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四、即心是佛,自悟自救;五、般若法门的殊胜;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提倡自力。这一点上,禅宗做得尤为彻底,让学人直接体认即心是佛,体认自心与佛的了无差别。 [原文]

  • 六、无相颂;所谓无相,即空性的特征,觉悟本体的特征。这首偈颂体现了顿教法门的修行特点。 [原文]

  • 一、功德非福德;区分功德和福德的关键在于心行,如果是心外求法的善行,所成就的只能是福报而非功德;如果是心无所住的善行,不论做什么都可以成就功德。 [原文]

  • 二、净土在心中;当我们迷失觉性,就会呈现众生的生命状态。当我们体认觉性,当下就与十方诸佛无别。 [原文]

  • 三、在家修行;修行的关键在于见地和用心。只要见地高超,用心到位,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是修行。 [原文]

  • 一、定慧一体;二、一行三昧;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两者的关系犹如灯和光,名称虽不同,实质却是相同的;一行三昧就是证得空性、证得真如的一种大定。 [原文]

  • 三、禅门三大要领;顿教修行的三大要领,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可以说,这是对本门最精辟的归纳。 [原文]

  • 一、如何坐禅;二、何为禅定;《坐禅品》讲述的,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坐禅或禅定,而是立足于至高的见地,处处以本分事相见,处处从见性的角度契入。 [原文]

  • 一、五分法身;二、无相忏悔;《坛经》提供的忏悔方法,是立足于觉性,从根本上铲除恶业生起的基础。 [原文]

  • 三、发四弘誓愿;四、无相三皈戒;皈依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找一个外在依靠。而是通过外在的三宝,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三宝,也就是《坛经》所说的自性三宝。 [原文]

  • 五、自性三身佛;六、无相颂;从《坛经》的见地来看,三身佛都是觉悟本体的不同作用,是一体无别的。一旦证得觉性,即能成就三身。 [原文]

  • 一、接引无尽藏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二、接引法海,说即心是佛;《机缘品》介绍的,是六祖接引弟子的一些典型案例。 [原文]

  • 三、接引法达,说《法华经》开佛知见;诸佛世尊只是为了一件大事来到世间——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这个知见,就是《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 [原文]

  • 四、接引智通,说三身四智;五、接引智常,说不著有亦不住空;修行是一场没有目标的旅程,不要想着开悟,不要想着干什么,这些念头都是妄想,恰恰是我们不能开悟的原因。 [原文]

  • 六、接引志道,答生灭与寂灭;七、为行思印证,说圣谛亦不为;生的本身就是不生,刹那都没有生起的相。灭的实质也是不灭,刹那都没有灭失的相。 [原文]

  • 八、为怀让印证,说似一物即不中;九、为玄觉印证,体悟无生之旨 [原文]

  • 十、接引智隍,开示禅定的修行;十一、一僧问法;十二、方辩塑像因缘;十三、一僧举卧轮偈 [原文]

  • 一、接引志诚,开示戒定慧;顿教是从真心契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渐教则是从妄心着手,渐次深入,从认识妄心到解除妄心,乃至最终开悟。 [原文]

  • 二、接引志彻,开示佛性义;三、接引神会,说见不见义 [原文]

  • 一、驰诏迎请;二、中宗赐衣钵;《宣诏品》主要介绍朝廷对六祖的护持,以及六祖对传诏使臣的开示。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