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具有教育的职能,是僧伽接受教育的学校。出家人从五湖四海和社会各个行业走到这里,是为了学习解脱烦恼的智慧,实践出离轮回的目标,造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作为寺院,有责任为僧伽提供完整的修学引导。所以,每个寺院应有各自尊崇的宗派或擅长的修学法门,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否则是没有资格“挂牌”的。 查看全文>>
现代人许多生活中看似必不可少的东西,古人都没有。是不是古人就没法过日子的呢?并非如此。事实上,古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程度,未必会比今天的人少。可现在的很多人,一生却在为这种稀里糊涂的需要忙碌着,操劳着,你说荒谬不荒谬呢? 查看全文>>
佛事用品的制作者,应该将这项工作当成一种修行。如果我们以虔诚心,本着修行的心态制作佛事用品,其作品就能具备法物应有的内涵,并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 查看全文>>
佛像、法物如果没有法的内涵,那也只是艺术品、商品,不可称为法物、法器,更谈不上是住持三宝。所以,正确引导法物流通,依“清净、如法、神圣、庄严”的原则营造法物,对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全文>>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查看全文>>
1. 无我;2. 无自性;结语;对于发心修学大乘的佛子来说,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因为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发菩提心为起点,以圆满菩提心为终点。 查看全文>>
1. 菩萨行的内容;2. 菩萨行的特征;3. 菩萨行的修习;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而是慈悲和智慧两大品质。 查看全文>>
1. 受者条件;2. 戒师选择;3. 正授仪轨;4. 三聚净戒;我们想要成为菩萨行者,就要真正发起利益大众的心,自觉遵循作为菩萨应有的行为规范。 查看全文>>
1. 传统依据;2. 正授仪轨;3. 守护菩提心;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诸佛的庄严承诺,对众生的庄严承诺。 查看全文>>
在《略论》中,对菩提心的发起提供了两条思路,一是七因果,二是自他相换。 查看全文>>
1. 解脱为本,出离心为先;2. 菩提心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仅仅发起出离心,只能成就个人解脱。唯有与众生共同出离,才能成就佛陀那样悲智圆满的品质。 查看全文>>
1. 礼敬支;2. 供养支;3. 忏悔支;4. 随喜支;5. 请转-法-轮支;6. 请佛住世支;7. 回向支;七支供是根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而建立,具有积资净障的作用,能为发起菩提心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查看全文>>
1. 大乘皈依的殊胜;2. 由发心完成皈依修行;没有皈依作为前提,菩提心的修行就没有依托基础;没有菩提心作为实践,皈依将永远停留于形式。 查看全文>>
1.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2. 大乘人的标帜;3. 成佛的不共因;没有菩提心作为种子,就不能算作大乘行者。没有空性慧作为解脱共因,也不能结出无上菩提的殊胜果实。 查看全文>>
希望大家本着正确的闻法心态学习菩提心教法。这样才能纳法于心,进而依法调整心行,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善。 查看全文>>
本地分通说十七地,摄抉择分进一步抉择十七地的深奥道理。此二分是所说,使人明了诸法事理。摄释分辨明讲经方法和诸经仪则,是能说的方式。连同前二分共为所说内容及能说方法,是一般的通说。摄异门分解释诸法名义,会通各种异说。上面四分阐明所诠教法,摄事分特明能诠的三藏,显示能诠与所诠的不同。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zbsz/zbsz6.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zbsz/zbsz5.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zbsz/zbsz4.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zbsz/zbsz3.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zbsz/zbsz2.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zbsz/zbsz1.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xz/dsxz6.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xz/dsxz5.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xz/dsxz4.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xz/dsxz3.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xz/dsxz2.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xz/dsxz1.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hf/dshf8.mp3 查看全文>>
/mediaxxx/edu/xsc/dshf/dshf7.mp3 查看全文>>