异的心态来聆听上济下群法师对《企业与人生》的剖析,思考着:怎样才算成功的人生?幸福由何而得?企业与人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业有成=成功?
“人生就是不断取舍的过程——凡是我们觉得重要的事,都会积极去做;凡是认为不重要的事,都靠边站!所以,我们每一天的选择,其中都隐含着各自的价值观。”
长案前,莲灯闪烁,花影婆娑。一位智慧长者,身着一袭朴素灰袍,手摇油纸扇悠然前来。
棱窗外,大雨倾盆,电闪雷鸣。一群企业经营者,脱去正装,换上了白色小T,在台下倾听有关人生经营的智慧解答。
正如济群法师所言,经营企业追求的是企业发展壮大、个人事业有成。然而,如果把企业的成功等同于人生的成功,终有一天会陷入对人生价值的质疑中——
企业成为“独角兽”,“秒登”胡润中国富豪榜,海外收购老牌托拉斯,全线进军区块链领域……这些都是网红“成功宝典”最吸睛的关键词。它们用一连串极致的财富数字,描绘出一个个金光灿灿的“龙门”。
事实上,早在这些西方经济学量化指标诞生之前,古老的东方文明早就建立了一套以圣贤人格为评判标准的成功观——儒家思想,即造就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然后造福社会。基于这一成功观塑造的人生,在济群法师看来,更容易让我们得到幸福。
即便如此,与佛教基于无限生命长河建构的“成功观”相比,儒家思想尤显“小巫见大巫”!因为佛法认为,生命痛苦的根源在于每个生命都有的无明、迷惑和烦恼,以及每个生命自带的贪嗔痴三毒。只有启动自我“杀毒”程序、彻底消除生命中的病毒,开发出本自具足的无限智慧与慈悲,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这种彻底解除迷惑、烦恼的人生,才是永久的成功!”
如果能将东方的这一生命智慧融入管理中,以纯粹的利他心经营企业,把做事变成修行,把商场变成道场,既能在当下把企业经营好,也能实现自身的终极价值。
物质财富=幸福?
十年前,梁朝伟、刘嘉玲的大婚,让世人记住了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国度——不丹。澄澈的蓝天,小沙弥纯净的笑容,让人们第一次思考:为什么这里号称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也让人们第一次认真思考:财富真的能和幸福划上等号吗?
古人说: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穷以志为贵,富以仁为贵。当财富在手而幸福渐行渐远时,人们才发现,原来从一开始,我们对幸福的“计算公式”就列错了!——在欲望的跷跷板的重压下,幸福的成本也越垒越高,变得遥不可及。即便得到也转瞬即逝,还留下一大堆副作用。
还在怀疑“知足常乐”是不是有道理吗?那怎么会在法师说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时会心一笑?
企业经营的收入产出比,可以通过控制成本、提升边际利润来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沉溺于欲望的人生,却没有任何可以化解压力、消除烦恼,让幸福指数最大化的公式。除非看清“人的内心不仅是痛苦的源头,同时也是幸福的源头”这一真相,开发生命内在的觉性,打开能源源不断产生清净智慧的永动机,带着感恩的心、知足常乐的心、接纳逆境的心、慈悲宽容的心,正确面对无常的世间。
“精神追求对我们很重要——拥有这些良好的生命品质和心态,能让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很容易幸福,同时也会让身边的人幸福!”
在热烈的掌声中,济群法师教给大家最后一种精神财富,那就是智慧。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高科技和物质财富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短暂满足后更多的欲望和依赖。随之而来的,则是进一步加剧的不安全感。“唯有智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迷惑和烦恼。因为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
不问世事=自在?
现代人普遍都活得很累,很多人向往大德坐看云起的出世超然。然而,寻求内心自在的同时,如何面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呢?
儒家就有入世思想,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人生。与此同时,儒家也有出世思想,但那是在官场不得志、无可奈何之下的“被动出世”。而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则体现在三乘上,即人天乘、解脱道、菩萨道。
以追求现世及来世幸福的人天乘,是入世的佛教;唯求自了、彻底解脱一切迷惑和烦恼的声闻乘,是出世的佛教。而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大乘佛教,则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大乘佛教认为,天地万物、六道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所以在自我走向觉醒的同时,应发起“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提心。因为,“在利益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在利益自己。”
济群法师讲到,《金刚经》就是一部菩萨如何修行、如何度化众生、如何在入世时又能保有出世超然的方法论。有慈悲,就会乐于帮助众生;有智慧,就能在利他过程中不落入对事相的执著。“要做到,做了很多的事,但永远都像没做一样!”
经营企业同样如此——可以“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把企业变成修行的道场,做事就更容易得到员工和社会的认同。“当我们有了慈悲心、利他心,就会更轻松、自在。当企业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不仅是一个商业场所,还可以变成学校、道场。企业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效益,还有精神价值,就能建立一个幸福的企业。这不仅是个人的福报,还是社会的福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以无所得的心做事,不执著任何结果。具备了这样的智慧观照,即能成就慈悲和智慧,而心依然清净自在,没有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